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佩兰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60 g,常用剂量为6~15 g,散剂为0.2~0.7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芳香化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婴儿腹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湿疹等,为4.5~25 g,散剂为0.2~0.7 g;醒脾开胃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单纯性肥胖、消化不良、白塞氏病等,为3~60 g;发表解暑治疗胃肠感冒、术后感染、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等,为4.5~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芳香化湿常配伍藿香、白豆蔻、白术等;醒脾开胃常配伍黄连、苍术、黄芪、牡丹皮等;发表解暑常配伍鲜藿香、荷叶、青蒿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4.
苗润宇  卫若楠  李青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10-15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芦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10~150 g,常用剂量为10~30 g,散剂常用量为4.14~1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芦根发挥其透热解毒治疗外感疾病(温病初起、伤风感冒、咽喉疾病、急性扁桃体腺炎)为15~50 g;发挥其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咯血、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痈、肺间质纤维化)为30~60 g;发挥其清热和胃止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消渴)为10~60 g,4.14g~15 g(散剂);发挥其清肃肺气,利尿除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尿毒症)为60 g;发挥其清热利湿退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为60~15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透热解毒常配伍麦冬、桑叶、菊花、薄荷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常配白茅根、冬瓜子、竹茹、葛根等;清热和胃止呕常配伍竹茹、沙参、天花粉、太子参等;清肃肺气,利尿除烦常配伍苍术、厚朴、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紫菀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2~69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紫菀剂量,如温肺润燥、止咳平喘、止血治疗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其用量为2~69 g;宣通肺气、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痈,用量为10~20 g;宣肺通利水道治疗癃闭,用量为10~30 g...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瓜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常用剂量多为6~40 g,最大剂量可至120 g。其次,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宽胸散结,治疗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妇科病(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为9~100 g;清热化痰,治疗消化疾病(胃炎、食管炎)、呼吸疾病(支气管炎)、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带状疱疹等,为6~120 g;润肠通便,治疗便秘,为20~40 g。再次,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宽胸散结,常配伍薤白、桂枝、枳实;清热化痰,常配伍黄连、半夏、贝母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玄明粉、枳壳、厚朴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莪术用量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6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活血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宫颈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为6~60 g;破血逐瘀治疗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12~30 g。根据疾病、证型和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常配伍桃仁、红花等;破血逐瘀常配伍全蝎、三棱等。因此,莪术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薇在临床用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用量为1.875~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总结临床用量范围,如白薇清热凉血治疗低热症、急性脑卒中、白癜风、甲状腺肿大,为8~15 g;清虚热治疗内伤发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青盲,为9~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炒白术、黄芪、泽泻;滋阴清热常配伍地骨皮、青蒿、黄芪。  相似文献   

9.
徐坤元  邸莎 《吉林中医药》2020,40(7):937-94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地龙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为3~60 g,常用剂量为3~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及配伍,如清肺平喘时,常配伍麻黄、穿山龙、海螵蛸等,治疗哮喘,为9~30 g;息风定惊时,常配伍石菖蒲、乌梢蛇,治疗儿童抽动症、癫痫,为6~10 g;祛瘀通络时,常配伍黄芪、龙骨、虫类药、草木类活血药,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胆绞痛等各种痛症,为3~60 g。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三七具有以下特点:1)冲服用量为0.5~11.25 g,入汤剂用量为3~15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化瘀止血冲服治疗各种出血疾病、月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1~9 g,入汤剂治疗各种出血症状、年老之崩漏、胃溃疡等,为3~15 g;活血化瘀冲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系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如早期肝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为0.5~11.25 g,入汤剂治疗黄褐斑、月经后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等,为3~15 g。3)根据不同疾病,三七配伍不同药物,化瘀止血可配伍花蕊石、血余炭、益母草等,活血化瘀配伍当归、赤芍、延胡索等。  相似文献   

