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共计10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CPEBQ)对1057名学龄前儿童看护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人口学特征差异。结果发现7种饮食行为中,挑食检出率占比最高为58.0%,情绪性进食最低为1.8%。男孩(OR=1.31,95%CI:1.02~1.68)和独生子女(OR=1.30,95%CI:1.01~1.67)是挑食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7,95%CI:1.12~2.78)是食物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5,95%CI:0.39~0.77)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31,95%CI:0.11~0.93)是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男孩(OR=1.41,95%CI:1.10~1.80)和独生子女(OR=1.45,95%CI:1.11~1.90)是过饱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0,95%CI:0.25~0.99)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4~5次(OR=0.23,95%CI:0.06~0.91)以及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19,95%CI:0.05~0.76)是没有主动性进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12所幼儿园3 575名儿童,由父母分别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情况和儿童自闭症行为问卷,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关联。探讨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异常检出率为6.13%,男童自闭症行为(7.57%)检出率高于女童(4.53%)(χ2=14.366,P<0.001)。以父亲无焦虑母亲无焦虑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有焦虑母亲无焦虑(OR=1.817,95%CI:1.053~3.135)、父亲无焦虑母亲有焦虑(OR=4.834,95%CI:3.519~6.641)、父亲有焦虑母亲有焦虑(OR=6.740,95%CI:3.902~11.640)均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的增加相关(P<0.05);以父亲无抑郁母亲无抑郁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无抑郁母亲有抑郁(OR=5.148,95%C...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江苏省南京市12~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3—5月,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南京市2 339名12~16岁儿童进行调查,应用逻辑回归分析影响儿童行为因素。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7.6%,其中男生为18.5%,女生为16.8%;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暴力型家庭教养方式(OR=3.776,95%CI=1.436~9.93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而母乳型喂养方式(OR=0.611,95%CI=0.448~0.833)、较同龄儿发育无差别(OR=0.446,95%CI=0.268~0.743)或发育好(OR=0.511,95%CI=0.285~0.917)、学习成绩非常好(OR=0.261,95%CI=0.073~0.935)、民主型教养方式(OR=0.485,95%CI=0.371~0.633)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行为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等睡眠问题检出率,为中国学龄前儿童睡眠模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0-11月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安徽、江苏三省共11座城市的27 200名学龄前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进行家长问卷调查,描述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和睡眠模式的分布特征.结果 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5.3%,各年龄段平均就寝时点为21∶31,睡眠延迟检出率为86.5%;平均睡眠时长为(10.60±1.12)h,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15.7%.睡眠延迟与女童、年龄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居住在城市、非独生子女和卧室无电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与高年龄组儿童(4岁组:OR=1.32,95%CI=1.19~1.46;5岁组:OR=2.10,95%CI=1.91~2.32;6岁组:OR=2.47,95%CI=2.20~ 2.77)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卧室无电视(OR=0.91,95%CI=0.84~0.98)和睡觉不开灯(OR=0.87,95%CI=0.78 ~ 0.97)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和睡眠不足等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某地区9~12岁儿童抑郁状态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混合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9月至10月抽取某地区9所小学4~6年级48个班共计91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专业儿童保健医生和心理医生,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等对其开展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9~12岁儿童抑郁状态的总检出率为30.17%(277/918),其中男生的检出率[33.73%(171/507)]高于女生[25.79%(106/411)](χ^(2)=6.787,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为二胎(OR=7.426,95%CI:1.449~38.051)、顺产(OR=1.549,95%CI:1.069~2.244)、父母健康(OR=6.222,95%CI:1.264~30.631)、父母婚姻美满(OR=14.604,95%CI:1.323~161.169)、父亲文化水平高(OR=36.797,95%CI:8.867~152.702)及儿童无过敏史(OR=1.529,95%CI:1.039~2.249)均是其抑郁状态的保护因素(P<0.05),早产(OR=0.286,95%CI:0.088~0.934)是其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P<0.05)。儿童抑郁状态与非抑郁状态在晚上入睡时间、早晨醒来及起床时间、说梦话现象、坐车时容易入睡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07~24.584,P<0.05)。儿童抑郁状态与非抑郁状态在每天吃早餐情况、奶制品及豆制品摄入情况、对营养素缺乏后果等营养知识了解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05~18.351,P<0.05)。结论 某地区9~12岁儿童抑郁状态检出率与全国平均发生率一致,学校、家庭及社会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探讨兰州市0~6岁儿童尿液阳性检测结果影响因素,为儿童期慢性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兰州市城关区10所托幼机构学龄前儿童,留取晨尿样本进行尿液常规检测,并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生理特征、饮食状况、环境暴露及父母病史等因素与尿液检测结果的关联.结果 前5位尿检测阳性结果依次为尿维生素C阳性421例(41.32%),尿白细胞阳性75例(7.36%),尿胆原阳性67例(6.58%),尿酮体阳性61例(5.99%),尿隐血阳性56例(5.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含铅食品的摄入使得尿隐血阳性检出率增高(OR=5.04,95%CI=1.26 ~ 20.25);男童较女童尿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低(OR=0.10,95%CI=0.05~0.22);<1岁组与4~6岁组相比尿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低(OR=0.16,95%CI=0.06~0.42),2~3岁组与4~6岁组相比尿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低(OR=0.70,95%CI=0.54~0.91);父母均有肾脏病史的儿童较父母均无肾脏病史的儿童尿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高(OR=2.50,95%CI=1.58~3.97);男童较女童尿酮体阳性检出率高(OR=2.72,95%CI=1.40~ 5.29),BMI高者尿酮体阳性检出率高(OR=1.09,95%CI=1.01~1.17).结论 儿童的生理状况、饮食以及家族肾脏病史可能导致尿液异常.儿童应尽可能避免含铅食品的摄人、合理摄入营养素、保持适宜体重,关注女童泌尿系统的易感性对父母均有肾脏病史的儿童积极筛查尿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不良身体姿态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为该群体不良身体姿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Body - Style身体姿态评估测试仪(Model.S - 8.0)和《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北京市4所幼儿园 40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态评估和生活习惯调查。