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金丽  顾成娟  王涵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267-1269
反酸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呕吐与反酸均以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气机上逆为核心病机,治疗上有独特优势。仝小林院士认为治疗反酸时,需把握关键,态靶同调;小半夏汤中清半夏配伍生姜降逆化痰、和胃止呕调态,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打靶,治疗反酸可取得良效。临床常用剂量为清半夏6~45 g,生姜15~30 g,煅瓦楞子9~15 g。  相似文献   

2.
呕吐病为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分虚实二证。实证呕吐根本病机为多种原因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辛开苦降法为调整脾胃气机,恢复中焦升降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实证呕吐之组方用药,以辛开苦降为法,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论述辛开苦降法在治疗实证呕吐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文:徐云生主任医师,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徐主任熟读中医经典,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证治研究和临床运用有着独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其认为,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亦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及病机所在,中焦脾胃气机郁滞是临床内伤脾胃病的根本原因,病变基础则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开始,因此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最为重要,辛开苦降法是临床治疗内伤脾胃病的主要方法[1]。在临床治疗中擅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并兼顾岭南湿热广泛致病特点,重视通降祛湿运脾,遣方用药立枳实消痞丸辛开苦降之意,效枳实导滞丸通降祛湿之法,每获良效,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以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为根本。这一点恰恰契合了消化道肿瘤"中焦气机升降功能失调"的病机,且近年来其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治疗均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5.
张侠福  朱婉华 《新中医》2016,48(10):193-194
辛开苦降法治疗不寐,主要抓住气机升降失常,寒热互结,"失眠不寐"为病之标,关键在于"气机失调"。所以寒热并用以苦降辛开,调中和胃,气机失调以除,升降正常,则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6.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合并呕吐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均可导致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仝小林认为中焦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是呕吐基本病机。在临症治疗中,以"症-证-病"结合为主要思路:急症期以止呕效方"急则治标";缓解期则以辛开苦降、通腑导滞、温中补虚等法辨证论治以"缓则治本",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同时兼顾糖尿病血糖指标。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强调煎服法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同时大剂量药物的合理使用亦是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呕吐患者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7.
调升降治脾胃病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任爱萍 《河南中医》2005,25(6):70-71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胃升降相宜,中焦气机畅通,则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功能正常。若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肝气不舒或脾胃素虚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消化吸收功能失常,而出现病理状态。临床中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辛开苦降.调理气机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辛开苦降法源于《黄帝内经》,辛、苦二味,一阴一阳,一开一泄,一升一降,可升降条达气机。仲景创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叶天士言"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吴鞠通又进一步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揭示了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内涵。至此,辛开苦降法理论逐渐完善~([1])。现代医家不断探索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痤疮的发病与气机升降失常相关,临床上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常取得满意效果。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运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主要治法之一,辛开苦降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具有对胃肠功能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轻瘫病名中虽有“轻”,但临床上重症者并不在少数,一概以“轻”命名,易导致本病被忽视。仝小林院士以态靶辨治理论为指导,围绕一则1型糖尿病合并重度胃瘫病例,由病及态,由态及靶,紧抓患者“虚寒态”之核心,并提出在虚寒的环境下,阳气不足,中焦虚寒,极易造成气机升降失司、水谷腐熟不及,甚则气逆于上,发生呕吐。在治疗上温补元阳、辛开苦降、扶阳散霾,以附子理中汤合连苏饮为调态基础方,同时针对频繁、严重的呕吐以及颓萎抑郁之“证靶”各个击破,突破了糖尿病胃轻瘫重对症、轻治本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