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9,42(5):492-496
目的 :研究布依族人体组成成分现状与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人体组成成分测量。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布依族男性、女性全身脂肪分布特点均为躯干脂肪率、下肢脂肪率高于上肢脂肪率,男性身高、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四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均高于女性,四肢脂肪率、总体脂率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女性则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身高、体质量、四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总肌肉量、骨量、总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结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男性、女性总体脂率、BMI值均在国际规定肥胖判定标准的正常范围,与云南布朗族、河南回族、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昆明汉族相比偏低,与海南黎族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与生物电阻抗法(BAI)测量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BIA人体成分测量仪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野外测量及其他大样本量多点测量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成人(男性31例,女性49例)分别采用人体脂肪测量仪(BC-601)、多频身体成分分析仪(MC-180)及LUNARDEXA测试仪测量15项身体成分。结果 :BC-601与MC-180比较,男性在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及女性测量指标体脂率、左上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及总肌肉量,所测得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除水分率(男性不相关;女性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BC-601较MC-180会低估脂肪率、高估肌肉量,一致性分析在总体脂率及总肌肉量上仅在女性上表现较好,2种机器可以互相取代。BC-601与LUNARDEXA测试仪15项指标间呈正相关,男、女性右上肢肌肉量及女性推定骨量、男性四肢脂肪率时无差异;BC-601较LUNAR DEXA测试仪会低估躯干脂肪率,高估四肢脂肪率,低估四肢肌肉量,高估躯干肌肉量。成年男女及女性总体脂率上一致性表现较好。MC-180与LUNAR DEXA测试仪13项指标间相关性良好,除男性中推定骨量(低估)、成年男女中左上肌肌肉量(高估)外,均出现低估肌肉量,高估脂肪率的现象。一致性分析也仅在男性上表现较好。结论:BAI法在测量成年总体脂率及总肌肉量上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 u 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探讨3个年龄组间身体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脂率不高,未达到肥胖水平。有约>50%男性和>50%女性脂肪率处于标准范围。侗族、布依族体脂率较高,仫佬族、仡佬族体脂率较低。随年龄增长,男性上肢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内脏脂肪、躯干脂肪率增高,下肢脂肪率降低,总体脂率与下肢脂肪率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四肢脂肪率下降。女性体内脂肪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左、右上肢脂肪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左、右下肢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女性左上肢脂肪率、左、右下肢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女性总体脂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在中国族群中体脂比较菲薄,明显少于北亚类型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皮脂发育水平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地区差异对苗族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贵州苗族357例成人(男162例,女195例)和湘西苗族471例成人(男210例,女261例)进行了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体成分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两个地区苗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体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四肢及躯干肌肉量等指标值均大于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量均小于女性。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较为相近,总肌肉量、下肢及躯干肌肉量小于湘西苗族。结论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肌肉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咏兰  郑连斌 《解剖学报》2020,51(2):278-283
目的 探讨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青海和硕特部361(男性166,女性195)例、新疆察哈尔部443(男性217,女性226)例、新疆土尔扈特部239(男性112,女性127)例、阿拉善和硕特部233(男性89,女性144)例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中国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的特点。结果 得出了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数据。绝大多数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躯干、四肢的脂肪率较高,男性肌肉量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与中国南方族群相比,中国北方族群骨量更大,肌肉更发达,脂肪发育水平更高。在主成分散点图上,中国西部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表明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具有独特的特点。结论 在中国族群中,西部蒙古族骨量大,肌肉发达,体脂率高。  相似文献   

6.
王迪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8,41(3):311-314
研究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体成分现状与特征。随机抽取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成人408例(男136例,女272例)、阜新蒙古族成人404例(男158例,女246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成人401例(男177例,女224例)、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成人239例(男85例,女15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男性和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值均显示为超重,体脂率男性高于20%,为轻度肥胖,女性高于35%,为中度肥胖。阜新蒙古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其他3个男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4个女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标准。4个族群男性、女性的肌肉均较发达,骨含量均较高。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表现出脂肪含量过高、肌肉较发达和骨含量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蒙古族体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方法》有关规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测量了鄂尔多斯蒙古族336例(男142例,女194例)的体部50项指标值,计算了10项指数,与中国蒙古族其他族群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女性均为长躯干型、宽胸型、中肩型、窄骨盆型,男性还为中腿型,女性还为亚短腿型。男性、女性均属于超中等身材。在蒙古族族群中鄂尔多斯蒙古族较健壮,身材较高,体大,胸围较大,肩宽中等,男性上肢较短,女性下肢较长。结论:在蒙古族诸族群中,鄂尔多斯蒙古族体部特征与巴尔虎人、布里亚特人接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脂肪、去脂体质量在身体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河南回族成人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躯干分布多于四肢,且随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肉量峰值为30~岁组;脂肪量峰值为40~岁组。肌肉量、去脂体质量均为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男性大于女性;脂肪量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河南回族成人身体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存在较大的左右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搜集临夏州回族成人体成分数据、分析其体成分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临夏州回族成人,男224人,女119人,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进行体成分测量,用SPSS 16.