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依据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综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气候、地域、病因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中医学的“寒湿疫”。本文从中医学“寒湿疫”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候特点、病机特点和传变规律,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拟定出“寒湿疫”分期治疗原则,强调初期重视疏散寒湿、芳化湿秽;中期宣透郁热、清化痰热、宣畅湿热、通下湿滞,是阻断疫毒深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寒湿论治》理论视角下,试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论治思路、瘥后调理三个方面探析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结合发病地点的地域、气候特点及病患临床表现考虑“寒湿疫”为该病的根本病机,强调辨证论治应综合考虑病变部位、寒湿多寡、体质差异、时令变化、病程久暂、兼夹病证的相互影响,瘥后调理应重视理气化痰、醒脾开胃、健脾渗湿、温肾益气、理血通络、激阳柔筋的综合运用。《寒湿论治》是中国第一部寒湿病学专著,内容丰富,深入学习挖掘,可使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加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对该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虑气候特点、证候特征、病毒嗜性等要素,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属“寒湿疫”.瘀热入营多见于寒湿疫危重期,是寒湿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病机,寒湿戾气与湿瘀或湿热体质相合,加之寒湿久郁,导致机体内部成瘀化热,瘀热互结后病势深重而缠绵,具有成瘀、化热、入营三重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涉及多脏.寒湿疫与温病在瘀热入营形成...  相似文献   

4.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武汉地区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仝小林院士在一线抗疫60余日。在此期间,他提出和制定了诸多学术观点和实践方案:1)创“三维定性”之法,并依此而将武汉新冠疫情定性为“寒湿疫”。2)针对“寒湿疫”早期,制宣肺化湿之法,并依此开具寒湿疫方,对疫情进行早期截断。3)创“武昌模式”高效有序推行寒湿疫方,将防控重心下沉前移至社区。4)针对“寒湿疫”重症期,发现“瘀热入营”是转重之关键病机,并制定了系列治法。5)针对“寒湿疫”恢复期,提出从“虚、毒、瘀”去辨治的临床策略,并依此制定了恢复期通治方。6)从“分期—分证”的角度,结合“治未病”理论,将“寒湿疫”分为“四期十六证”,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寒湿疫”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本文例举从“寒湿疫”角度论治新冠肺炎验案3则;结合其临床特征、发病时间和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病因为寒湿裹挟疫戾之气侵袭人体,病位主要在肺脾,以袭表闭肺困脾为主要证候演变;因临床观察到痰湿壅塞之象尤重,故在辛温宣肺的基础上,强调利湿化痰之法,使邪无所恋而助邪外出,邪去则正安;故以麻黄类方辛温宣肺之性作为组方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验证。  相似文献   

6.
“寒湿入营”是寒湿疫病情转重的关键,多见于老年染疫或寒湿疫危重症邪盛正虚者。报告1例以“寒湿入营”理论为指导、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无大热,但D-二聚体持续升高且出现全身多发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水肿、少尿、休克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舌脉表现为舌胖大晦暗、舌苔黄厚腻、舌底暗瘀,脉细数且涩,此为“寒湿入营”的特征性表现,整体辨证为寒湿瘀之态,在改善心功能、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等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治以开郁闭、救逆回阳、益气固脱、活血利水,予破格子龙宣白承气汤加减,药中病机,故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历史悠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使用"圣散子方"治疗寒湿瘟疫取得辉煌战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亲临武汉一线,通过对当地气候、地理的观察及新冠肺炎患者的实际诊疗,在国内首先明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中医"寒湿疫"的范畴,并为此创立了"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广泛运用于临床,救治了大量的患者,尤其在仝小林院士所推行的防治新冠肺炎"武昌模式"中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两张名方的学习,并从疫情背景、创制过程、治则治法、药物方解、使用方法等方面对两张名方进行对比解读,加深对"寒湿疫方"的理解与运用,以期作为当代中医防治"寒湿疫"的核心成果,"寒湿疫方"能受到广泛重视与借鉴,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寒湿疫"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王檀教授为吉林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专家组组长,吉林省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首席中医防疫专家,于2020年2月17日率领团队入驻雷神山医院。王檀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根据己亥(公元2019年)年下半年运气特点,结合武汉这一区域时空环境气化失序的具体表现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特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归于中医学"疫毒"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腠理、脾胃,后期累及于肾;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疫毒侵袭;发病基础在于易感人群体内环境处于气化顿滞,即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这也是正气不足的集中表现;病机关键是疫毒与寒湿搏结于肺,机体气化顿滞,肺体用受损,肺络痹阻。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瘀、痹,病程缠绵,寒湿因疫毒迅速湿化、热化,甚至化火成毒,因此需要始终围绕寒湿疫毒进行论治。以救治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改善人体内环境,即气化顿滞--肺脾气虚,寒湿内盛的状态,促进疾病快速好转。  相似文献   

