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芡实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0~37.3 g,常用范围为10~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治疗妇科疾病、痰饮病、鼻渊等,为10~37.3 g;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健脾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常配伍山药、菟丝子、黄柏等;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山药、金樱子、莲子等;健脾止泻常配伍山药、莲子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肉苁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3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多为0.5~3.35 g。2)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补肾壮阳治疗男科疾病(早泄、少弱精症)、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不孕、带下)、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等汤剂用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0.5~3.35 g;补益精血治疗痿病和眼睑下垂,汤剂用量为10~15 g;润肠通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汤剂用量为15~30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肾助阳常配伍淫羊藿、牛膝、巴戟天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甘草等。  相似文献   

3.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枸杞子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为10~7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枸杞补肾益精,治疗视物模糊、昏花、畏光、迎风流泪可配伍菊花,多用15~25 g;滋肝阴、补血生津,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胁痛、强直性脊柱炎可配伍白芍、当归、熟地黄,治疗贫血消瘦、虚劳、外伤出血、放化疗后体质虚弱可配伍人参、炙甘草汤,用量多在15~30 g;补肾益精,治疗夜尿症可配伍山茱萸、橘核,用量多在15 g左右,从阴引阳,治疗激素水平低下、抑郁、慢性肾炎蛋白尿肾阴阳俱损证多配伍仙茅、淫羊藿,用量多在10~15 g。  相似文献   

4.
整理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黄芩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3~45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发挥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疗高热、痤疮、2型糖尿病、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安胎的功效,治疗滑胎、胎动不安为10~12 g。3)根据其治疗疾病的不同,黄芩配伍不同中药,并发挥不同功效:如清肺止咳常配伍桑白皮、荆芥、浙贝母、射干等,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柴胡、大黄、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安胎常配伍白术、当归。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半夏具有以下特点。1)经方及历代经典方剂之中半夏用量范围为0.19~268 g,现代医家运用半夏用量范围为6~60 g。2)根据具体疾病、证型、症状确定半夏最佳用量及配伍:如半夏燥湿化痰行气,配伍茯苓、泽泻、陈皮、黄连、瓜蒌等,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痛经、不孕、冠心病等内分泌、妇科、心血管疾病,用量为6~30 g;半夏燥湿化痰散结,配伍竹茹、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肿瘤、甲状腺结节等,用量为9~45 g。  相似文献   

6.
整理历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麦冬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6~756 g。其中经典名方为12.42~756 g,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及现代医家常用量为6~140 g,最常用量为10~3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麦冬不同剂量及配伍:清肺润燥,治疗咳嗽、咳血、咽炎、肺痿、口腔黏膜白斑、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为9~140 g,常配伍阿胶、桑叶、人参(党参)、天冬、半夏;益胃生津,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为10~30 g,常配伍沙参、生地黄、玉竹。  相似文献   

7.
根据经典名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附子具有以下特点。1)附子临床常用量范围为3~30 g,最大用量可至400 g(大剂量使用时配伍干姜、肉桂,且开水久煎3 h以上,不麻口为止)。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温阳补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为6~60 g;回阳救逆,治疗危重疾病所导致的心肾阳衰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及阴盛格阳、元阳将脱危证者,为11.1~40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阳补肾常配伍干姜、茯苓、白术,扶阳固表常配伍麻黄、桂枝、细辛等,回阳救逆常配伍干姜、人参、炙甘草。  相似文献   

8.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乌梅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5~80 g,其中常用剂量为10~3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治疗息肉(直肠、鼻、声带、宫颈等部位),用量多为5~10 g;治疗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小儿脾胃失调等病,用量多为10~30 g;治疗2型糖尿病,用量多为15~2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配伍五味子、半夏、橘红,苦酸制甜治疗糖尿病配伍黄连,治疗各种增生、息肉配伍僵蚕、象牙屑、鳖甲等。乌梅丸苦酸并进、寒热并用,用治寒热错杂诸证。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川贝母具有以下量效特点:临床用量多为3~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清热润肺时,治疗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扁桃体炎等,为3~15 g;化痰止咳时,治疗咳喘证、发热证、急性发作性咳嗽等,为5~12 g;散结消痈时,治疗肺痈、肺癌、乳腺癌等,为4.5~3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润肺常配伍瓜蒌、桔梗、桑白皮;化痰止咳常配伍甜杏仁、沙参、麦冬;散结消痈常配伍桔梗、冬瓜子、丹参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连翘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30 g。2)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功效,治疗表证、痈肿疮毒、呼吸系统疾病等,用量一般为6~30 g;祛风散邪、利湿退黄,治疗肝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用量一般为6~10 g;清肝散结、化痰消肿,治疗外科疾病、瘰疬痰核,用量一般为6~15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配伍生甘草、桔梗、牛蒡子;祛风散邪、利湿退黄常配伍栀子、车前子、白茅根;清肝散结、化痰消肿常配伍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等。  相似文献   

11.
郝瑞  韦宇  邸莎  黄一珊 《吉林中医药》2021,41(2):256-258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栀子具有以下特点:栀子的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范围10~30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栀子泻火除烦,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6~30 g;栀子利湿退黄,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20 g;栀子凉血解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3.
于同月  张斌  韦宇  马将 《吉林中医药》2021,41(1):103-106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枳实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60.34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多为0.75~5.1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汤剂为6~60.34 g,丸、散剂为0.75~5.1 g;理气解郁治疗...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紫菀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2~69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紫菀剂量,如温肺润燥、止咳平喘、止血治疗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其用量为2~69 g;宣通肺气、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痈,用量为10~20 g;宣肺通利水道治疗癃闭,用量为10~30 g...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桑白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桑白皮用量范围为3~50 g,常用剂量为5~30 g,散剂常用0.62~3.9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泻肺平喘止咳治疗以咳喘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汤剂用量3~41.4 g,散剂用量为0.62~3.93 g;清肺胃热治疗皮肤病(痤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籍及现代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石斛的量效特点为:1)临床用量多为6~20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不同选择石斛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其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治疗心系病、脾胃病、热病等时候,一般为10~37 g,常配伍沙参、麦冬、大生地黄等;发挥蠲痹通络、清热滋阴功效,用于治疗痹病(类风湿关节炎、鹤膝风、强直性脊柱炎等)时,一般为10~200 g,常配伍黄芪、牛膝、芍药、防风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总结出天麻的量效特点为:首先,用量多为0.85~45 g。其次,根据病、证、症寻求其最佳用量及配伍,如天麻发挥平抑肝阳功效,常配伍半夏、白术、茯苓、钩藤、虫类药物、川芎、菊花等,治疗神经系统(癫痫、头痛、眩晕、失眠、中风等)、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肾病)疾病,用量为0.85~45 g;平肝熄风通络时,常配伍半夏、钩藤、虫类药物等,治疗循环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运动系统(痹症、痿证)疾病,用量为3~3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