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咏兰  郑连斌 《解剖学报》2020,51(2):278-283
目的 探讨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青海和硕特部361(男性166,女性195)例、新疆察哈尔部443(男性217,女性226)例、新疆土尔扈特部239(男性112,女性127)例、阿拉善和硕特部233(男性89,女性144)例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中国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的特点。结果 得出了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数据。绝大多数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躯干、四肢的脂肪率较高,男性肌肉量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与中国南方族群相比,中国北方族群骨量更大,肌肉更发达,脂肪发育水平更高。在主成分散点图上,中国西部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表明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具有独特的特点。结论 在中国族群中,西部蒙古族骨量大,肌肉发达,体脂率高。  相似文献   

2.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9,42(5):492-496
目的 :研究布依族人体组成成分现状与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人体组成成分测量。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布依族男性、女性全身脂肪分布特点均为躯干脂肪率、下肢脂肪率高于上肢脂肪率,男性身高、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四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均高于女性,四肢脂肪率、总体脂率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女性则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身高、体质量、四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总肌肉量、骨量、总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结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男性、女性总体脂率、BMI值均在国际规定肥胖判定标准的正常范围,与云南布朗族、河南回族、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昆明汉族相比偏低,与海南黎族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西藏那曲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探讨其体成分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指标,所获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脂肪量、体脂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指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BMI、脂肪量50~岁组达峰值,其他指标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蛋白质含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在40~岁组达峰值。年龄与BMI、脂肪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各指标各年龄组间比较具有一定程度的统计学差异。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5%和15.9%,女性为23%和20.6%,且随年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西藏那曲藏族成人体成分特点与已有报道的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也各具特点,那曲藏族围绝经期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是脂肪相关慢性疾病防治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u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探讨3个年龄组间身体组成成分的差异.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脂率不高,未达到肥胖水平.有...  相似文献   

5.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测量人体成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测量人体成分的理想方法应当是相对廉价的、病人易于接受的,可以出非专业人员来操作的、结果准确且可重复必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瞎些要求。然而,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和限制。本综述BIA的基本理论,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分段生物电阻抗方法评估人体成分需测量人体各段的长度或横面积,增加了这种方法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分析人体参数间相关性,得到了用性别、身高、体重表示的各段参数的线性回归等式,从而简化了分段阻抗法。  相似文献   

7.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测量人体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人体成分的理想方法应当是相对廉价的、病人易于接受的、可以由非专业人员来操作的、结果准确且可重复性高的。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 BIA)可以部分满足这些要求。然而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 BIA)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的限制。本文综述 BIA的基本理论、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现状,进一步探讨拉萨藏族与锦州汉族体成分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拉萨藏族健康成人1 149例(男为560例,女为589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拉萨藏族成年男性除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女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且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拉萨藏族成年男女性身高、蛋白质含量均逐渐降低,去脂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身体水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体质量、肌肉量、骨含量男性在30岁组、女性在40岁组达峰值,之后呈逐渐降低趋势;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加呈波动变化,男性30岁组出现1次小高峰,50岁组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女性则是40岁组达峰值后出现一过性下降,50岁组后又开始呈增加趋势。男性脂肪含量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30岁组和50岁组,之后开始下降;体脂肪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50岁后女性增加幅度更明显,但男性呈下降趋势。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均值均低于锦州汉族成人男、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尤其在30、40岁年龄组变化明显;藏汉族体成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不同有关,尤其是海拔的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生物电阻抗原理的人体成分测试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内各种成分之间的合理比例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同位素稀释法、总体钾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以及皮褶厚度法等方法相比,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成分简单、快速和准确,是体成分测量的理想手段.我们介绍了基于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的体成分测量原理,并以此为指导设计了一种体成分测试仪.该仪器测试数据重复性高,与同类仪器的对比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甘肃东乡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成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脂肪组织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在总体人群及各个年龄组,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内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皮下脂肪含量、躯干脂肪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女性左上肢脂肪量呈持续上升状态,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放缓;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男、女性右上肢脂肪量、双下肢脂肪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除内脏脂肪外,其余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甘肃东乡族成人的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内脏脂肪含量和女性左上肢脂肪量一直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组是各部位脂肪含量发生趋势改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东乡族成人非脂肪组织体成分的生物电阻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非脂肪组织体成分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20岁以上东乡族成人非脂肪组织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东乡族成年男性去脂体重、骨量、肌肉、蛋白质、体液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女性(P0.01),且男性各年龄组的骨量、肌肉量、蛋白质、体液量均高于女性(P0.01)。骨量、肌肉量在同一性别中随年龄变化趋势相同,男性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下降;女性先降后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又下降。男性的蛋白质在3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下降;女性的蛋白质呈持续下降状态。男女性的躯干肌肉量分别在50岁年龄组和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下降。男女性的双上肢肌肉量、体液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男性的双下肢肌肉量除在40岁年龄组稍有回升,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的双下肢肌肉量呈持续下降状态。男女性的细胞内液量均先降后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又下降。男女性的细胞外液量分别在50岁年龄组和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稍有下降。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男性的非脂肪组织体成分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非脂肪组织体成分均发生变化,除双上肢肌肉量、体液量、细胞内液外,其余体成分的变化趋势均存在性别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乡族成年女性非脂肪组织体成分量少于男性,部分无峰值呈持续下降或达峰值早,下降早,达峰值后下降趋势缓于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甘肃兰州市区城镇居民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甘肃兰州市区城镇成人居民体成分和脂肪分布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改善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日本产MC-180型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357名男女居民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79岁年龄段男女性居民体脂率、腰臀比(WHR)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蛋白质总量、肌肉总量、推定骨量、身体水分、身体质量指数(BMI)值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内脏脂肪男、女性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皮下脂肪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女性则随年龄的递增而递增。结论男性居民在20~岁年龄段后、女性在40~岁年龄段后出现了腹内型肥胖,男性在30~岁年龄段后,女性在60~岁年龄段后出现超重,超出了警戒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发展规律,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得出百色市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数值,探讨其身体成分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整体随机抽取百色市在校就读20~23岁壮、汉族健康大学生共699例(壮族362例,汉族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广西百色市壮族、汉族大学生各年龄组体脂肪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结果①汉族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体脂肪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身高和体重明显高于女性(P<0.01)②男性同一年龄组壮、汉族比较: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21~岁组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结论汉族男、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各测量项目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同一年龄组同性别比较,男性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21~岁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s of percent body fat (PBF)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especially when PBF and BMI are conflicting. BMI was calculated by the standard formula and PBF was determined b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A total of 3859 ambulatory adult Han Chinese subjects (2173 males and 1686 females, age range: 18-85 years) without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re recruited from February to September 2009. Based on BMI and PBF,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group 1 (normal BMI and PBF, N = 1961), group 2 (normal BMI, but abnormal PBF, N = 381), group 3 (abnormal BMI, but normal PBF, N = 681), and group 4 (abnormal BMI and PBF, N = 836). When age, gender, lifestyle, and family history of obesity were adjusted, PBF, but not BMI, was correlated with blood glucose and lipid levels. The odds ratio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groups 2 and 4 were 1.88 (1.45-2.45) and 2.06 (1.26-3.35) times those in group 1, respectively, but remained unchanged in group 3 (OR = 1.32, 95%CI = 0.92-1.89).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PBF, rather than BMI,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onclusion, PBF, and not BMI,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dicating that PBF is a better predictor.  相似文献   

