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接收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学生6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其家长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童年其创伤问卷调查,分析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结果 躯体忽视、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版对韶关市两所中学的3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27.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女性、独生子女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相似文献   

3.
医学生自杀意念与健康等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的大一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为自杀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普查的方法对某医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健康状况、喝酒频率及上网频率与自杀意念有相关性,其中P<0.01,OR值均大于1,显示出三者均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理智对待饮酒和上网,可以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服刑人员童年创伤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以及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SF)、述情障碍量表(TAS-20)、自杀行为问卷(SBQ-R)对广东省某所监狱362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有35名服刑人员有高自杀风险,占调查人数的9.7%;(2)童年创伤问卷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065~0.358,P < 0.01); (3)除性虐待维度外,童年创伤问卷各维度得分均与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56~0.255,P < 0.01); (4)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30,P < 0.01),述情障碍量表的情感辨别不能和情感描述不能维度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94~0.305,P < 0.01),述情障碍的外向性思维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正相关(r=0.130,P < 0.05); (5)述情障碍在童年创伤与自杀风险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β=0.07,95%CI:0.023~0.121,P < 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16.22%。结论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服刑人员的自杀风险,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自杀态度的认识,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方法使用QSA及SCL-90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13.7%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比女生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性别差异(F=0.691,P=0.015),女生对安乐死的认可、理解和宽容程度较高,而男生则持中立态度(t=2.145,P=0.032);不同性别、专业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差异(P<0.05)。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自杀态度的认识,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方法使用QSA及SCL-90对1 0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13.7%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比女生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性别差异(F=0.691,P=0.015),女生对安乐死的认可、理解和宽容程度较高,而男生则持中立态度(t=2.145,P=0.032);不同性别、专业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差异(P<0.05).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7.
侯明  季顺欣  于钦明 《安徽医学》2022,43(5):598-603
目的 探讨医学生人格、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为制订降低其自杀意念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6月6日~10日从东北地区3所医学院校抽取了1 510名医学生,采用大五人格中文版简化量表(NEO-FF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医学生人格、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调查,观察各变量平均得分、相关系数(含积差相关与等级相关)、回归系数与中介效应等指标。结果 医学生人格各维度得分均处于典型高分与典型低分之间;心理弹性、自杀意念得分分别为(88.04±16.72)分、(5.11±4.41)分,其中140名(9.27%)医学生具有自杀意念。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负相关(r=-0.341、-0.361、-0.290、-0.356,P均<0.01),与自杀意念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544、0.378、0.385、0.628,P均<0.01);人格的其他4个维度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570、0.554、0.511、0.582,P均<0.01),与自杀意念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负相关(r=-0.438、-0.373、-0.280、-0.504,P均<0.01)。神经质、开放性正向预测自杀意念(Beta=0.450、0.082,t=19.266、3.648,P<0.01),心理弹性、外向性负向预测自杀意念(Beta=-0.192、-0.172,t=-7.541、-6.370,P均<0.01),并能解释自杀意念41.3%的方差比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在神经质、外向性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χ2/df=4.517、4.781,良适性适配指数=0.907、0.889,调整后适配度指数=0.926、0.903,规准适配指数=0.876、0.917,比较适配指数=0.928、0.913,增值适配指数=0.902、0.879,近似误差均方根0.075、0.079)。结论 医学生人格、心理弹性发展正常,近十分之一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人格、心理弹性与医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均一定程度相关;同时,心理弹性在神经质、外向性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海军某部官兵的睡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采用集体测验方法,应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海军某部459名官兵的睡眠状况与自杀意念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459份,回收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为94.6%。海军某部军官的PSQI总分为(5.85±3.37)分,SIOSS总分为(7.05±3.98)分,SDS总分为(35.29±9.52)分,SAS总分为(31.80±7.36)分。海军某部官兵的自杀意念与睡眠质量、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噩梦呈正相关,与睡眠时长呈负相关(P均<0.01)。控制一般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物质使用情况(吸烟、饮酒、喝茶、喝咖啡)、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后,发现睡眠质量越差(β=0.289,P<0.01)、入睡困难症状越严重(β=0.110,P=0.019)、文化程度越高(β=0.080,P=0.013)者自杀意念越强。结论 睡眠质量、入睡困难症状是海军某部官兵自杀意念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若干方法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一般认为自杀过程经历:产生自杀意念——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3个阶段[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自杀风险评价措施中,自杀意念是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2]。因此,对自杀意念进行研究,及早发现自杀意念,并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对自杀预防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诸多方法学问题,如关于自杀意念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判断有无自杀意念的标准尚未统一等,妨碍了自杀意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现就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应激抑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应激、抑郁的关系,为预防心理危机发生,降低自杀危险性提供有效对策。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13)和自编自杀意念调查表对718名低年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自杀意念倾向检出率分别为23.7%和36.7%。应激水平高的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危险性是低者的2.40倍;重度抑郁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性是无者的1.88倍。多因素分析:应激水平高、抑郁程度重的女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倾向。