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医思维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落地推广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某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内科患者以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神经内科在其基础上以中医思维推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进行管理。观察两组神经内科患者管理后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应用情况,同时观察其管理前后的睡眠质量变化、运动功能变化,比较组间管理依从性及管理满意度差异。结果:管理后,观察组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应用方面,其耳穴贴压应用率、经穴推拿应用率、穴位敷贴应用率及针灸应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观察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及运动功能FAM评分比较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运动功能FAM评分比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管理依从性比较于对照组,其总依从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管理满意度比较于对照组,其总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以中医思维推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临床中医特...  相似文献   

2.
2014年6月1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个“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研究”课题在京启动,该课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牵头,旨在借助国家级科研力量和平台,深入抢救、发掘、保护、研究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以理筋调肝为核心,通过柔肝疏肝、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借助局部的刺激,理筋整骨,促进全身气血运行。"罗氏正骨法"利用轻柔手法让患者放松,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一掌击、一脚踢",重而不滞,重中有巧,疏肝理气,通经活络,迅速疏通病患部位气血,理急止痛。"李氏铁手腕挺直法"以脊柱挺直为核心,通过手法操作,达到头、肩、腰、膝的系统挺直,经过理筋,进而整骨,达到全身挺直的目的。诠释肝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民间中医诊疗技术的理论化,填补其长于实践而短于理论的不足,为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筛选的指标维度和基本框架。方法:以广泛性、地域性、权威性、自愿性等为基本原则,邀请行业内开展过大量民间技术有关的收集、整理、评价或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家以及民间技术持有人,围绕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概念内涵和筛选指标,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方式,应用现场面对面访谈和腾讯会议线上访谈两种方式,进行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提炼分析。结果:对来自13个省市20位不同层面专家进行访谈,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特征包括起源于民间、未被官方收录认可、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局限、理论基础薄弱、良好的应用基础、未进行科研评价、有一定的传承等,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筛选的关键点,已经形成共识,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经济性、理论依据、研究基础、社会效益、可接受性、创新性等也是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筛选的重要指标。结论:通过访谈,初步得到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筛选指标,能够为筛选出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安全、有效和可推广复制的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慢性疾病严重地损害了人民健康水平,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疾病负担,寻求安全、有效、经济的慢病干预措施,促进其转化为防治慢性疾病的有效力量成为当务之急。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具有地区适应性和简便廉验的优势,适合介入一部分慢性疾病的早期治疗,开辟中医药慢性疾病管理新领域。由于当前民间医技前期研究基础薄弱,精华与糟粕并存,规范民间医技操作规程、生产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成为推动其防治慢性疾病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需求,并初步探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防治慢性疾病疗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宇  李杨  阿明 《光明中医》2008,23(12):1885-1885
据《中国中医药》报网站记者马骏报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日前已经民政部批准注册。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做好多中心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工作,课题组在完成52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研究课题数据管理过程中,分析存在问题,对数据管理模式进行适应性设计与实施,总结经验与策略,形成了适宜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规范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普及,已体现出巨大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为了使中医药能够更快的发展,逐步走向国际,以我为主制订中医药诊疗标准迫在眉睫,解决相关诊疗标准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共性技术如证据分级、疾病证候分类、制订程序等问题,从而确保中医标准化事业稳定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本文从建立中医诊疗模式、规范中医四诊信息、实现证类诊断的规范化、实现证候规范基础上的方证相应、建立中医诊疗标准制定模式五个方面对中医诊疗标准共性技术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非药物疗法需求的增加,催生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系统规范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运用.但目前尚未建立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方法,成为制约中医诊疗技术发展的瓶颈.文章结合我国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推广的工作实践,简要介绍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推广的方法,以促进研究推广工作在我国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更好地利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课题质量管理方法入手,阐述了一套指导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质量控制检查、课题总结推广的管理方法,分析了管理方法在课题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已逐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中医体质辨识作为个体化诊疗的新切入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体质分类研究,可有效针对个体开展日常护理、疾病预防及治疗康复等工作。试从体质辨识的概念、个体化诊疗及体质辨识在个体化诊疗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以期在未来个体化诊疗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体质辨识的潜在价值,构建中医个体化特色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医学科普化与人性化的必要性;提出中医学科普化与人性化的任务、目标与宗旨;认为巩固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科普化与人性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民间诊疗技术评估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医药界专家评价一项民间诊疗技术评估要素。方法:基于相关研究,自制《专家调查问卷》,对全国6个地区中医系统不同专业的201位专家进行民间诊疗技术评估要素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6项评估要素进行描述统计量,通过聚类分析对数据做出分类。结果:16项评估要素中安全性的均值名列前茅,为90.60。聚类分析提示,16项评估要素可聚为4类,其中安全性、疗效评价、技术稳定性聚为一类。结论:一项民间诊疗技术的核心评估要素是安全性问题,其次为疗效评价、技术稳定性、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等,可将16项评估要素根据重要性不等按类分级计分。各地区专家对评价一项民间诊疗技术评估要素的重要性问题意见总体趋于一致,部分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生物芯片技术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伟  马昱澍  程海鹏  倪晓华  周宗祥  应康  谢毅  毛裕民 《中草药》2001,32(11):1054-1056
生物芯片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尖端技术,可用于中药药理的分析,新药的研制开发、中药鉴定,毒理观察等方面,有利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中医药治病的机制,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慢性肾衰竭病程长、病情复杂及治疗费用昂贵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医特色疗法应用于防治慢性肾衰竭。但其疗效及推广性仍未达到国内统一共识。本研究拟通过对全国30家肾病重点专科的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及梳理,得出目前共识度较高的特色疗法,并初步确定基本方剂,以供推广应用。方法:通过制定信息提取表对各专科诊疗方案进行信息提取,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提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前中药灌肠、中药药浴两种特色疗法疗效肯定、共识度较高。中药灌肠的基本组方为:生大黄、蒲公英、丹参、煅牡蛎,阳虚比较明显者加附子。中药药浴的基本组方为麻黄、地肤子、苦参、细辛、桂枝。结论:本研究了解到中药灌肠及中药药浴目前使用广泛且疗效肯定,初步制定其基本方,力求在国内形成统一,为其在各家医院的推广应有奠定实施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中医药治未病学说在艾滋病临床中医工作防治中的指导性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在今后临床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中药内外兼治配合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兼治配合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应用依那西普,每次剂量为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中药配合外敷中药疗法。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监测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晨僵时间及20m步行时间等方面均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外兼治配合依那西普治疗RA疗效优于单用依那西普,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炎性反应。中医学对于CAG的治疗独具特色,文章从CAG的中医病因病机归纳、诊疗共识意见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诊治的难点、不足以及中医诊治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的中西医综合干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干预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口服抗抑郁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口服抗抑郁药治疗,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情况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减分情况,评价研究组综合干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在治疗6周末、8周末HAM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SDS改善早于对照组,8周末SDS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干预可有效治疗抑郁症。  相似文献   

20.
工程科技是科学理论与技术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实用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进行中医研究与探索,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医领域工程科技体系,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医特色诊断技术、中医现代诊断与检验技术、中医大数据与信息分析技术等3个方面,就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现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以为更好地进行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