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爱春  吴建民  袁博  雷寿清 《世界中医药》2023,(10):1479-1481+1486
截瘫为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及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但临床尚无确切疗法。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截瘫疗效确切,但机制尚不明确。现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CI)后炎性反应是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在SCI的发生发展中,炎性反应涉及多种复杂调节机制,包括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激活,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的释放等。针灸治疗SCI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SCI后炎性反应细胞功能、细胞因子表达、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性小体的活化、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有关。本文总结近年来SCI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进展及针灸干预的作用机制,为阐明SCI发病机制及针灸干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石善龙  江蓉星 《中医正骨》2005,17(11):58-60
脊髓损伤包含脊髓组织原发损伤和一系列组织代谢障碍所致的继发性损伤,其治疗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对导致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因素如兴奋性氨基酸、内皮素、一氧化氮和脊髓缺血等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使人们对治疗脊髓损伤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交通、运输、建筑业等的发展,急性脊髓损伤(ASCI)日渐增多.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也成了目前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针灸疗法自上世纪80年代即用于临床治疗SCI,其有益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和证实.近年来,研究人员又通过动物实验揭示其机制,为针刺治疗SCI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总结了近年的相关报道,从针刺减轻继发损伤,促进轴突再生及抑制细胞调亡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由于病程较长及自身病变特点常存在多种并发症,各种并发症的存在对脊髓损伤的的康复进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是康复医师日常处理的主要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针灸在治疗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如肌群萎缩、二便障碍、情志失调等的一些误区,提出自己的见解,供临床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创伤类疾病,脊髓损伤后会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二便障碍等后遗症,一直是医学界治疗难点。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轴突再生等,各病理过程相互影响、错综复杂。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多角度、多靶点的治疗优势,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遗症的临床症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轴突再生等方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有着悠久的历史及肯定的效果.近10年,从血管、神经生化及细胞凋亡方面揭示针刺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尤为突出,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搜集并整理近年国内外夹脊电针通过调控细胞死亡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文献,从细胞的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等方面综述夹脊电针的治疗机制.电针能够通过促进神经修复、调控神经细胞死亡、改善损伤区域环境等机制促进脊髓损伤恢复,而其中调控脊髓神经细胞死亡是其促进脊髓修复的重要途径,该途径涉及自噬、凋亡、铁死亡等多种机制,随着...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常导致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是造成截瘫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工业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但目前却仍然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脊髓损伤是当今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药具有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性,被用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近期研究指出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能够有效减轻或改善局部血管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轴突脱髓鞘、胶质瘢痕形成等继发性脊髓损伤病变,并从机制上肯定了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科学性。本文对上述研究中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中药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4(AQP-4),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改善脊髓水肿、缺血缺氧,调控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等抑制炎症反应,抗氧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等多方面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说明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等独特治疗优势,其用以治疗脊髓损伤、改善预后具有广阔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多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肢体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表明,针刺方法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出现的组织水肿、炎性反应、缺血缺氧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继发性损伤。本研究将从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改善微环境抑制因素与重建神经传导通路等多方面进行阐述。针刺方法对于脊髓损伤治疗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针刺治疗对于继发性脊髓损伤所造成截瘫的恢复有肯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与减轻截瘫性疼痛等合并症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对脊髓的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进一步从神经和生化方面揭示了针刺治疗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对近10年来针刺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脊髓康治疗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脊髓康”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作用和机理。方法:采用热板法、扭体法两种方法观测脊髓康对小鼠镇痛作用;通过对血管通透性、棉球肉芽肿的影响观测脊髓康的抗炎作用。结果:脊髓康能提高小鼠的热板刺激所致的痛阈值,延长醋酸引起扭体反应出现的潜伏期,能明显减少肉芽组织重量,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通透性增加,结论:显示脊髓康对化学性、物理性刺激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并有一定的抗急慢性炎症的作用,能防止脊髓损伤的继发性改变,促进脊髓组织的恢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3.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脊柱减压手术或胸腹主动脉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则会引起脊髓、神经功能障碍、下肢瘫痪等严重后果。由于其复杂的发生机制,尽管目前的治疗措施包括高压氧、脊髓缺血预处理等在内的防治手段,但仍无法从根本上阻断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展。在临床上,脊柱减压术后也常出现神经根继发性损伤。通过调研大量文献,梳理并总结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生理病理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离子过载等,并类比脊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出了神经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通过梳理临床上应用的补气活血类中药,揭示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优势及其抗氧化、抗炎、抑制细胞过度凋亡、干预钙过载等方面作用机制,以期拓展脊髓及神经根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基础机制和科学用药,为中药的临床诊疗提供全面的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基泼尼松龙(MP)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胶质细胞、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及MP组各36只,制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MP组经大鼠尾静脉给予MP冲击治疗,单纯损伤组经大鼠尾静脉每日注射生理盐水0.2 mL。2组大鼠分批于1,3,5,8,14,21 d各处死6只,常规制成脊髓切片,行Bcl-2检测,TUNEL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单纯损伤组Bcl-2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 d,而MP组于伤后1 d达到高峰。此时Bcl-2蛋白在神经细胞中表达,在胶质细胞中大量表达,且一直维持到伤后14 d才开始下降,伤后21 d仅少量表达(P<0.05)。TUNEL原位标记检测单纯损伤组24 h已出现不少阳性细胞,以胶质细胞为主,3~8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回落,但21 d时仍有阳性细胞;MP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MP在脊髓损伤中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Bcl-2蛋白表达,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脊髓损伤早期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截瘫三联针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截瘫三联针组(A组)、常规针刺组(B组)、模型组(C组),每组15只.所有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针刺损伤段上下端两个椎体旁的督脉穴、背俞穴及双下肢关键肌运动点;B组针刺损伤段上下端两个椎体旁的督脉穴、背俞穴及双下肢“环跳”“后三里”“阳陵泉”“跟端”;C组造模后不针刺,进行同步抓取和固定.A、B两组每次留针15 min,每天针刺1次,共14次.分别于造模后1d、7d、14 d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损伤段脊髓组织形态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d,各组大鼠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7d、第14 d,A、B组评分明显优于C组(均P<0.05),而A组评分高于B组(均P<0.05).②各组均可见CGRP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均P<0.05),而治疗14d后A组高于B组(P<0.05).结论:“截瘫三联针法”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调控神经保护因子CGRP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其发挥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FGF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方法:96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随机分为目的基因bFGF修饰BMSCs组(pcDNA3.1-bFGF组)、空载质粒pcDNA3.1修饰BMSCs组(pcDNA3.1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s组)和DMEM组(DMEM组),每组24只,采用Allen氏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点注射上述各组相关细胞及培养基DMEM,在注射后1d、7d、14d、21d取损伤脊髓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法检测bFGF表达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组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bFGF表达较空载组和BMSCs组明显增高(P〈0.01),并于7d或14d表达最明显(P〈0.01)。结论:bFGF基因修饰BMSCs移植可以在脊髓损伤模型中表达。  相似文献   

18.
视神经损伤是眼科常见难治性眼病,针灸治疗视神经病变取得良好疗效,在临床效应的基础上,作者综述了有关针刺对视神经损伤后修复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证据及内在机制进行总结,进而更好地优化临床治疗.检索并梳理近年来针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较为明确,但其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微环境失调和肠脑互动异常等多种作用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深度挖掘"肠-脑轴"的双向调节作用、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