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体质指数(BMI)随年龄增长均有升高的趋势,且都在50~达到高峰;体脂肪量和体脂肪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男、女性的体脂肪率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差异;躯干及四肢脂肪量的变化规律与体脂肪率基本一致;女性BMI的肥胖检出率比体脂肪率的检出率低;体液、去脂体质量、肌肉量、蛋白质量及推定骨量等不同性别间均有差异,各指标随年龄变化不明显。结论:临夏州回族成人的体脂肪量及全身各部位脂肪量随年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体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呈现出体脂肪率女性高于男性,而其他非脂肪成分的含量则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校女大学生脂肪和肌肉对仰卧起坐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校女大学生肌肉及脂肪分布规律对仰卧起坐能力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某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1560名,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仪测量躯体肌肉及脂肪等成分。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身高、体重及仰卧起坐测试。将仰卧起坐分数分成4组:<60分、60~69分、70~79分、≥80分。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不同仰卧起坐分数段的女大学生体脂率、总脂肪量、躯干脂肪量、躯干脂肪率、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14、2.914、2.881、3.347、3.064、3.235、2.766,均 P<0.05),即60~69分组最高,≥80分组最低。而各分数段的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年龄、身高及体重因素后,除内脏脂肪面积及内脏脂肪量外,其余脂肪参数与仰卧起坐分数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成负相关关系(r<0, P<0.05)。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仰卧起坐分数成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r>0,P<0.05),且与其他参数相比,躯干肌肉量与仰卧起坐相关系数最大。 结论 脂肪与肌肉的分布对仰卧起坐能力影响有差异,女大学生仰卧起坐能力受皮下脂肪及躯干肌肉影响较大,而与内脏脂肪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甘肃裕固族成人脂肪分布及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甘肃裕固族成人脂肪分布及变化特点,为该民族人群健康指导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测量1086例甘肃裕固族成人,其中男性336例,女性720例的脂肪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省裕固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身体各脂肪含量男、女性比较,女性的总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四肢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裕固族成人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20~29岁年龄段到40~49岁年龄段前期为快速增长期,在60~6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呈缓慢下降,双下肢脂肪含量在40~49岁年龄段达峰值,女性脂肪含量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较男性均更为显著。结论甘肃省裕固族成人内脏脂肪含量无性别差异,其余各部位脂肪量女性均高于男性;甘肃裕固族成年人总脂肪量和身体各部位脂肪含量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之后在60~69岁年龄段后期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东乡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成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脂肪组织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在总体人群及各个年龄组,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内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皮下脂肪含量、躯干脂肪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女性左上肢脂肪量呈持续上升状态,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放缓;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男、女性右上肢脂肪量、双下肢脂肪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除内脏脂肪外,其余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甘肃东乡族成人的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内脏脂肪含量和女性左上肢脂肪量一直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组是各部位脂肪含量发生趋势改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4.
广西毛南族群体体成分与血脂和血尿酸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毛南族成年人的体成分与血脂、血尿酸的相关关系,探讨体成分变化对血脂、血尿酸的影响.方法 广西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村寨毛南族成人584人(男237,女347),年龄20~80岁.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身高;用ANITA MC-180仪测量体成分;用日立7600仪测量血脂和血尿酸.所得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辽宁汉族成人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辽宁汉族成人身体各部份脂肪含量,提出适合于辽宁汉族群体的脂肪含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辽宁汉族成人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父母均为汉族的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1034人(男性379例,女性655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去脂体重、内脏脂肪等级、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各项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 多数年龄段,男性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均低于女性( EM>P /EM><0.01),  相似文献   

16.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19,50(3):383-391
目的 研究蒙古族13个族群身体质量,揭示蒙古族身体质量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对蒙古族13个族群4410人(男1917,女2493)的身体质量及与身体质量有关的体质指标进行了测量。 结果 蒙古族13个族群男性身体质量均值在(57.3±8.1)~(81.6±12.7)kg,身体质量均值从大到小排列第1~3位依次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新疆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第11~13位依次是喀左县蒙古族、阜新蒙古族、云南蒙古族。13个族群女性身体质量均值在(51.6±7.6)~(67.7±12.6)kg之间,按照身体质量均值大小排序,第1~3位依次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巴尔虎部、新疆土尔扈特部,第11~13位依次为喀左县蒙古族、郭尔罗斯部、云南蒙古族。13个族群间、年龄组间身体质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族群女性的脂肪质量均值大于男性;去脂质量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蒙古族男性、女性的身体质量、去脂质量均与经度、年平均温度成显著负相关,均与纬度成显著正相关。男性的身体质量与年龄无显著相关,女性则为显著正相关。男性、女性脂肪质量与纬度、年龄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度无显著相关,与年平均温度成显著负相关。蒙古族身体质量大于中国其他29个族群(11个北方族群,18个南方族群)。 结论 蒙古族身体质量值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发展规律,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得出百色市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数值,探讨其身体成分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整体随机抽取百色市在校就读20~23岁壮、汉族健康大学生共699例(壮族362例,汉族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广西百色市壮族、汉族大学生各年龄组体脂肪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结果①汉族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体脂肪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身高和体重明显高于女性(P<0.01)②男性同一年龄组壮、汉族比较: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21~岁组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结论汉族男、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各测量项目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同一年龄组同性别比较,男性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21~岁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