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固卫养血汤治疗顽固型荨麻疹5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克新 《中医研究》1995,8(4):38-39
固卫养血汤治疗顽固型荨麻疹59例湖南427051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医院邓克新主题词荨麻疹/中医药疗法,%固卫养血汤/治疗应用自1985年以来,笔者用自拟固卫养血汤治疗顽固型荨麻疹59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治疗方法固卫养血汤组成:黄芪20g桂技...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观点认为产后身痛病机多与气血亏虚、寒凝血瘀、肝肾不足等相关,而与荣卫的关系则鲜有提及,但在古今临床实践中能够发现产后身痛与荣卫的联系同样密切。武权生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追本溯源,提出"卫虚荣不足"为产后身痛发病的根本和关键,"血瘀"是在"虚"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进而提出"调补荣卫,益气活血"的治法,为临床治疗产后身痛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兼夹证分布规律,评估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疗效。方法:纳入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60例,统计兼夹证出现频次。以益气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并对不同兼证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兼夹证出现频次如下:表虚不固(48.21%)、肝肾亏虚(39.29%)、肝郁气滞(21.25%)、脾虚夹湿(19.64%)、瘀血阻滞(3.7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SD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养血方治疗产后风湿总有效率为94.64%;不同的兼夹证治疗疗效不同,表虚不固、脾虚夹湿、肝肾亏虚、肝郁气滞的显效率分别为58.82%、28.57%、21.43%、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不同兼夹证占比及其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表虚不固证临床疗效最好,该研究为产后风湿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盛生宽  盛全成 《河南中医》2012,32(11):1465-1466
慢性肺系疾病总的痛机为本虚标实.虚为肺脾心肾,但各有偏重;实为肺疼,却贯穿始终.故虽本病痛机错综、证候纷繁,治疗时总不外活血化瘀、补脾益肾,方用补脾固卫活血汤、异功活血汤、补肾益肺活血汤,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固卫御风汤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90例用掷币法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加用固卫御风汤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LTC4、LTB4水平及U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gE水平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CD4+...  相似文献   

6.
徐姗姗  叶俏波  郑丰杰 《中医杂志》2012,53(10):817-819
卫气根于下焦,卫气的生成、循行、发挥功能皆不离肾,卫气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张仲景据“卫出下焦”理论创立温肾助卫、扶阳固表之治法,治疗卫气虚弱证或阳虚外感证,以(炮)附子温肾阳、充卫阳而固肌表.太阳底面,即是少阴,因此,在治疗太阳病的同时,须处处顾及少阴真阳.  相似文献   

7.
反复呼吸道感染(r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指患儿1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并超过一定范围的疾病[1],患此病的小儿简称为复感儿.现代医学认为RRTI的发生与患儿的免疫力、营养状态、微量元素以及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西医学针对复感儿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案[2],而中医学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颇具优势.李伟伟教授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复感儿多为体虚易感的儿童,主要病机为肾气未充、卫外不固,在治疗时需注重调肾气与实卫气的关系,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记载:"卫出下焦."现将其基于"卫出下焦"理论,运用调肾固卫推运手法治疗复感儿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中医脾胃相关理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为之卫"发挥作用的相关环节进行了探讨,就"脾为之卫"理论中病邪的关健感知部位、人体防御外邪作用的主要体现时段、驱邪外出的主要渠道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认识并做简要论述,以期充分探讨"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开阔"脾为之卫"临床运用思维,使其作为对疾病预防具体治则和方法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素问·痹论篇》中"五体痹"与"脏腑痹"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而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使邪气伏留,久则成为伏邪盘踞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则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一类因感受风寒湿邪发病的血脂异常治疗新思路,注重透邪外出,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拟定散寒除湿,温阳补肾;健脾渗湿,化脂降浊;清热利湿,降脂泻浊;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等治则治法,以期为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红娣 《新中医》2015,47(1):240-241
介绍夏翔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经验。夏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为患者自身禀赋薄弱,元气不足,表卫不固;外因则是感受风邪,侵犯机体,损伤脉络。病机特点是正虚邪实,元气亏虚为本,风邪留恋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祛风固卫,清营凉血为大法,从而达到扶正托邪的功效。治疗本病善于从风论治,运用大量祛风药以抗过敏,祛紫癜。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是导致辅助生殖技术(ART)移植结局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中医营卫二气"传制调和"过程与子宫内膜生理变化调控过程高度相关,并从营卫不和角度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的形成机制,认为营卫不和之实质在于卫阳不煦、寒湿入营、痰瘀浊阻、传制失常,进而打乱女性的正常内分泌规律,影响子宫内膜血流状态,干扰子宫内膜微环境与胚胎发育的协调同步。  相似文献   

12.
卫气的实质与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将医学实践与气论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气论。体液是人体的流体结构,包括血与津液。营气与卫气分别依托于这两种体液,调节着它们的运行与分布。卫气是津液之气,不仅维持着津液的生理,而且还参与津液消耗、停留等病理。正确认识卫津一体的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卫气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人体之气,关于其与三焦的关系,有“卫出上焦”“卫出下焦”等多种说法.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卫气本于中焦,成于下焦,散于上焦,行于三焦,上述“出”字不可片面理解,可解释为发出、化生、长成、上传、宣散等多种含义.依据卫气与三焦的特殊关系,引申出补中焦,固下焦,调上焦和畅三焦来治疗卫气相关病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针刺“审察卫气”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Zhuo LS 《中国针灸》2010,30(9):763-767
检索、摘录古代文献中关于卫气的功能、循行、分布、特性等内容,用以分析、体会《内经》中针刺"审察卫气"的理论,结果发现针刺"得气"与卫气有关,卫气运行动静有时,刺法则应动静结合。卫气的聚散和分布情况与针刺治疗的效能范围有关。卫气的循行受天地阳气变化的影响,四季不同,不宜以"按时取穴"的方法机械对待。卫气既可与脉并行,亦可"不循其道",因此"循经感传"的实验是否"循经"尚有待于讨论。  相似文献   

15.
卫气失常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分为虚实两种。虚者为卫气相对不足,卫外失固,治疗当以补益为法;实者是由于卫气循行不畅,郁而局部亢盛,治疗当以通为要。《素问·痹论篇》指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从其气则愈。"痹证的治疗关键在于顺卫气之性,使其循行有度,即调畅卫气在痹证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2-843
传统的、主流的学术观点对卫气的司开阖功能解释为司汗孔的开阖,在重新研读<内经>有关卫气功能原文的基础上,认为卫气"司开阖"不仅是司汗孔的开阖,而且是司三焦的开阖,司人体气机升降的开阖;"司开阖"是把控人体睡眠与醒觉的转换,把控各种功能态的相互转化;并且对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范围、节律以及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调控.  相似文献   

17.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8.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9.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5,22(4):302-303
“气”和“真气”是真气学说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使用混乱。“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不能简单认为是某种元素,真气是相对于“气”的无形的功能,以质能说明两者的关系。研究“气”的重点是“真气”,真气的特性有非形态性、非常规性、超常性和系统性。作为一般概念“真气”的特性,涵盖中医学真气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肝气虚理论渊源的解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总结和探讨肝气虚证的相关病机理论、临床特点及辨证治疗原则,解析肝气虚理论存在的疑点,为临床治疗肝病及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