结论对应激能力差、抑郁明显的自杀意念学生实施早期有效的学校干预,有利于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4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4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相关条目评估自杀倾向,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感虐待分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分(β=0.410,P<0.001)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总分(β=0.134,P<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81.1%.结论 抑郁症患者有较多早年情感虐待经历;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密切相关,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4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4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相关条目评估自杀倾向,运用M ann-W h itney非参数检验和B 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感虐待分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分(β=0.410,P〈0.001)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总分(β=0.134,P〈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81.1%。结论抑郁症患者有较多早年情感虐待经历;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密切相关,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参数与自杀观念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第三项(HAM-D3)评分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有自杀观念组(HAM-D3得分≥1,n=46)和无自杀观念组(HAM-D3得分=0,n=31)。比较患者的睡眠效率、入睡后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和潜伏期、非快速眼动睡眠第1~3期(N1~N3期),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自杀观念与多导睡眠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模型1将HAM-D3评分作为自变量,将多导睡眠图主要参数作为应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2将抑郁症状评分(HAMD校正总分)作为中心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自杀观念与多导睡眠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会受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的影响。结果: 有自杀观念组患者N3期睡眠时间[(55±41)min]较无自杀观念组[(104±49)min]减少(t=-4.731,P < 0.05);N3期睡眠占比[(15±11)%]较无自杀观念组[(26±11)%]减少(t=-4.194,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N3期睡眠时间和占比与自杀观念之间具有相关性(均P < 0.05)。结论: 老年抑郁症患者N3期睡眠减少与自杀观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罹患强迫症的关系及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 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OCS)量表、童年创伤与虐待量表(CAT)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1例强迫症患者和36位正常人施测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2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①强迫症患者CAT总分及惩罚、负面环境两个分量表上的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0.16±21.03)分、(12.03±4.24)分、(19.77±9.74)分,对照组为(35.35±14.78)分、(9.92±2.51)分、(12.54±8.14)分],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除惩罚P<0.05外,余P<0.01).负面环境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强迫症结局的14.67%.②强迫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4个分量表上的评分[(5.13±2.28)分,(4.10±2.12)分,(2.71±1.87)分,(2.52±2.34)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矛盾性分量表的评分[(5.03±2.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0±2.40)分],差异有显著性.家庭环境中娱乐性和亲密度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R<'2=0.2078,R<'2=0.2784),这两个因子对强迫症结局的贡献为27.84%,其中娱乐性能解释强迫症结局的20.78%.③访谈发现,强迫症组与对照组在父母个性、本人个性、童年经历及家庭环境方面有明显差异.结论 童年创伤经历及其不良家庭环境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成年后人格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婴儿喂养方式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探讨母乳喂养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本院儿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766例(列入统计者520例),和随机选取本市相同年龄段的非支气管哮喘儿童2041例(列入统计者1368例),比较两组的母乳喂养率。结果支气管哮喘组母乳喂养率为38.27%,非支气管哮喘组母乳喂养率为59.65%,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婴儿母乳喂养6个月可以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谢军  耿峰  董毅  周珊珊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71-117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经历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自我病耻感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17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耻感量表、童年期虐待问卷、贝克抑郁量表评估,并对200例正常被试者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 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②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中情感虐待因子得分与患者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43,P<0.05)。③抑郁症患者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与自我病耻感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03,均P<0.05),与童年期虐待问卷中的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4~0.453,均P<0.01)。④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躯体虐待因子、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患者自我病耻感中受歧视因子、积极效应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1~0.413,均P<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较正常被试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且会对自我病耻感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及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对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及19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病例组TPQ评分在伤害回避维度高于对照组,在奖赏依赖维度低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寻求刺激维度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伤害回避维度与躯体忽视显著相关,奖赏依赖维度与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虐待是寻求刺激维度的最佳预测因素,CTQ-SF总分是奖赏依赖维度的最佳预测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TPQ伤害回避维度及奖赏依赖维度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期虐待对其人格特征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 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18.98±6.16)分]明显低于无虐待的新兵[(23.27±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消极应对得分[(9.27±5.04)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6.9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69.38±10.43)分、(20.16±3.97)分、(25.73±3.68)分、(22.82±5.52)分]均明显低于无虐待组的新兵[依次(75.55±9.67)分、(23.25±2.50)分、(27.56±3.51)分、(24.67±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消极应对正相关(r=0.379,0.402,0.22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负相关(r=-0.285,-0.302),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有更明显的自杀意念;儿童期虐待导致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