11.
金籽杉  韦宇  赵锡艳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363-136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茺蔚子用量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临床用量范围为8~45 g,常用剂量8~15 g,入丸散剂量为0.042~0.059 g,外用剂量为22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眼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少年假性近视眼),用量为9~30 g;平抑肝阳治疗高血压,用量为9~45 g;活血利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用量为15 g;清泻肝火治疗目痛,用量为0.042~0.059 g(丸、散);祛风止痒治疗瘾疹,用量为220 g(外用).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调经常配伍桃仁、益母草;清肝明目常配伍车前子、丹参;清泻肝火常配伍石决明、菊花和枸杞子.  相似文献   

12.
代丹  吴浩然  胡春晨  邵蒙苏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359-1362
通过搜集古、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豆蔻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1.875~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03~1.05 g.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豆蔻最佳剂量,如芳香化湿,治疗湿邪内盛所致血栓性静脉炎、肾病综合征等,常用3~15 g;行气健脾,治疗脾虚气滞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汤剂常用3~30 g,丸散剂常用0.03~1.05 g;和胃降逆,治疗胃失和降所致胃食管反流、化疗后呕吐等,常用1.875~1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芳香化湿常配伍藿香、苍术;行气健脾常配伍白术、薏苡仁等;和胃降逆常配伍厚朴、半夏等.  相似文献   

13.
郝瑞  韦宇  邸莎  黄一珊 《吉林中医药》2021,41(2):256-258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栀子具有以下特点:栀子的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范围10~30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栀子泻火除烦,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6~30 g;栀子利湿退黄,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20 g;栀子凉血解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淡竹叶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25 g,常用剂量为3~15 g,水煎代茶饮时,最少可用1 g,最大可分次共用至30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最佳用量,如清热泻火治疗小儿心火上炎之疾病、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常用3~15 g;除烦止渴治疗睡眠障碍、呕吐、盗汗等,常用5~10 g;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水肿等,常用5~2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常配伍生石膏、黄连、露蜂房等;除烦止渴常配伍淡豆豉、黄柏等;利尿通淋常配伍白茅根、滑石等.  相似文献   

15.
陈科宇  邸莎  韦宇 《吉林中医药》2021,41(6):797-80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玄参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玄参用量范围为0.828~111.9 g,临床常用9~37.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滋阴清肺润肺治疗喘咳、糖尿病等疾病,为10~30 g;清营凉血治疗温病热入营分,肌肤红疹等,为7.5~15 g.滋阴降火解毒治疗咳嗽咯血、脱疽,产后外感...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菊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范围为3.75~150 g,常用汤剂剂量为5~30 g,丸散剂中剂量偏小,多用1.25~2.7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菊花疏风解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用10~15 g;清肝明目,治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病,用量在1.25~30 g;疏风解郁,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类疾病,常用12~30 g;清热解毒,治疗疔疮热毒炽盛时,常用15~30 g.据病随证配伍相应中药,如疏风解表配伍桑叶、连翘等;清热解毒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平肝明目配伍钩藤、枸杞子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芡实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0~37.3 g,常用范围为10~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治疗妇科疾病、痰饮病、鼻渊等,为10~37.3 g;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健脾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常配伍山药、菟丝子、黄柏等;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山药、金樱子、莲子等;健脾止泻常配伍山药、莲子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秦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7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9.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燥湿治疗皮肤病(湿疹、黄水疮、尖锐湿疣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睾丸炎、肾盂肾炎等)、代谢类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小儿惊痫发热等,为3.75~30 g;收涩止痢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生殖系统疾病(不育症、不孕症等)等,为6~41.4 g;除湿止带治疗带下病(盆腔炎、阴道炎等),为10~20 g,其中丸剂为9.25 g;清肝明目治疗眩晕耳鸣、眼疾(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灯芯草、苦参等;收涩止痢常配伍白头翁、黄连、乌梅等;除湿止带常配伍黄柏、苦参等;清肝明目常配伍白头翁、决明子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