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导管球囊技术治疗高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球囊导管技术治疗高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枚可脱性球囊无法闭塞的CCF患者3例,双侧股动脉置管,送2枚球囊进入瘘口,调整位置,充盈2枚球囊,使瘘口完全闭塞后再解脱球囊,观察栓塞效果和颈内动脉通畅情况,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3例患者均1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颈内动脉皆通畅,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未增加介入治疗的危险性。结论双导管球囊技术能在保证颈内动脉通畅的前提下简单有效地治疗1枚球囊无法闭塞的CCF。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治疗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方法 :2 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TCCF)患者和 1例大脑前动脉 (A1段 )动脉瘤破裂合并海绵窦瘘患者采用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进行栓塞治疗 ,以经颅多普勒 (TCD)进行复查 ,所有患者均随访 6月以上。结果 :2 2例CCF患者均成功栓塞瘘口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其中 2 0例为一次栓塞成功 ,2例因球囊过早泄漏而行 2次栓塞治疗。对 1例A1段动脉瘤破裂合并海绵窦瘘患者成功施行了双球囊动脉瘤颈孤立术。 4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术。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是对海绵窦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 对 1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 ,全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DSA检查确诊 ,用可脱球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 ,其中 15例同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1例CCF瘘口较大 ,2例球囊进入瘘口困难 ,改行闭塞瘘口的同时栓塞同侧颈内动脉。术后除 1例患者眼睛失明未恢复外 ,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结论 血管内栓塞技术是目前治疗CCF的最好方法 ,具有损伤小 ,安全性高 ,疗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多种血管内技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经验体会。方法:自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TCCF 16例。14例患者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治疗,1例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栓塞治疗,1例患者应用可脱球囊治疗失败后应用了覆膜支架治疗。结果:14例应用球囊成功栓塞瘘口,另2例分别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和覆膜支架最终治疗成功。14例闭塞瘘口并保留了颈内动脉,2例闭塞瘘口的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无死亡以及手术相关性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多种血管内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首选球囊闭塞瘘口,在球囊闭塞瘘口失败时可考虑应用可脱弹簧圈或覆膜支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hydroCoil embolization system, HES)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3例经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失败后用HES治疗的CCF病人.3例患者均为外伤性CCF,共3个瘘口,所有病人均有眼部症状,包括:球结膜充血、突眼等.结果 3例患者3个瘘口完全闭塞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颅内吹风样杂音消失,突眼症状明显减轻,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4~6个月均无复发,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HES对于治疗球囊栓塞失败的CCF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8例Bar-row A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采用可脱性球囊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术后18例颅内血管性杂音立即消失,16例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2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8例Bar-row A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采用可脱性球囊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 术后18例颅内血管性杂音立即消失,16例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2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随访6 ~12个月,无复发.结论 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CCF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区域,分析瘘口形态、位置、大小等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67例CCF患者经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MPR技术处理图像后均能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及大小。单纯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45例,弹簧圈加Onyx胶栓塞瘘口21例,闭塞颈内动脉1例。所有患者瘘口栓塞完全,3个月至6年的临床随访中,均无复发。结论: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的显示CCF患者瘘口位置及大小,对CCF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诊治经验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各种类型CCF的诊治体会,患者:Barrow分型A型14例、B型1例、C型1例、D型7例。结果20例经动脉入路,2例静脉入路,1例放弃栓塞治疗。9例采用单纯球囊行瘘口栓塞,5例直接行患侧颈内动脉和瘘口闭塞;5例采用NBCA胶栓塞瘘口;1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栓塞联合颈动脉压迫治疗;2例采用弹簧圈海绵窦内栓塞;1例单纯采用颈动脉压迫治疗。2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CCF具有复杂性、难治性特点,血管内治疗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前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fistula,CCF)已被广泛接受。经典的方法是经动脉导入一可脱性球囊入海绵窦阻塞瘘口。但某些病例,如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或既往行结扎或孤立手术(瘘仍经其它吻合支有血供),经动脉途径到达瘘口则不可能。作者报道了3例外伤性复杂CCF(1例为单侧双瘘口型,另外2例因解剖学原因经动脉途径困难)。例1,男,20岁,外伤性右CCF。最初曾行孤立术失败,三年后病人明显突眼。血管造影显示瘘口经后交通动脉供血,并且已结扎的颈总动脉(CCA)仍有持续缓慢的血流通过。用带孔球囊微导管经动脉途径对已结扎的CCA行扩张成形,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