9.
总结从"寒湿疫"理论治疗通化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策略与思路,凝练救治经验.COVID-19属于中医"寒湿疫"范畴,病机特点为"寒、湿、瘀、虚、痹",寒湿阳虚是病因病机核心,气化顿滞为疾病变化的关键.结合通化地区气候特点,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等复杂因素,在治疗上,总以救治肺气为基本原则.全程注重内外通达,宣畅气机,心肺同治,温阳解毒.治疗策略上同质通治与个体辨治相结合,谨守病机,中西结合.在重症与危重症的救治中,思辨西医救治方法之影响,去伪存真.在治疗节点上,逆其病势,关口前移,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轻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动态变化特征、中医核心病机及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2022年12月27日-2023年1月7日,选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结合的方法,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进行网络调查,采集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感染时间、核酸或抗原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演变特征、舌象、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共回收问卷573份,删除无效问卷2例,最终571份问卷被纳入分析。感染者发病初期以发热、乏力、恶寒、头身疼痛、食欲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味觉或嗅觉丧失等症状主要在患者发病2 d后逐渐达到高峰。感染者舌象以淡红舌白厚腻苔为主。大部分中医从业人员认为感染病邪以寒(84.33%)、湿(72.1%)邪气为主,其次还有风(62.07%)、毒(40.44%)、热(23.2%)等病理因素存在;临床多以散寒化湿为主要治法。结论 轻型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动态变化特征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属于“寒湿疫”范畴,其病机演变规律及临床诊疗特点均符合“寒湿疫”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对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疗效甚佳。本文从“方阵”角度将“清肺排毒汤”所包含的以经方为主的各个处方,拆析为麻黄类、苓桂类、半夏类、柴胡类、枳实类等类方,结合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寒湿疫”的疾病范畴以及寒湿伤阳的核心病机,阐释“清肺排毒汤”中各类方按照“君方、臣方、佐方、使方”形成“方阵”的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13.
辨明"疫"的含义,兼剖析"寒疫"的学术内涵,认为"寒疫"包括流行而不传染的"时行寒疫"和流行并传染的"沴疠寒疫"。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笔者结合儿童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对此病因病机演变就辨证论治进行探讨,认为此次疫情以湿毒、寒毒、热毒三者胶着,以湿邪为主,互相影响,形成了天地之异气--疫戾之邪,作用于人而发病,此次疫病非伤寒非温病,治疗上既不能全按六经辨证,亦不能全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应多重辨证组合论治,在不同病理阶段有所偏重,需要分寒热虚实、分阶段治疗,以截断疾病向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强、家族聚集性、病情进展迅速、证候表现多端、症状隐匿、病后观察期长的特点。福建省受五运六气、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惯影响,与疫病发生中心区武汉市的大多数以寒湿为主的病机有所不同,福建沿海地区多数有兼杂有"热",因此整体、动态、个性化、全程地把握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根据分期分类、全程覆盖、注重恢复后的健康管理原则,三因制宜制定适合福建省的中医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自2019年12月以来,以我国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以人群集散辐射传播为特点,全国各地病例陆续出现增加。疫情发源地罹患患者早期以身热不扬、干咳气促、身楚乏力为主要症状,以脉濡缓、舌苔厚腻、胸部X线检查显示炎性反应性改变为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性肺炎为主的新型传染病。疫情传入地的患者早期症状由于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各地传统中医、现代医学先后集体或个人出台了相关诊疗方法和建议方案。作为现代中医,按照习近平主席:“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和“中西并重”的指示精神。为规范这一新型传染病“瘟疫”的认知和诊疗,综合相关资料,根据疫情演变规律,结合个人经验与体会,特此探讨COVID-19感染性肺炎的诊疗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一种常见于小儿的肾脏继发性疾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湿邪为病,下先受之"首见于《黄帝内经》,对于湿邪所致的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雷根平主任医师从湿邪入手,归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位、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虚、实两证,具体为湿热证、寒湿证、虚证夹湿三种证型,总结出抗敏除湿、清三焦湿热法,温经散寒法,补脾益肾法三法治疗本病,同时重视预防调护,多方面兼顾,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焱  翟凤霞 《陕西中医》2020,(5):660-662
妊娠期间,咳嗽不已,称"妊娠咳嗽",亦称"子嗽",孕妇咳嗽日久未见好转,咳嗽胸痛甚则咳而呕吐,或咳嗽剧烈或久咳不愈,可损伤胎气,导致堕胎、小产。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型中表寒里热证子嗽,认为此类患者病在太阳阳明,属于寒热错杂之表寒里热,采用《伤寒论》中方证麻杏甘石汤合止嗽散,使热从外泄,宣发卫气,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故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同时子嗽治疗还需注意健脾固肾安胎,应将顾护胎元贯穿治疗妊娠咳嗽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述。医家们对病机认识较前代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寒极生热和继承自晋唐而有所发挥的温毒为病说外,还提出了邪伏少阴、伏阳之说、伏寒遇时邪为变、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新观点。结论:宋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地理特征有了较多关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代有所丰富,辨析更加清楚,并在疫病理论及临床方面有继承和创新,为后世疫病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