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81例AMI患者QTd,QTcd睾室性世箜失常竺苎至磊况:并写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QTa、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认为QT离散度(QTd、QTcd)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二者的关系,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完整无缺人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回性单盲法分析38例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的未校正的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结果:二种方法所测量物Q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分别均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评估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回顾性单盲法分析38例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的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二种方法所测得的Q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分别均具显著性,且各种离散度以≥60ms为标准对预测发病1周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分别为792%和825%,P>005。结论:各种QT离散度≥60ms可作为预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戴光华 《临床荟萃》2000,15(7):292-293
目的:探讨观测QT离散度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周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分析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脏性猝死(SCD)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VA(23例)的QTd,QTcd均明显延长于无VA(NVA19例)者;VA的发生率随着QT的延长(QTd以60ms,100ms为分组界限)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反映心肌复极的非同步性,而心室复极不均一程度又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本文通过对高血压病有无左室肥厚者QT离散度及警告性定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分析,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危险性进行探讨。1监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病程2~14年的患者196例,其中94例有左室肥厚者作为观察组,102例天左室肥厚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64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3岁,平均病程5.15年;对照组男69例,女33例;平均年龄59.7岁,平均病程4.91年。所有病例均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QT离散度(QTd)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AMI后48小时内收住CCU患者56例,首次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所测QTd值与VA事件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生VA组QTd值694±165ms>无室性心律失常(NVA)组QTd505±87ms(P<005);QTd与VA分级序数呈显著正相关(γ=056,P<001)。如以QTd=694ms做为判断CVA下限值,则敏感性为85%,特异性82%,阳性预测值69%,准确性95%。结论:QTd与AMI早期VA密切相关,可做为预测CVA及猝死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60例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值,并进行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0.84±13.56比39.57±14.72,P<0.01);透析后QTd较透析前明显增大(59.73±20.11比44.23 ±13.26,P<0.01);回归分析表明,透析后QTd的增幅与K +浓度的变化及HCO3-的变化幅度呈正相关 (分别为r=0.67,P<0.01;r=0.79,P<0.01).结论 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透析后QTd进一步增大;QTd增大的机制与K +浓度的快速变化及酸中毒的快速纠正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余涛  李京波  朱伟  李帅  王法斌  魏盟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1958-196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心梗组(B组)、辛伐他汀组(C组).行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酪氨酸羟化酶和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和分布.RT-PCR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B组明显增加(均P<0.05),目标基因表达亦增加(均P<0.05);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明显升高(P<0.05).C组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和基因表达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均较B组减少(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减少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而起到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和NGF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张燕  伍卫  张旭明  胡晖 《新医学》1998,29(1):18-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篱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溶栓、非溶栓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溶栓成功组(12例)溶栓后2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8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15例)治疗后7天-14的QT离散度较治前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天-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并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对3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亚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及40例对照组患者,测量其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Tpe间期和Tpe离散度(最长Tpe减最短Tpe之差),计算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心率校正的Tpe离散度(Tpe离散度√RR),并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均较对照组组明显延长(P〈0.01),而心律失常亚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亦较无心律失常亚组延长(P〈0.05)。结论心肌梗死组的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右室局部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AMI组20例,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SRI测量其后间隔及右室侧壁不同水平的纵向收缩期、舒张早期及心房收缩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后间隔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及右室侧壁基底段的SRS较对照组减低(P<0.05);AMI组后间隔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及右室侧壁基底段、中段的SRE较对照组减低(P<0.05);AMI组后间隔中段、心尖段的SRA较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 SRI技术是临床无创、定量评价AMI患者右室局部心肌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IL-8浓度水平变化结合同时导管法左心室造影(LVG)心室容积、压力及形态的变化,探讨IL-8在AMI后急性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首次前壁AMI患者62例根据入院即刻LVG结果分为LVA形成组(29例)和无LVA组(33例).均于发病后6、12、18、24、48、72 h采血检测IL-8.于PCI完成后即刻及6个月复查时行LVG,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WMS)、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随访6个月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①wA形成组自AMI发作至再灌注时间较无LVA组明显延长(t=2.35,P<0.05),同时Killip 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χ2=12.63,P<0.05).②LVA形成组血浆IL-8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LVA组[(0.64±0.08)μg/L与(0.53 ±0.09)μg/L,t=2.17,P<0.05],同时峰值时间显著早于无LVA组[(8.12±2.01)h与(10.5±2.65)h,t=2.42,P<0.05].③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LVEF、LVESVI、LVEDVI、WMS和LVEDP各参数均优于有LVA形成组[t值分别为2.57,2.02,2.32,2.43,1.99;2.55,2.41,2.22,2.17,2.62,P均<0.05).④LVA形成组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梗死后心绞痛、NYHAI≥3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18.51%与3.03%,χ2=14.92;40.74%与18.18%,χ2:23.27;17.24%与3.03%,χ2=16.01;P均<0.05).结论 血浆IL-8水平在AMI后LVA形成患者中明显高于无LVA者,且与左心室重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提示心肌血管免疫炎症递质IL-8的过度激活参与了AMI后LVA的形成过程,并影响着AMI后左心室重构和LVA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猝死的预防作用。方法观察31例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前后心律失常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服用胺碘酮4周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Ⅲ级以上者)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QTcd由治疗前的(56.5±9.2)ms下降至(38.4±7.4)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QTcd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可望成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儿童室性期前收缩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心内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4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根据Lown分级结果将这147例患儿分为良性组(LownⅠ、Ⅱ)90例和恶性组(LownⅢ、ⅣA、ⅣB、V级)57例,对比3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结果:(1)良性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QT间期离散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功能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恶性组患儿的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NN间期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ms心搏数百分率(PNN50)等数据均要明显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患儿的SDNN、SDANN、SDNN index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患儿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QT间期离散度显著增高,QT间期离散度以及心率变异性检测可以有效地预测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序贯再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传统直接PCI相比对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人选的106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序贯再通PCI组53例和传统的直接PCI组53例.测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即刻和之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左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心室重量(LVW)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的变化.结果 序贯再通PCI组介入治疗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LVESV、LVEDV、LVEDd、LVESd、LVRI的F检验值分别为4.35、2.96、3.11、4.46、2.82,P值分别为0.01、0.03、0.02、0.01、0.04.直接PCI组介入治疗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LVESV、LVEDV、LVEDd、LVESd、LVRI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5.1 2、3.1 7、3.21、4.99、3.82,P值分别为0.01、0.02、0.02、0.01、0.03.而LVW和LVWI两组各时间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93和1.01,P值分别为0.21和0.12.结果 表明LVESV、LVEDV、LVEDd、LVESd两组在AMI早期就发生重构,1个月时最明显,以后重构变慢,且早期主要发生心腔大小的改变,而LVW改变不显著.两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LVESV、LVE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1;t=2.43,P=0.02),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再通PCI治疗方法对左心室重构影响的OR(odds ratio)值为0.323,95%CI为0.114~0.914,P=0.0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左心室重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发病到血流开始再通的时间(OR=4.96,95%CI为1.21~12.74,P=0.01);梗死面积导联数(OR=3.67,95%C/为1.24~11.28,P=0.02)、人院时心功能Killip级别(OR=3.23,95%CI为1.32~9.71,P=0.02)和年龄(OR=2.66,95%CI为1.25~7.12,P=0.04).结论 序贯再通PCI治疗在防止LVESd和LVESV的扩大方面优于传统的直接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