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中斗 《河北中医》2003,25(11):815-815
《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即是说 ,饮食进入人体胃腑后 ,通过胃的腐熟 ,水谷精微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等 ,在全身的输布是通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完成的 ,在其过程中各个脏腑气血、津液的消耗都得到了不断的补充 ,通过三焦完成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并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 ,维持人体生命不息。由于临床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多 ,涉及脾、胃者更常见 ,故就此段经文抒己愚见。1 经文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科…  相似文献   

2.
关于水肿的病机理论《内经》已有记载,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及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为后世水肿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气化失司与水肿水液代谢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为水肿。对此,《内经》在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已有论述,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人体饮食精微生化输布的概要过程。水液经胃的受纳腐熟,水精布散输送  相似文献   

3.
1 脾为后天之本人体出生后 ,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所需物质 ,都依赖脾胃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医宗必读》曰 :“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 ,谷入于胃 ,洒陈于六腑而气至 ,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而人资以为生者也”。非精血无以形体之基 ,非水谷精微无以形体之壮。脾胃居于中焦 ,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理情况下 ,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肃降 ,而下达于肾 ,再经过肾的气化 ,使清者上归于肺而布散周身 ,浊者下输膀胱 ,而排出体外 ,从而维持人体正常水液运化。2 慢性肾炎与脾胃相关慢性肾炎是现代医学常见的泌尿内科疾病。中…  相似文献   

4.
三、脾主运化生理功能{{水谷水湿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和其它组织器官的联系主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湘表里。2,脾的生理了.,、弋‘|2、l、主运化水谷化(转运为精微,输送和,输布全消化吸身。收)。运化水谷运化水液食物经胃的腐熟,小肠的泌别清浊,脾的转输和散精—再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把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即脾为胃行其津液。吸收的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温化,三焦的通调,膀肤的气化一清者,布散周身,润养脏腑组织;浊者,多余的水分,经肺、肾化为汗尿排出。二者同时进行,至…  相似文献   

5.
脾主升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庆莲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43-645
从气的生成和运行 ,血的生成和统摄 ,津液的化生和输布 ,以及内脏位置的恒定等方面 ,系统论述脾主升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指出脾气升清还能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的功能 ,对临床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秘元煎加减治疗糖尿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以脾肾虚弱为本。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障碍,散精功能失职,使津液不能上输,故口渴。即《东垣十书》所谓:“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降,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心肺,布达全身,则下注小肠,清浊不分而渗于膀胱,故尿多而混浊味甜。五脏赖水谷精微以养,脾为水谷精微化生之源,若脾虚日久,则五脏皆虚,尤其是肾脏,  相似文献   

7.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2,43(6):410-411
提出消渴病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消渴病虽以肺胃肾分上中下三消,但细究病机莫不关乎脾。消渴病从脾诊治宜审因而治,不外乎益脾气、养脾阴、化脾湿、泻脾热、温脾阳,亦可与益肾、清胃等相兼应用,以达使脾运得健,水谷精微的转输与利用恢复正常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之,治疗重于养阴清热。然消渴病何以燥热口渴,小便应少而反频数?何以多食而形体反瘦?且目前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这些都与脾弱胃强致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吸收的紊乱及气机升降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丽 《河北中医》2000,22(9):685-68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治。但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对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 ,发现其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往往通过调治脾胃后 ,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整体情况得到改善。现讨论如下。1 脾胃失调 ,易发消渴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精微的脏腑 ,胃主受纳 ,为水谷之海 ,脾主运化 ,为胃行其津液 ,使饮食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运化布达全身 ,使各脏器皮毛得以滋养。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  相似文献   

11.
郭林轩  李明 《河南中医》2022,42(3):353-357
人体脏腑中,脾胃、肝肺、心肾三个"轴心"脏腑构成了人体的气机运动中心。脾胃轴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上,当其出现异常,由脾胃轴心维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失常,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脏腑疾病及营卫失调。治疗当谨守病机,把握好具体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寒热,注重气机的调整,应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以调治气机的升降失常。肝肺轴心在调节气机升降,推动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发挥了紧密的协同作用。当肝肺轴心出现紊乱时,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脾胃升降也受到其影响而失常,出现脾胃轴心的病证;肾中阳气借助肝气生发不能升腾至上焦,心火也不能借助肺气清肃下潜至下焦;肝病及肺;出现血液、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应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心肾轴心机能可以概括为水火既济、君相安位,心肾轴心出现紊乱,因其升降的相因性,往往二脏同时出现病变。如心阳不足,不能下降暖肾,肾水不温;或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上冲于心;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导致心阴亏虚,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不能蒸腾阴液于上,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阳气上亢于心,不能潜敛,肾阳失温,则为上热下寒之证。应先判断其主要病机,之后仔细分析阳气阴液在心肾中的偏亢与不足。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轴心脏腑在生理上虽各司其职,却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应分清主次,兼顾彼此。  相似文献   

