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丹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0~37.3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丹参最佳剂量,如丹参发挥祛瘀止痛功效时,常治疗血瘀心痛、瘀血头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病、肝硬化、肾病,为10~37.3 g;发挥活血调经功效时,常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痛经、产后瘀滞疼痛,为12~30 g;发挥凉血消痈功效时,常治疗乳痈、痤疮、痈疮,为15~30 g;发挥除烦安神功效时,常治疗失眠,为10~15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瘀止痛常配伍三七、乳香、没药;活血调经常配伍黄芪、当归;凉血消痈常配伍金银花、桑白皮;除烦安神常配伍郁金、酸枣仁、远志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及用药经验,总结出党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为3.75~30 g。2)根据临床疾病、证型选择党参配伍及最佳剂量,发挥健脾气功效时,常用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胃痛、胃下垂等)、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衰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等),用量多为3.75~30 g;发挥补益肺气功效时,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鼻炎、细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巩膜炎、口腔溃疡等,用量多为10~30 g;发挥养血生津功效时,常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女性阴痿等)、顽固性便秘、老年痴呆等,用量多为10~30 g。3)根据临床治疗疾病的不同,配伍相应中药,如健脾气常配伍白术、黄芪、茯苓,益肺气常配伍百合、生地、麦冬等,养血生津常配伍当归、川芎、大枣等。 相似文献
4.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夏枯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为7.4~120 g,汤剂为9~120 g,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为7.4~10.8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化痰散结治疗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各种良性结节等,汤剂为10~120 g,散剂为7.4 g;解毒消肿治疗各种疮疡、各种炎症,汤剂为15~60 g,丸剂为7.4 g;清肝泻火治疗高血压、胆囊炎、三叉神经痛等,汤剂为9~30 g;清肝明目治疗结膜炎,汤剂为10~15 g,散剂为10.8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化痰散结常配伍半夏、牡蛎、贝母;解毒消肿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清肝泻火常配伍龙胆草、天麻、钩藤;清肝明目常配伍决明子、菊花。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中医古籍及检索现代名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牡丹皮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5~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牡丹皮的最佳剂量,用于活血化瘀时,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常用6~15 g;用于清热凉血时,如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高热昏迷、斑疹、吐血、过敏性紫癜等循环系统疾病常用9~60 g;用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疗儿科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时,常用1.5~1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需要,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常配伍赤芍、当归,清热凉血配伍生地黄、栀子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豆蔻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1.875~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03~1.05 g.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豆蔻最佳剂量,如芳香化湿,治疗湿邪内盛所致血栓性静脉炎、肾病综合征等,常用3~15 g;行气健脾,治疗脾虚气滞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汤剂常用3~30 g,丸散剂常用0.03~1.05 g;和胃降逆,治疗胃失和降所致胃食管反流、化疗后呕吐等,常用1.875~1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芳香化湿常配伍藿香、苍术;行气健脾常配伍白术、薏苡仁等;和胃降逆常配伍厚朴、半夏等. 相似文献
8.
《吉林中医药》2019,(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甘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甘草最佳剂量,如甘草发挥益气补中功效时,常治疗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胃下垂),早泄、痛经、哮喘等疾病,为5~60 g;清热解毒时,常治疗血尿、低热、痈疮、痤疮、外感咳嗽,为5~30 g;缓急止痛时,常治疗胃痛、颈椎病、痛经、不安腿综合征、热痉挛、强中症,为6~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中益气常配伍党参、黄芪、白术等;清热解毒常配伍桔梗、黄芩、生地黄;缓急止痛常配伍白芍。 相似文献
9.
10.
《吉林中医药》2019,(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吴茱萸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1~7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吴茱萸最佳剂量,如温经散寒常治疗头痛、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等),为3~70 g;降逆止呕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泌尿系统疾病(附睾肿大、慢性前列腺炎等),为1~10 g;引火下行常治疗口舌生疮、皮肤病(湿疹、银屑病、黄水疮等),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经散寒常配伍生姜、肉桂;降逆止呕常配伍黄连、黄芩等;引火下行常外用敷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17.
18.
19.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淡竹叶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25 g,常用剂量为3~15 g,水煎代茶饮时,最少可用1 g,最大可分次共用至30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最佳用量,如清热泻火治疗小儿心火上炎之疾病、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常用3~15 g;除烦止渴治疗睡眠障碍、呕吐、盗汗等,常用5~10 g;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水肿等,常用5~2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常配伍生石膏、黄连、露蜂房等;除烦止渴常配伍淡豆豉、黄柏等;利尿通淋常配伍白茅根、滑石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