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闫慧珍 《光明中医》2010,25(11):2077-2077
<正>神阙穴拔罐是中医养生法的一种,通过拔罐充分激发了神阙穴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之枢纽功能。《针灸甲乙经》谓:"脐中,神阙也,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元神之阙庭,故有脐中、命蒂、气舍、神阙之名。"  相似文献   

2.
神阙穴外治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阙穴,俗名脐中,又名气舍、维会、下丹田。日本丹波元简在《诊病奇亥》中称脐中为:“通五脏而真神往来之门”,“神气之穴”。“保生之根”。台北杨维杰《针灸经穴学》说:神阙穴有“温通元阳,开窍复苏,运肠胃气机,化寒湿积滞”之穴性。笔者应用敷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泄泻  相似文献   

3.
神阙与心系疾病的脐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阙穴居于脐部,《素问·气穴论》所载“脐一穴”以及《甲乙经》所载“脐中”,均指本穴定位。神阙穴的正式命名始见于《外台秘要》,其别名还有“气舍”、“维合”、“气合”、“命蒂”、“环谷”。神阙,“神”指人之元神。心与神关系密切。心为  相似文献   

4.
此穴首见于内经,在《素问·气穴论》中云:“齐,脐通,当脐之中,神阙穴也。”说文《释名·释宫室》云:“阙在门两旁,中央缺然为道也。”因此,我们可认为脐为腹之缺.故它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道藏》与《甲乙》均日本穴名为“气舍”。俗称有脐窝,肚脐眼等.总之,“凡诸孔穴,名不虚设,皆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正>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等,始见于《素问·气穴论篇》"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行也",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放莲花,顺五行以生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本文基于神  相似文献   

6.
神阙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阙穴探析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沈召春《甲乙经》谓“脐中,神阙也。”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元神之阙庭,故有脐中、命蒂、气舍、神阙之名。《会元针灸学》解释颇详:“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为气穴、盲俞,上有...  相似文献   

7.
神阙穴,俗名脐中,又名气舍、维会。古人多施以艾灸、热熨、揉摩等法,现代又有所发扬和创新。一、神阙穴禁针的突破古人把神阙穴列为禁针之例,如《甲乙经》曰:“脐中,神阙穴也……禁不可刺,刺之人  相似文献   

8.
神阙穴,位于大腹脐窝正中,为任脉之穴,又称肚脐、脐中、气舍、气合、命蒂、维会等。本穴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脐下肾间之动气之处,乃为十二经脉之根,元气之所系,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故具温胃之阳,温中焦,益下焦之功能。笔者继古今历代之训导,经针灸临床数十年之验证,采用大自然药源神阙穴贴药治验十二则,介绍于诸位同道和广大患者参用指正。1尿潴留(尿闭)取大田螺2只~3只,去壳捣烂加麝香0.5 g,纳入肚脐之中,用麝香镇痛膏粘贴固定,再配予温针灸关元、水道、三阴交等穴。1 h~2 h后小便即可排出。2遗尿症取大葱3…  相似文献   

9.
透刺神阙穴有显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神阙又名脐中.《素问》王冰注云:"禁不可刺,若刺之使人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从针灸大成》载:"禁针m针之使人脐中恶疡溃,屎出者死".近代针灸专著如《针灸学简编》及上海中医学院编《针灸学》等都列为禁针穴.根据笔者临床体会,神阙穴可以透刺治疗多种疾病,确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一、神阙穴的局部解剖:神阙穴位于脐正中.脐在胎儿时期,表面包有羊膜,内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以及结缔组织.胎儿出生切断脐带结扎后,脐动脉与脐静脉逐渐封闭.  相似文献   

10.
神阙穴禁刺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阙又名脐中、气舍。此穴属任脉。腹部正中 ,是脐中央。该穴能调和六气 ,温肾壮阳 ,调补冲任 ,治疗月经前后错乱 ,腹痛 ,灸之甚效 ;肚腹剧烈绞痛 ,针刺脐中 ,有立竿见影之效 ;日本医师古川情士 ,令患者每日早晚躺在床上 ,用中指按压神阙 5min,能治疗阳萎症 ,数即生奇效。可见神阙穴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 ,与中枢及全身脏腑、肢节关系很密切 ,通连十四经的枢纽 ,针刺之速效较其它为捷。神阙穴在各针灸书籍中 ,是绝对禁刺的。余随祖父纪正公治腹绞痛及小儿惊痫症 ,都是一针而愈。举例 :刘×× ,男 ,31岁 ,干部。1 96 8年 7月突然肚腹绞痛如刀割…  相似文献   