12.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3.
贺倩倩  白光 《河南中医》2020,40(2):203-205
肾阳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是胃消熟水谷的前提。肾为胃之关,肾阳充足则胃中火力强盛,胃的消熟和脾的化生功能强健,纳运相宜;肾阳不足则炉火不旺,不足以助中焦脾胃腐熟水谷。老年人肾阳虚弱,不能温暖中焦脾胃,致水谷长时间停滞于胃脘,积郁而生酸。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关键,脾胃阳气虚弱,导致气机升降失宜,胃腑失于和降,不能降浊,故形成反流,并伴有嗳腐、腹满、便秘等胃肠动力不足的症状。对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应以温肾健脾和胃为主,对于肾阳虚的老年患者,轻证可用八味丸调补肾中阳气,以助胃降逆,若虚寒之相较重,可用右归丸加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肾阳、补精髓。温补肾阳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补脾胃阳气,培补脾胃当首推李东垣之法,用辛甘升浮之品升脾养胃,再佐以疏肝、降逆、消食之品,通过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5.
肝主疏泄,能疏通畅达一身之气机。肝气为病,多易波及他脏。臌胀之初多肝气郁滞,郁则盛,脾胃主运化水湿,但脾胃气机的升降必借助肝气的疏达始能调和不病,今肝气不和不能正常疏达反来克伐,则脾失健运,水湿难以运化而停滞腹中形成胀满。臌胀的形成与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臌胀从肝论治是根据肝的升达疏泄作用对气、血、水、脏腑以及情志的影响作用和臌胀与脏腑、气、血、水的密切关系而确定的。临床上通过调肝的方法使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水调畅,进而使人体气血恢复调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臌胀早期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宜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臌胀中晚期肝郁血瘀水停,宜疏肝活血,化瘀利水;臌胀中晚期肝肾阴虚水停,宜柔肝滋肾,养阴利水;臌胀中晚期肝气阳虚水停,宜补肝气,温肝阳。臌胀无论从病因、病机还是辨证施治中的理法方药选择上,均应注重调肝。  相似文献   

16.
王珍  贾奎  刘彩莉  任伟华 《河南中医》2020,40(4):518-52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上升太过,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甚至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发为脑出血;情绪控制不当,致使肝阳暴亢,气血逆乱,犯于癫顶,脑脉痹阻,发为卒中。气血的生成需要依靠气机的升降,气机升降失司,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呈以荣养脑窍,则出现气虚乏力、头晕耳鸣、寡言少语、心慌、胸闷、纳差、腹胀,甚至晕厥等症状。气机调畅才能保证津液、血液的正常输布运行。反之,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衡无序,机体则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痹阻脑脉,而发为中风。气升则精血上输以化生脑髓,充养脑窍,气降则制约肝气过度升发,并调畅呼吸,通调水道。升降不及,脏腑精微不能上荣于脑,神明不能下降统领脏腑,则会出现耳目昏聩、反应迟钝、焦虑抑郁等病症。脾胃同居中焦,五行属土,有通上彻下、升清降浊之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调理脾胃是调畅全身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也是治疗PSD的核心。脾胃健则五脏功能健全,诸虚易补,补而不滞;脾胃运则痰瘀得消,气机得调。  相似文献   

17.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认为"阴火"是与"元气"相对立的,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元气化源不足,其运行的道路被"阴火"所占,致使元气而为不能升腾运用,水谷精微不得敷布,使脏腑无所禀受而导致人体发生疾病。"阴火"之治,以轻清甘辛之品补脾胃复阳气升浮为本,使元气得以充养并归于本位,酌情从权以苦寒之药泻火,余脏受病,则同时对症加减,使机体归复于常。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难治病、常见病。李佃贵教授将其从“五脏”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认为该病的病位虽在食道,属胃所主,但其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脾失健运、升降失衡,肝郁不舒、克伐胃土,心失所养、络郁不通,肺失宣降、胃失和降,肾水亏虚、胃阴失滋,均可累及胃腑,致其通降失职,气机不利,郁而化火,参与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及其传变。故临证时,李教授在和胃降逆的基础上予以“升脾阳、运脾气”“疏肝、凉肝”“温心阳、清心火”“宣肺、肃肺”“滋肾阴”等治法,调治五脏,使五脏功能正常运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