16.
广西毛南族群体体成分与血脂和血尿酸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毛南族成年人的体成分与血脂、血尿酸的相关关系,探讨体成分变化对血脂、血尿酸的影响.方法 广西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村寨毛南族成人584人(男237,女347),年龄20~80岁.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身高;用ANITA MC-180仪测量体成分;用日立7600仪测量血脂和血尿酸.所得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特点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2291例(男1021例,女1270例)兰州市汉族成人右足跟骨骨强度指数及体成分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降低,峰值骨量出现在20~30岁。其中男性20~3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骨强度指数下降较快,而女性50岁后骨强度指数迅速下降;兰州市汉族男性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均高于同龄组女性。与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其他民族、地区人群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得知,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值和兰州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值均较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肉含量、皮下脂肪、身体质量指数与骨强度指数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骨强度指数呈反比。结论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和兰州市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较早,50岁以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人群;肌肉量、皮下脂肪量以及BMI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量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晚期母亲体成分、血脂水平状态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来我院建卡的单胎健康孕妇63例,孕前无基础疾病,未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口服糖耐量实验阴性。于孕晚期(孕37—38周)测得人体测量学指标、血脂指标,并用多频节段生物电阻抗分析(segmentalmulti-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SMFBIA)测定母亲体成分,分析其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我院孕晚期母亲血脂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无相关性(P〉0.05);母亲体成分的指标中,上臂肌围(arinmuscle circumference,AMC)、蛋白质、无机盐、脂肪量(fatmass,FM)等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无相关性(P〉0.05);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rate,BMR)、体细胞群(bodycellmass,BCM)、细胞内液(intraeellular fluid,ICW)、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W)、总体水(totalbodywater,TBw)、无脂组织(fatfreemass,FFM)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P〈0.05);FFM是对新生儿出生体重贡献最大的因素。结论体成分与血脂水平在代谢水平上紧密联系,反应了母体的营养状态,对胎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体成分中的FFM可能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Annals of human biology》2013,40(3):286-293
Background: The composition of fat mass (FM) and fat-free mass (FFM)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body composition.

Aim: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determines the body composition using FM and FFM among children.

Subjects and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1248 children (619 boys; 629 girls) aged 5–12 years and belonging to the Bengalee Muslim population of West Bengal, India.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of height, weight, triceps and sub-scapular skin-folds were recorded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calculated. Body composition was assessed using FM and FFM.

Results: The age-specific mean values of FM and FFM ranged from 1.93–3.07 kg (boys) and 1.91–3.62 kg (girls) and from 14.69–23.44 kg (boys) and 14.18–22.87 kg (girls),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FM and FFM (p < 0.05). Age- and sex-specific smooth percentile curves were derived for BMI, FM and FFM using the L, M and S modelling approach for further evalu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and in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ettings so as to accurately identify risk of lower or higher adipos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using FM and FF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