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汤小虎教授治疗骨关节炎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汤小虎教授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的中药处方117张,分析其处方中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新处方等,探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汤小虎教授治疗骨关节炎患者117张处方中,高频药物有当归、川芎、甘草等,使用率均>80%,设置置信度为0.5,共获得高频药物组合13组,聚类分析获得6类组方。结论:汤小虎教授治疗骨关节炎以滋补为主,所用甘味药多,主要归肝、肾、脾经。处方以补虚类、祛风湿类、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为中医临床辨治骨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借助"中医处方辨证论治特征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处方辨证论治特征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中的药物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12例,处方762首;其中高频次使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半枝莲、黄芪、野葡萄藤、党参等16味,高频药对有茯苓-白术、茯苓-半枝莲、半枝莲-黄芪等32对,3味药物组有茯苓-半枝莲-黄芪、茯苓-白术-黄芪、白术-半枝莲-黄芪等23组,4味药物组有茯苓-白术-半枝莲-黄芪、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茯苓-半枝莲-黄芪-党参等17组。结论总结出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16味高频用药,32个常用药对,23个3味药组,17个4味药组;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邓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并初步总结邓悦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的学术经验及思想。方法收集、整理邓悦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处方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归纳邓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邓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处方104则,总用药频次为1773次,共使用123味药,40味核心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76.25%。对40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结论总体用药规律以具有补虚作用的药物为最多,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化痰除湿等作用的药物也占有较大比例,体现了邓悦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是基于"痰瘀伏络"理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刘爱东教授治疗心悸病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方法 搜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刘爱东教授门诊诊断为心悸的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 共筛选出178首处方,含有139种药物,挖掘出高频(频次≥25)药物27味,性味以甘温类为主,高频药物组合30对,含有12味中药,临床常用核心处方为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化裁.结论 刘爱东教授认为心悸病机以气虚、血虚、阴虚为主,临床上气血亏虚、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治以益气健脾养血、益气养阴生津,兼以活血化瘀、理气健脾.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李应东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经验,总结新方,为临床医生利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构建本地数据库,并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新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收集处方中各种中药间的关联规则。结果通过对247首慢性心力衰竭处方分析,共涉及97味中药。最终根据药物间的关联度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对,形成新处方8个。结论李应东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以益气温阳为主,再配以理气、活血、安神、利水,凉血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宋清雅  吕咪  耿鑫  邹建华  张广辉  吴煜 《新中医》2022,54(8):139-14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煜教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用药规律,分析其治疗思想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吴煜教授2019年4月—2020年9月于门诊开具的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的处方,对处方所含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系统,通过设置不同支持度、置信度,通过关联规则、药物关系、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处方中药物间的配伍规则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吴煜教授的用药思路。结果:共纳入处方912首,涉及中药126味。所用中药的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药物组合以太子参-白术应用频次最多。药物关系以太子参、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浙贝母、威灵仙、北沙参、麦冬、土贝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关联性最高。结论:吴煜教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以益气养阴、解毒化痰散结为大法,辅以理气、活血、利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学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学铭教授治疗慢 性肾脏病的处方298 份,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通过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关联规则、聚 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298 份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分析,涉及296 种中药,药物使用共计 3 694 次。高频用药18 味;药物五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归经以脾、肝、心、 肾为主;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强关联药物组合16 个,关联规则 分析发现补虚药多脾肾并补,祛邪辅以和中焦,化瘀配伍不伤正,核心药物组合4 个。结论:李学铭教授治疗 慢性肾脏病用药注重补虚,重视脾肾二脏,补虚药多为二脏并补,祛邪不忘和中,化瘀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张佩青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张佩青教授门诊治疗膜性肾病的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专家本人校审,共同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对药配伍、组方特点等。