1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12.
从五脏辨治阳萎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萎 ,是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症 ,主要指阳事不举 ,或临房举而不坚 ,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 ,并在《景岳全书》卷 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 ,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黄帝内经》认为其病因尚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足厥阴肝经因伤于寒或伤于房劳所致 《灵枢·筋脉第十三》曰 :“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 ,络诸筋……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则阴缩入” ;②突受惊恐 即《灵枢·本神》所言“恐惧不解则伤精 ,…  相似文献   

13.
调胆法治疗骨折 ,在骨伤科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 ,然胆与骨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经》等古籍中早有论述。根据笔者临床体会 ,在骨折治疗中 ,常规配合调胆法有利于骨折愈合。试从理论及临床浅谈个人的认识及体会 ,不当之处 ,祈同道斧正。1 胆与骨的生理病理联系《灵枢·经脉》云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云 :“胆味苦 ,苦走骨 ,故胆主骨所生病。”是言胆与骨生理病理有联系。胆病可以及骨 ,如张介宾云“胆病则失其刚 ,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 ,骨必软” ;骨病可取于胆 ,如《灵枢·…  相似文献   

14.
燔针辩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粹针药熨。”《灵枢·经筋篇》论十二经筋痹病,亦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等语。说明古代在治疗筋骨寒痹时,具有燔针、粹针二种治法。但古今针灸医籍,对燔、粹二针的解释,互有出入,不够一致。归纳起来,不外,1)认为九针的中大针即燔斜或火针(《医宗金鑑》、《针灸大成》、《针灸摘英集》、《针灸集成》、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16.
男性生殖病证临床颇为多见,其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脾、肝、肾等脏,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最为重要。但在临床中仅仅从肾论治,失败之病例亦不在少数。《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结于茎。其病……实则挺长。”《灵枢·经  相似文献   

17.
温胆系列方是高志林主治医师集多年临床经验,博采众长,潜心探究,以温胆汤为基础方,依据胸痹的病理变化而逐步形成的。何以胸痹治胆?因为胆气通于心,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上走前廉于膺孔。”又《灵枢·经别篇》云:“足少阳之正……循胸围属胆,散之上肝属胆。”功能上二者相辅相成,盖心者总司君火,位尊居上,主宰精神活动,胆内寄相火,寓少阳升发之气,主情志活动.君相相辅,疏泄平调。胆与心不仅经络络属,经气相泄,而且君相相辅,推动生机,胆心同  相似文献   

18.
从肝论治血管性痴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以下简称“VD”)的发病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施治中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药上多从补肾填精、化痰逐瘀入手。但笔者认为,VD的病机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故从肝论治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1 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善忘。”肝主上升之气,气不升而降,责于肝,诚如《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VD多发于年事高者,年老则体衰,五脏功能衰退以肝脏为起始点。《灵枢·天年》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  相似文献   

19.
<正> 肾主纳气为肾脏的功能特点之一,它的客观性已被临床所证实。但对其机理教材及资料未曾论述,有感于此,笔者拟从中医的气机、经络、临床及现代生理学角度予以分析。中医学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与自然界有息息相关的联系。故认识肾主纳气的机理首先应从天人相应,人体气机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形象的作了描述,似可认为人体气的升降运动为自然界天地运动变化的缩影。天之气必下降于地,地之气须上交于天,天地相交,万物才得一生长变化。那么,人体在上之肺气必须下降肾,肾之元阳上达于肺,生命才能不息。正如《类证治裁》所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足少阴肾经与手太阴肺经在经脉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  相似文献   

20.
神阙穴又名气合、气舍、维会、命蒂等。穴在脐的中央,故称脐中,属任脉,有腹壁上动脉,通五脏之气,深部是小肠。《甲乙经》云:“脐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在各针灸书上都说是禁针穴,只谈灸治,而未见有针刺之说。余随先祖父纪正公幼年侍诊时,每于夏季暑天,见腹绞痛者,令其仰卧,脐中穴以棉花蘸白酒擦尽后,针体亦进行消毒。直刺五分或一寸(以人体大小肥胖而定)。余见一针刺入,疼痛立止,诚有立竿见影之效。余年弱冠时,亦以祖父捷法治肚腹绞痛、小儿惊痫、嘈眠等症,均采用神阙一穴,而解疾苦者,不胜其数,可谓针到病除。乡里名谓承一针者,即是此也。余读诸针灸书籍,均以禁刺之说,余曾拜访南通针灸大师,孙晏如和徐立孙两先生,亦云神阙穴是脏器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