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自由状态的动力学特性。方法根据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胸腰段椎体CT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处理软件实现模型实体化及椎间盘组织补建,导入ABAQUS 6.14软件中,建立正常胸腰段椎体及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模型比正常组模型的固有频率降低,振幅增大,随着振动频率增加,模型振动类型由单轴、单向运动转变为多轴、多向运动,且最大振幅责任椎体逐渐下移。结论模态分析能较好分析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的动力学特性。骨质疏松患者应尽量避免处于特定的振动环境,降低椎间盘组织退变、胸腰部软组织劳损及椎体后部结构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杨强  段喜彦 《医学信息》2007,20(9):1705-1706
目的观察探讨胸腰椎体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致瘫病人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临床4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病例资料。探讨该类损伤致瘫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结果本组43例均随访1~3年.椎体后突成角畸形基本矫正,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32例,同时合并马尾神经从裂口疝脱出9例,局部碎骨片嵌压脊神经11例。急诊手术32例,术后随访一年,神经功能均有恢复,一周内手术和一周后手术神经恢复较差,按照ASLA分级标准,A级9例仅有5例恢复到B级,其余不全损伤34例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8例完全恢复。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应在条件允许下急诊手术减压,越彻底越好,脊髓损伤恢复越快,效果越好。同时应用椎弓根固定器具,对骨折脱位复位效果好。固定确实.以利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弹性按压法与腰部垫枕法治疗胸腰段骨折。方法:111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法复位组(I组)63例,在腰部垫枕治疗的基础上,于脊柱过伸牵引的同时手法复位;对照组(II组)48例,采用单纯腰部垫枕法治疗。统计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受伤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本组111例均随访1a,优良率I组为79.36%、II组为72.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组治疗前后伤椎前柱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增加(5.08±2.84)mm,II组增加(3.28±1.29)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伤椎中柱前缘高度差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I治疗后I组Cobb角平均减少(7.08±2.20)°,II组减少(6.02±2.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部垫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段压缩性性骨折,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开展的153例GSS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手术前随机选择分别进行①单纯GSS固定(A组,28例),②GSS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B组,59例),③GSS固定加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C组,66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取出后脊柱运动范围变化。结果:三组病例术后在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内固定取出后C组的脊柱运动范围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GSS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增强术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对脊柱运动单元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脊柱胸腰段冠状、矢状和横断面解剖学特点,探索薄层断层切片在观测各髓节及脊神经根走行过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40具成人脊柱胸腰段标本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处理,制作16具冠状、8具矢状和16具横位的0.25mm厚连续切片,观察脊神经根走行于侧椎管和椎间管不同区段的解剖关系和椎间孔韧带分布特征,并直接测量相关结构参数。结果:观测了脊柱胸腰段A、B、C、D经4区横断层面、经椎间管内口矢状层面、经两侧椎弓根中心冠状层面的形态和相关参数。结论:三种方位断层切片可较好显示诸多结构位置关系,对脊髓或脊神经源性疾病诊疗和正确辨认手术视野所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腰段骨折及脱位是骨科创伤中的常见病手术解除压迫及稳定脊柱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科于1992年~1994年开展了经前入路切口椎管侧前方减压术17例,由于此手术术中需暴露充分波及胸腔,所以为确保手术成功,注重手术后护理尤为重要,现就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手术范围广,出血较多,引起生命体征的变化,故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变化。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平稳后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以后视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为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0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治疗方法患者53例为实验组,单纯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椎管狭窄、椎体前缘压缩、Cobb's角、疼痛指数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且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最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孔道将骨粒植入椎体并用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12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obb角平均矫正19.5°,椎体高度丢失恢复近50%.随访4~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者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6.5分,Cobb角增大0.1°,椎体高度减少2%,钉棒无松动、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钉棒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是防止术后矫正度数丢失、应力集中致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纳艾康仿生骨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采用Wiltse入路纳艾康仿生骨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3~45岁,平均33.1岁。所有病例ASIA分级为E级TLICS评分≥4分。评估内容: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通过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后凸角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30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9.0±16.0) min,术中出血量(90.0±15.0) mL,住院时间(7.2±2.5) d。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感染,切口皮下积液1例。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7个月(12~24个月)。术前及末次(术后12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3±1.5)分、(1.4±0.7)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由术前(45.2±8.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81.7±10.4)%(P0.05);胸腰段后凸畸形由术前(33.4±12.7)°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6.9±3.4)。(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8±0.3)个月;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和胸腰段后凸畸形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12个月随访椎体高度比和后凸矫正无明显丢失(P0.05)。故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Wiltse入路纳艾康仿生骨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建华  廖中亚  胡伟  宋财  赵辉 《解剖与临床》2007,12(1):40-41,45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C臂X线透视监控下,以骨水泥为充填材料,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10例12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5例8椎.