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态测评得分为(21.98±3.01),不良体态检出率为75.86%,其中骨盆前倾、高低肩、O/X型腿检出率较高,占比分别为39.41%、46.80%、58.37%;不良体态检出率在性别(χ2 = 10.28)、年龄(χ2 = 16.57)、BMI(χ2 = 7.46)存在组别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女童(79.24%)高于男童(72.16%),3~<4岁组(73.02%) 4~<5岁组(75.00%) 5~6岁(79.86%)具有随年龄增长递增的特点,肥胖儿童(86.36%)不良体态检出率相对较高;体态发育与生活习惯具有相关性,“每天参加体育锻炼”(OR = 2.014,95%CI:1.712~2.426)、“视屏时间<2 h”(OR = 1.632,95%CI:1.266~1.527)、“睡眠时间≥6 h”(OR = 1.425,95%CI:1.266~1.624)、“基本每天都吃牛乳奶制品”(OR = 1.067,95%CI:0.906~1.146)对儿童体态发育具有积极影响。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对体态健康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改善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促进其体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血压现状及其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区94所中小学7~17岁儿童青少年30403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采用SPSS 24.0进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保持合理睡眠时间和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对4 2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9.46±1.98)h,睡眠不足的比例为56.60%。在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抚养者、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等方面睡眠不足的比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53、48.424、27.763、19.654、20.0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河南城市>4~4.5岁(OR = 1.313,95%CI:1.064~1.567)、>4.5~5岁(OR = 1.982,95%CI:1.627~2.355)、>5~5.5岁(OR = 2.052,95%CI:1.674~2.435)、>5.5~6岁(OR = 2.374,95%CI:1.812~2.94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60 min/d(OR = 1.745,95%CI:1.483~2.011)、体力活动时间60~120 min/d(OR = 1.481,95%CI:1.251~1.722)、外祖父母等抚养(OR = 1.222,95%CI:1.061~1.381)、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 = 1.364,95%CI:1.147~1.595)、母亲学历高中(OR = 1.171,95%CI:1.024~1.321)者其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河南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问题凸显,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抚养者、母亲学历等是导致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干预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血压偏高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参加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河南省7~18岁学生共39 675人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10月收集其血压、身体发育相关指标,描述并比较男女、城乡各年龄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压偏高总检出率男生为20.8%,大于女生的12.4%(χ2=504.706,P<0.001),城市学生为16.2%,略小于乡村学生的17.0%(χ2=5.294,P=0.022);超重肥胖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4%,大于体重正常或消瘦学生的13.7%(χ2=734.088,P<0.001),所有学段均为超重肥胖学生检出率大于体重正常或消瘦学生;血压与腰围、体重、BMI均呈现正相关,收缩压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6、0.555、0.461,舒张压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0.390、0.326,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7~9岁年龄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病(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 CAT)患儿的行为特征。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抽动障碍共病(CAT)组60例,ADHD组79例,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名儿童分别进行评估。 【结果】 CAT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与AD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05);CAT组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TD组(χ2=7.745,P<0.01);CA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326,P<0.001)。男童CAT组强迫性与攻击性因子显著高于ADHD组(P<0.01),交往不良因子略高于ADHD组(P<0.05)。CAT组除分裂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均显著高于TD组(P<0.01)。CAT组所有九个因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女童CAT组各因子与ADHD组比较均无差异;CAT组的攻击因子高于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T组社交退缩、攻击因子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T儿童存在更多及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ADHD的存在是CAT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来源, CAT男童患者行为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西安市2007年和2018年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变化,为促进儿童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西安市东、西、南、北郊区及城中区各选择一所幼儿园,根据儿童年龄,采用《Achenlach 2 ~3岁幼儿行为量表》或《Achenlach 4~16岁儿童行为量表》)对园内所有儿童于2007年...  相似文献   

19.
曹斌  马晓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797-1801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饮酒行为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为本地区农村中学生预防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2019年4—6月在河南、湖南、湖北三省农村地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8 462名中学生进行饮酒行为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饮酒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过去有过饮酒行为者54.25%,首次饮酒年龄<15岁者占30.03%,近12个月存在醉酒行为者占14.41%,近1个月饮酒次数≥3次的学生占12.16%。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47.70%,男生(44.89%)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低于女生(5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581,P<0.001)。男生在扯伤自己、撞伤自己、烫伤自己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 = 17.482、4.991、8.51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首次饮酒年龄<15岁(OR = 1.512,95%CI:1.280~1.792)、近12个月存在饮酒行为(OR = 1.342,95%CI:1.040~1.750)、近1个月饮酒次数≥3次(OR = 1.535,95%CI:1.152~2.021)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较高(P<0.05);女生首次饮酒年龄<15岁(OR = 1.682,95%CI:1.431~2.012)、近12个月存在饮酒行为(OR = 1.811,95%CI:1.312~2.521)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较高(P<0.01)。结论 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饮酒行为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饮酒行为年龄越小、饮酒次数越多,增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饮酒行为发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