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治疗"燥证",除了运用"燥以濡之"的常法,还运用到"辛以润之"的变法。实际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治疗大法,是为燥证的不同病机而设。张仲景在继承了《黄帝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辛味药行散或助阳的功效特点,从辛味药能祛湿化饮以治燥、行气通导以治燥、活血化瘀以治燥、温阳化气以润燥、温肾散寒以润燥五个方面,落实"辛以润之"理论的临床应用,为后世治疗燥证理法方药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认为"辛以润之"理论实际上是对辛味中药的功效总结.从药性角度探讨辛味中药应用规律,展望辛味中药药性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吴楚琪  陈春秀  丁慧 《环球中医药》2022,(10):1936-1939
激素依赖性皮炎多是由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演化形成的慢性损容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激素类药物乃为风性燥热之品,不合理地在肌表上使用则使得邪气入侵脉络,络脉壅塞,阻碍津液布行,伤及卫气、津血,从而导致皮肤失于濡养则见一派燥象,日久损及肺脾肾三脏。其根本病机是因脉络壅塞,气液运行受阻、津液布行受滞,致肌肤失于濡养,因此疏通脉络,改善气液运行,布散津液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关键。“辛以润之”是指应用辛味药条达的性能以发挥通畅脉络,改善气机运行的作用,并以此达到运输津液濡润肌窍脏腑的功效。故而本文分析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机特点及辛润法的治疗机制,以根据“辛以润之”的治法应用辛味药来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可达到疏其壅塞以达润养的效果。且辛味药可振奋肺、脾、肾三脏阳气,根据脏腑受损的侧重进行辨证分析,分别从肺、脾、肾三个脏腑角度,应用辛润、辛香、辛温之法以分别论治,由此探讨“辛以润之”之治法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上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五味之中,辛的作用最为广泛,《内经》关于辛的论述主要有:辛为阳、辛先入肺、气病无多食辛、辛走气、肝病禁辛、辛以散之、辛以润之。由于辛的运动特性入阴出阳,所以辛味在处方中地位独特,八法之中,汗、温、消多辛味,和法多辛苦并用,下、清、补诸法,亦不离辛味而多参用,起到佐使作用,引经报使之药亦多辛味,所以辛味药的临床运用远非其他药味所可及。  相似文献   

5.
试论“辛以润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其旨蕴深,历代医家颇多阐发,其论纷繁。本文拟从其渊源及衍化,论其真要,旨在对临证有所启迪,管窥所及,祈请赐正。一、“辛以润之“的渊源“辛以润之”之说,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惟令人费解的是:辛味之药大多性偏温燥,何以能润?岂无以燥益燥之弊?此说则不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相悖乎?其实,所谓“辛以润之”,经文本身就已作了解释,辛味药物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6.
探讨李发枝教授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首先分析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同时附以典型验案介绍其教授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论,结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提出辛润法是运用辛味药通过开达肌腠、宣通脏腑、三焦之腠理,使津液敷布而达到润燥生津以治疗干燥综合征,并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7.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景对五苓散、肾气丸及栝蒌瞿麦丸诸方的应用,宋金时期的许叔微、成无己等对"肾苦燥"病机及"辛以润之"机理的讨论,清代尤怡将"燥"的病机分为"阴枯"与"阴凝"两类的认识等,分别从临床和理论方面支持上述分析。  相似文献   

8.
冯则怡 《陕西中医》2004,25(11):1041-1042
辛以润燥乃古法,<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后世医家从理论到临床对之多有发明.辛味性燥,于燥证多为禁忌之品,然辛味具有独特的行气、行血、开郁、疏散、开通、宣达等作用,对无论外感、内伤所致之燥证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绝非其他所能代替,下面结合临床病例,一陈浅见.  相似文献   

9.
“辛以润之”,意即津血枯燥之证,用辛味药物滋润它。这种治疗观点,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亦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一般来说,辛味药物最基本和直接的效用是宣通、发散,如麻黄发表散寒,桂枝通阳化气,陈皮行气解郁,川芎活血行气。《内经》指出“辛散”,“辛甘发散为阳”此之谓也。由于辛味之品并非具有滋阴润燥作用,且津血亏损之证,辛味药物于临床上常被医者视为忌品。因此,“辛以润之”多引起初学中医者疑惑和费解。于此笔者仅就“辛味”是如何发挥“滋润”效用这一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以就正于同道。辛是何以发挥“润”的效用呢?简言之,“辛以润之”效用,乃是通过其宣通发散的功能以改善因为气机郁滞而导致津血运  相似文献   

10.
辛润辨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历有争论。笔者兹析于下。一、理论辨析“燥者润之”,此为常理。然何“食辛以润之”呢?张介宾《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可谓深得经旨。将辛润理论作为一种治法来理解,指的是对某些燥证用辛味药治疗,其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5.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1,18(3):19-21
李鼎老师: 我是针灸医师,诊余在家,喜欢读些古代医籍,在我印象中,宋元之时对针灸理论重在整理和总结。请您指点有什么代表作,并请介绍其内容。 山东聊城读者 孙 平孙平学友: 正如您信中所说,针灸理论到宋元进入一个整理总结阶段。谈到代表性理论著作,要数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若论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不能不提《十四经合参》了。 从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到明代张权的《十四经合参》,反映出由宋代到明代对经络腧穴理论的若干认识。《发挥》继承了宋代的《圣济总录》和元代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对全身经络及其腧…  相似文献   

16.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一部以讨论外感病为主而阐发运用辨证论治方法的著作,书中仲景既示人以规矩,又诲人以技巧。其言精奥,其法简详,其中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为此"一证"定是"主证",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侯;二即某证侯中之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8.
大蓟与小蓟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延明  李胜华 《中药材》1995,18(3):152-154
通过考证,大蓟和小蓟最初药用品种都是蓟属植物,宋代还用了飞廉属植物。这两属多种植物沿用至今,其中商品原植物:大蓟应是日本蓟,小蓟则含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C.setosum。  相似文献   

19.
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幼科全书》、《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认为小儿厌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在厌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厌食一病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治疗中主张以"运脾"和脾"为主,同时注意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