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 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胆系疾病等,为12~120 g;收敛固涩治疗汗证、妇人赤白带下等,为9~120 g;制酸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鳖甲、龟板、珍珠母等;镇惊安神配伍龙骨、磁石;软坚散结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莪术等;收敛固涩配伍鸡冠花、龙骨、灶心土等;制酸止痛配伍锻瓦楞、乌贼骨、龙胆草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名老中医及"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临床应用白芍经验及用量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白芍临床用量范围为5~12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白芍,如白芍发挥其调和营卫的功效,用于治疗表证、鼻炎、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时,其用量为6~30 g,发挥其缓急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脘痛、糖尿病神经病变、痹症时,其用量为5~120 g。(3)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白芍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调和营卫时常配伍桂枝、防风、甘草等;缓急止痛时常配伍赤芍、甘草、乌头、附子、桂枝等。(4)白芍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少,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偶见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古今医家临床经验,归纳出薏苡仁具有以下规律:1)用量多为6.9~120 g。2)依据具体症状、疾病、体质等,调整薏苡仁用量、配伍、剂型等,如利水渗湿,治疗循环系统疾病(血管性痴呆、眩晕、水肿)、妇科疾病(附件炎、闭经)、呼吸系统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咳嗽、非典型肺炎)等,可配伍白术、黄柏、黄芪、附子,为6.9~120 g;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治疗胰腺癌、丹毒,配伍半夏、半枝莲、黄柏,为30~40 g。  相似文献   

4.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石决明具有以下特点:石决明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5~8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74~8.28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治疗高血压、眩晕等循环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2~80 g;如治疗偏头痛、中...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苦杏仁具有以下特点。1)汤剂用量多为3.7~56.93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降气平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咳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为5~25.9 g;轻宣肺气,治疗眩晕、暑温、湿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耳鼻喉疾病,为3.7~56.93 g;消食润肠,治疗食积、便秘,为5~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降气平喘常配伍麻黄、厚朴等,轻宣肺气常配伍麻黄、金银花、豆豉等,消食和胃常配伍火麻仁、香豆豉、陈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多外用、单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白及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临床用量多为3.7~50 g。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白及的最佳剂量及配伍,如收敛止血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如酒精性胃溃疡等),用量为10~50 g;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脾络瘀阻型肝硬化伴有衄证明显、慢性结肠炎等),用量常为6~15 g;治疗肺痨时,用量为30 g;收敛止痛治疗肛裂、糖尿病以及妇科疾病(如子宫颈癌、宫颈糜烂等),用量为7.14~30 g;敛疮生肌治疗各种皮肤病(如牛皮癣、痤疮等)、舌疳以及颔下肿核溃、口腔溃疡等,为3.7~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收敛止血常配伍海螵蛸、仙鹤草、藕节炭等;收敛止痛常配伍三七、地榆等;敛疮生肌常配伍白蔹、黄芪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肉苁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3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多为0.5~3.35 g。2)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补肾壮阳治疗男科疾病(早泄、少弱精症)、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不孕、带下)、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等汤剂用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0.5~3.35 g;补益精血治疗痿病和眼睑下垂,汤剂用量为10~15 g;润肠通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汤剂用量为15~30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肾助阳常配伍淫羊藿、牛膝、巴戟天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甘草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芡实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0~37.3 g,常用范围为10~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治疗妇科疾病、痰饮病、鼻渊等,为10~37.3 g;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健脾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常配伍山药、菟丝子、黄柏等;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山药、金樱子、莲子等;健脾止泻常配伍山药、莲子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生地黄具有以下特点:1)汤剂中生地黄用量为10~500 g。其中,经典方剂中生地黄为15~500 g,现代医家方剂中生地黄为10~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寻求最佳用量,如生地黄补肾平肝、泻火养阴,治疗眩晕、耳鸣,多为10~15 g;养阴生津、清热泻火,治疗胃下垂、胃痛、便秘,为12~30 g;3)根据所治疗的疾病不同,如补肾平肝常配伍珍珠母、桑寄生等;养阴生津常配伍太子参、沙参、麦冬等。  相似文献   

10.
马晨欢  邵建柱  王青  韦宇  马将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368-137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红曲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多为0.46~30 g,常用剂量6~15 g,散剂用量范围为20.7~37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止痢消食和胃治疗消化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食积,痞满,呕吐等),为0.46~15 g;降脂泄浊治疗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脂肪肝),为5~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降脂泄浊常配伍山楂、荷叶、绞股蓝、桑叶、泽泻、决明子;活血消积常配伍山楂、荷叶、大黄、当归、肉桂等;止痛疗伤常配伍红花、苏木、乌头、牛膝、杜仲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理论对接方法 对栀子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可能活性进行虚拟评价.方法 选取6个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收集现有常见靶标的晶体结构,利用Schrodinger软件进行计算,以分级标准评价选择性.结果 环烯醚萜类的选择性靶标涉及癌症、炎症、肺结核、阿尔茨海默痴、痴呆、糖尿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高血压、自身免疫疾病、抑郁症、疟疾等疾病.糖基对于环烯醚萜类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饱和五元环对于提高选择性具有较人意义.结论 虚拟评价发现的环烯醚萜苷的活性作用与报道的实验结果 吻合较好,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大的实用性,本研究为利用理论手段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栀子和地黄环烯醚萜类成分抗炎作用的虚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理论评价方法 的合理性,对栀子和地黄内所含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可能机制进行虚拟评价.方法 选择炎症相关的39个受体晶体结构,利用Schrodinger软件计算小分子、受体活性位点的描述指标和对接结果 ,考察对接得分中的非特异成分.结果 配体的非特异得分与其分子特征描述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包括chilv_C、PEOE_VSA-5、Slog P_VSA3、SlogP_VSA54个指标.分子经过评价后发现代号为M7、M9、M11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与抗炎类受体双特异性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结合较好.结论 阐明了分子特征描述符与非特异性得分的相关性模型,提出了选择性作用的分级评价标准,揭示了部分环烯醚萜类成分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16.
于同月  张斌  韦宇  马将 《吉林中医药》2021,41(1):103-106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枳实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60.34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多为0.75~5.1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汤剂为6~60.34 g,丸、散剂为0.75~5.1 g;理气解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紫菀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2~69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紫菀剂量,如温肺润燥、止咳平喘、止血治疗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其用量为2~69 g;宣通肺气、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痈,用量为10~20 g;宣肺通利水道治疗癃闭,用量为10~30 g...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籍及现代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石斛的量效特点为:1)临床用量多为6~20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不同选择石斛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其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治疗心系病、脾胃病、热病等时候,一般为10~37 g,常配伍沙参、麦冬、大生地黄等;发挥蠲痹通络、清热滋阴功效,用于治疗痹病(类风湿关节炎、鹤膝风、强直性脊柱炎等)时,一般为10~200 g,常配伍黄芪、牛膝、芍药、防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