结果:对筛选出的110个处方进行分析,处方中共出现中药93味,确定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个,张佩青教授确认药物组合及新处方为其治疗膜性肾病的核心用药。结论:张佩青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特点突出,用药准确细致,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该软件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王邦才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慢性泄泻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思路及参考。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宁波市中医院内科专家门诊王邦才教授接诊且符合慢性泄泻诊断标准的200例慢性泄泻患者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釆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治疗慢性泄泻的处方用药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首诊处方200首,收录药物112味,治疗慢性泄泻常用药为木香、白扁豆、黄连、炒白术、干姜等,常用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甘居多,归经以脾经居首位。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39条高频药物组合,9条关联规则。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核心组合有20个。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得到10首新处方。结论:王邦才教授在治疗慢性泄泻时,总体用药以甘、温为主,主归脾胃经,可以体现气血同调法、温清并用法、补泄兼施法、重镇安神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王邦才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3月于宁波市中医院王邦才教授名医门诊诊治的200例郁证患者的200首首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3.0)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该软件的统计分析、方剂分析等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对王邦才教授治疗郁证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0首,收录中药128味,高频药物共38味,主要有茯苓、淮小麦、柴胡、半夏、白芍、栀子、陈皮、郁金、香附、远志等,药效以清热类、补虚类、理气类、解表类、化痰类、活血化瘀类等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温、平多见;归经以肺、脾两经居多。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26条高频药物组合,24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5个核心组合。结论:王邦才教授在治疗郁证时,主张形神同调,宣畅气机,总体用药以苦、辛、甘为主,体现了寒温并用、气血同调、刚柔相济、和解枢机等治法。  相似文献   

11.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影响带教质量的因素,寻找改进带教质量的对策。方法:采取护士长及带教组长提出的方法、设置医生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听取护生的意见等,以全面详细的了解临床带教情况。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带教老师工作中存在着带教老师只是层次偏低、用力过大、专业思想不稳定、带教内容缺乏规范等问题。结论:带教老师应有责任心、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归纳总结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并与科实通过加大带教老师培训力度,建立资格带致制度,规范带教内容及带教制度的实施并与被带教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14.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素之一。青霉素的毒性虽极低,但最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会有死亡的危险。近年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发挥其优势,达到安全用药之目的,故再将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及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杜宝英 《河南中医》2005,25(11):12-13
脾胃,人体中焦之脏腑,承上启下,受纳运化,长养全身。然而其诸多功能,无一不与升降有关,故本文试从体现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形成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2,22(8):9-17
通过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任脉、冲脉学说正确评价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先培 《光明中医》2001,16(2):15-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郁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用记分的方法将就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区分为肝郁证 ( 46例 )与非肝郁证 ( 2 4例 ) ,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尿蛋白、足拇趾音叉震动觉及空腹血糖作检测 ,在两组间作比较研究 ,并对肝郁证组患者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作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肝郁证组糖网病、尿蛋白及音叉震动觉异常的发病率都高于非肝郁证组 (但P >0 0 5) ,空腹血糖肝郁证组显著高于非肝郁证组 (P <0 0 0 1 ) ,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 (γ =0 52 3,P <0 0 0 1 ) ,回归方程为 ^Y =4 2 2 4 +0 566x。结论 :肝郁对糠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 ,应注意对肝郁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中医骨伤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其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骨伤传统诊疗方法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切、病人易接受等优势,在骨伤科诊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针对当前中医医院临床医生思维转向,临床重西轻中现象,特别是骨伤科医师的手术适应症扩大的现象,以及治疗的不规范行为,丰富临床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规范骨伤科辨证分型论治,我院对195个常见骨伤病种治疗情况采取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整理…  相似文献   

20.
试论脾胃学说与妇科崩漏发病机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难经》,及至李东垣著《脾胃论》之后发展成为这一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认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化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举以寿,阴精也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营气也必统于脾胃。可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主要来源,其在精气升降、阴火潜戢中具有枢纽作用,并且“脾主衰血、温五脏”,其对人体脏腑、四肢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