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为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从"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看,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多为感受疫戾之气所致。经过积极治疗,病情进入恢复期。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CT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月21日至2月24日河南省8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于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治疗.观察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症状表现相似性,属于中医"疫病"范畴~([1]),目前观察其重症死亡率超过50%~([2])。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及器官功能支持疗法为主,而中医治疗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特点。我们作为保定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中医组专家成员进入保定市传染病医院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于2020年2月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1例,并详细记录其整个诊疗过程,现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诊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认识的不断深入,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贯彻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中医"愈后防复"的特色优势,加快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功能康复,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专家教授,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1])等有关文件要求,对符合出院标准的新冠肺炎恢复期人群给予个性化的中医护理康复指导,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居家中医护理康复指引》,用于指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于2019年末席卷华夏大地,其传播迅速,来势凶猛,给中国乃至全世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西医尚未发现特效治疗药物,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吴又可编著的《瘟疫论》,对新冠肺炎的病因、临床症状、中医治疗、治疗之后的护理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解析,为中医预防以及治疗新冠肺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程琦  高杉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2020,37(6):627-63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归属中医"疫病",主要病位在肺,主要病机为"湿、毒",治疗上解毒化湿贯穿始终。新冠肺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为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增加了血清学检测。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预防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如中医预防方、香囊、针灸、中国传统功法、食疗、足浴、熏蒸等。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明显,在缓解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减少患者轻症向重症、重症向危重症转化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尚无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尚不完整,因此,文章从新冠肺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3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对新冠肺炎中西医方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新冠肺炎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可归属于中医的温病范畴,而透法为中医治温病大法。本文基于古今中医文献,通过分析当前国家和各省市出台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认为透法应贯穿于新冠肺炎治疗始终。透法合理地与其他中医治法配合,可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各个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患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中药代茶饮属于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范畴,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是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选药,以达"治未病"的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国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基础上,相继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方案,其中药茶针对新冠"湿热毒"的病机特点,强调辨证用药;同时注意药食同源...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历史悠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使用"圣散子方"治疗寒湿瘟疫取得辉煌战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亲临武汉一线,通过对当地气候、地理的观察及新冠肺炎患者的实际诊疗,在国内首先明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中医"寒湿疫"的范畴,并为此创立了"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广泛运用于临床,救治了大量的患者,尤其在仝小林院士所推行的防治新冠肺炎"武昌模式"中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两张名方的学习,并从疫情背景、创制过程、治则治法、药物方解、使用方法等方面对两张名方进行对比解读,加深对"寒湿疫方"的理解与运用,以期作为当代中医防治"寒湿疫"的核心成果,"寒湿疫方"能受到广泛重视与借鉴,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寒湿疫"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新型急性传染病,现代医学领域尚无有效的抗新冠病毒医治措施,中国运用西医和中医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疫情,降低死亡率,取得较好的防疫成果.采取SWOT分析的办法,对"新冠肺炎"中医药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剖析,对更好的运用中医药预防、治疗新冠肺炎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促进中医药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缺血预处理"谈"灸法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金双  孙忠人 《中国针灸》2008,28(3):222-224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体现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其中艾灸治未病更是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灸法能激发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未病先防的作用,与近些年提出的“缺血预处理”本质相似,殊途同归,更因其可操作性强、方法简单、无副作用而在预防医学的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减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中国传统医学,因为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中医认为"风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且贯穿始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高血压位在络,络脉病变亦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络病、风邪与高血压发生发展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疾病密切相关。从伤寒六经辨证角度来看,"络""风"与厥阴关系密切,络病属厥阴,风邪始于厥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持续存在与厥阴病密切相关。本文从厥阴"络""风"角度浅析高血压的病机与论治,具体论述厥阴"络""风"与高血压的关系,认为厥阴风火内郁,肝火上冲;厥阴虚损,肝风内动、络虚风动;厥阴外感,外风引动是导致高血压发生发展,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病机,并基于厥阴主方乌梅丸探讨厥阴"络""风"同治之法。六经统百病,开后世之门径,基于厥阴"络""风"角度探讨高血压病机与论治,对指导高血压的防治、减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持续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13.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证及阴中求阳的定义是错误的 ,应为 :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药中 ,佐以少量的温阳药 ,适用于阴损及阳 ;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 ,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 ,适用于阳损及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中医"热入精室"理论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自拟柴胡抵挡汤治疗,对照组选择前列欣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2组治疗前、后直肠前列腺触诊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分级量化评分以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阐述<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方法的指导作用,以期拓宽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患者具有一系列的痰湿体质表现.在不同体质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痰湿体质所占比例最高.中医“治未病”理论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痰湿体质进行调节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痰湿体质的发生发展以达到减缓病情和指导养生的目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精神情志及药物调整.当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重点多在病机和治疗上,而疏于对其进行早期预防.“治未病”理论可发挥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为临床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内经>对"证"内涵的认识,即"证"是对疾病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角度概括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来看方药是通过整体取性、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的自主调节能力来实现对"证"的调理关系而实现其功效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对损害的反应有3个阶段,即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和细胞再生。其中“胃炎”是指有胃黏膜炎症,而“胃病”并无黏膜炎症,故严格来讲,“慢性胃炎”和“慢性胃病”是不同的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9.
走出“证”概念的误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成肇智 《中医杂志》2001,42(6):369-372
“证”是中医学中分歧最大、争论最多的术语和概念之一。通过列举20世纪90年代关于“证”的解释的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这些歧见给中医学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证”的本义及其在中医学术史上的演变过程的回顾,揭示了“证”的概念陷入误区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证”及其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多数医家以"大肠湿热"、"补脾清肝"、"阴证疮疡"、"肺脾痰瘀"、"虚瘀毒"、"痈"等论治,在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本病产生与实火、虚火有关,又常常夹杂郁火,治疗上以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发之分而治之,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