结果:随访2~14个月,10例疼痛完全缓解,4例疼痛部分缓解,1例无效.有效率93.3%.术中穿刺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髓泥渗漏3例,均未产生严重后果.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但要把握好确认"疼痛椎"、准确穿刺、注射骨水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短节段跨伤椎固定联合经伤椎注入液态人工骨强化和单纯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结合可注射液态人工骨(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B组(5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和VAS疼痛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术后长期随访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VAS评分,B组较A组疗效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经伤椎液态人工骨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脊柱胸腰段椎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椎体力学稳定性变化,与人体正常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椎体是否存在压缩性骨折的风险进行预测,为干预性策略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择没有脊柱胸腰段椎体伤病史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人;选择2例住院老年OP女性患者胸腰椎CT及MRI扫描资料。建立T11~L2骨质疏松性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有效性。在正常生理载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两组模型之间椎体、关节突关节、终板、纤维环、松质骨、椎间盘、髓核的Von Mises应力及椎体最大位移进行比对分析,同时对应力云图进行比对,分析其生理与病理关节应力变化。结果:正常人体与OP患者脊柱椎体的材料属性、弹性模量、刚度、强度以及所处的力学生物学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P患者在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轴向7种不同运动状态下与正常人体脊柱胸腰段相比较,椎体、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终板、纤维环、髓核的Von Mises应力有明显降低趋势,椎体最大位移呈现增大趋势。此外本研究对OP模型的建立并非采用文献中降低正常皮质骨、松质骨、终板弹性模量的模型,而是采用临床中根据CT数据、临床症状、骨密度等明确诊断的OP患者数据,与目前文献所提供的模型数据对比,更符合临床OP患者真实的脊柱胸腰段椎体与附属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和属性变化。与正常人体模型相比较,从筋骨系统进行分析,骨与肌肉、韧带所代表的动静力变化都有明显降低,这也印证了临床真实数据的变化。结论:OP患者脊柱胸腰段椎体应力分布不均匀、应力的集中趋势导致脊柱胸腰段椎体、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关节突及周围附属结构应力异常变化,即骨弹性模量的异常改变、周围附属结构的束缚力下降,引起筋骨系统平衡失常和长期稳定性下降,进而增加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退变过程和风险,通过有限元分析针对椎体压缩性骨折风险建立标准化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附着在骨折断端,尽管起到了即刻固定骨折的作用,但也妨碍了纤维组织再生及新骨的形成,从长远角度来说是不利于非骨质疏松骨折愈合。 目的:分析骨密度测定对中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手术方式及植入物选择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根据腰椎L2~4骨密度值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非骨质疏松组行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非骨质疏松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治疗后随访20~28个月,骨质疏松组2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非骨质疏松组内固定物取出后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局部后凸角度增大等情况。骨质疏松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3 d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 < 0.05);两组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较治疗前恢复显著(P < 0.05),非骨质疏松组较骨质疏松组更明显(P < 0.05)。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内固定均是中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植入物,疗效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胸11椎体上缘-腰1椎体下缘,所得数据经Photoshop处理后转入Pro/Engineer软件,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重建出三维立体几何图像,再利用自由造型模型系统对图像进行修改,通过铺面形成椎体三维图形,转入有限元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成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结论:为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精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脊柱骨转移瘤好发于胸腰段,由于解剖部位复杂给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带来难度。 目的:评价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后的稳定性。 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2岁。治疗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5例,E级3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X射线平片检查、核素全身骨扫描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以评估患者椎体情况。经胸前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1椎体转移瘤,经胸膜外和腹膜外间隙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2-L2椎体转移瘤。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大于12个月。治疗后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8例。目测类比评分其平均分由治疗前的(6.22±1.31)分降至治疗后的(3.25±0.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通过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可以恢复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椎体稳定性,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The pattern of innervation of the caudal thoracic and cranial lumbar vertebral column of the dog is described. Frozen sections stained with Schofield's silver impregnation method show that the dorsal longitudinal ligament is profusely innervated, while the anulus fibrosus contains a few nerves limited to its outermost layers; no nerves are present in the nucleus pulposus. Following injection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into the anulus fibrosus of the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subsequent removal and staining of dorsal root ganglia, the reaction product is found in ganglia as far as two segments cranially as well as caudall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disc is innervated by nerves arising from several spinal cord segments. A meningeal ramus, which innervates the discs of man, could not be found by gross dissection. Dissections show each vertebral articular facet innervated by the medial branches of two contiguous spinal nerves, a pattern further confirmed by injections of HRP into facet joints with subsequent staining of dorsal root ganglia. The dorsal rami of spinal nerves often divide into medial, intermediate, and lateral branches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ly described division into only medial and lateral bran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