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毅  冯晓桃 《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通过探讨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及“脾主运化-主肌肉“的渊源,认为脾虚是胰岛素抵抗的基本病机,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机制、脾-线粒体和脾-胰的研究,探讨了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提出健脾益气养阴法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治法,同时辨证应兼顾痰湿、湿热、血瘀等。  相似文献   

3.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包括3个阶段:脾化生水谷精微,脾输布水谷精微,脾促使机体吸收水谷精微.糖尿病的中医学病机为:脾精亏损,脾之阴阳失调,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失司.胰岛素抵抗的中医学病机为:脾精亏损,脾运失司,机体吸收利用水谷精微功能障碍,正常之水谷精微不被吸收利用.胰岛素抵抗可分为脾精亏损、机体阴虚火旺、机体失濡、痰湿内蕴、肝气郁滞、瘀血阻络6型.以脾精亏损,脾运失司,机体吸收利用水谷精微功能障碍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基本病机,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发展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理论.脾主运化的3个阶段论述,是对脾运理论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水谷精微的运化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病理生理角度,探讨"脾主运化"所涵盖"脾主运"与"脾主化"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机体糖、脂、蛋白质等精微物质化生、转化及其与能量代谢关系,并阐述"脾化失司"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用药,为临床运用"脾主运化"理论合理指导疾病诊治,尤其是在消化系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626-1628
脾主运化的理论是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核心,发展到清代,其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脾主运化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学开始寻求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脾主运化的理论也开始注重与西方医学靠拢,试图用西医学的理论更好的诠释脾主运化。文章选取了清代几位代表医家,论述了其对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现有科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广泛且深刻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脾主运化的表现形式、脑肠互动与脾主运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健脾类方药对脑肠互动的干预作用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病程迁延,目前西医学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学有"脾主运化,在志为思"及"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认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机体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基于"脾主运化而在志为思"理论内涵,探讨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神经衰弱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胃癌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渊源,脾失运化、毒邪侵犯的胃癌病机,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胃癌疗效、改善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功能障碍、AMPK-m TOR信号转导异常可导致糖尿病,脾虚患者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和AMPK-m TOR信号转导异常。通过健脾来改善线粒体功能和调节AMPK-m TOR信号转导是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理解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揭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脾虚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中医对脾的生理和病理特性认识,然后提出了"脾主运化"理论包涵"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方面,进一步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阐释"脾主运化"的科学内涵,分别从"脾失运"和"脾失化"两个角度去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最后提出从"健脾运"和"健脾化"的治疗原则出发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文章梳理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为临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痰瘀互结,瘀滞日久,脉道不利,最终引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中医认为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具有生物屏障、营养、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重要"器官",其稳态失衡,将影响人体正常健康状态,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调诱导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释放驱动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引发炎症反应继而导致AS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肾主气化”的含义涵盖了肾的生理功能,涉及相火敷布、水液代谢、气机升降多个生理环节及肺、脾、胃、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是中医学气化理论的高度概括。文章从“肾主气化”的角度,分析了其与“三焦气化”“膀胱气化”的关系,认为“肾失气化”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指出“肾失气化”与慢性肾脏病病理演变的内在联系。基于“肾主气化”理论,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经方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并提出温利结合,疏利三焦法以恢复“肾主气化”功能是改善慢性肾脏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与恶性肿瘤发病及防治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归纳,分析脾在恶性肿瘤发病和防治中的作用。结果:脾主运化、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生理功能可以看出脾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密切关系,在肿瘤的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结论:从脾着手防治恶性肿瘤,能提高肿瘤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 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  相似文献   

16.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痛风性关节炎早期以关节经筋病变为主,中后期不仅表现为关节经筋病变,尚有脏腑病变主要以累及肾脏为主。脾肾亏虚水谷运化、水液代谢失衡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治疗中以补虚泄实、治实邪为治疗法则,依据"脾肾-经筋"理论,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以内服中药为主,配合外治法综合治疗,内外结合,效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首次提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心肾不交的遗精。该治法突出了后天之本,中焦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焦脾胃运化失常,可导致脑髓失养或毒损脑络,从而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调密切相关。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理论特点,进一步探究中焦脾胃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文献、参考古籍医案、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规律分析、相关实验研究,为此法在临床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论据支持,为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药防治复杂病因病机的脑系疾病提供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疏肝、柔肝、镇肝、平肝法治疗脂肪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清代王旭高治肝八法中疏肝法、柔肝法、镇肝法、平肝法四法治疗脂肪肝。古今在临床治疗中,确实有很多案例,但以疏肝法较为常用,其次是柔肝法和平肝法,镇肝法则较为少用。这与中医肝的生理功能有关:(1)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舒畅气机。(2)它的主要功能表现于调节全身气血流通,情绪变化。(3)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急躁善暴,不思饮食,肝气久郁,气火由此而生。总之,以疏畅条达之法以复肝的正常生理之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所以在治疗脂肪肝时多用疏肝法为主。  相似文献   

20.
王婷  赵志梅  周瑶  胡祖贤  夏天  闫平 《天津中医药》2017,34(12):860-864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是后天获得并影响人体自身平衡的重要"器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目前研究认为小檗碱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以治疗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小檗碱可以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文章就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小檗碱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