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徐一博  曾琨  王茂泓 《光明中医》2014,(10):2234-2236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M)心、脑、肾三大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成人慢性肾衰竭病因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DN)病人占DM总人数的67%以上,欧美发达国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透析病人中DN为病因的占43%左右。据北京、天津的糖尿病协作组织统计,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阳性率分别达54.2%和55.2%,比西方国家高。一旦糖尿病性肾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病情即呈现进行性发展,平均7年即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而DM患者死于DN肾功能衰竭者为非DM患者的17倍。DM的并发症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对于已经发展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CDN)的患者,现代医学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本之策,而中医药对于DN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其病因病机亦有独特的认识。本文试图从传统及现代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的认识,中医有消渴、脾瘅、消肾等症的记载,近年来同统称为消渴病肾病。第二部分,指出糖尿病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它由燥热伤津耗气发展到阴阳两虚。第三部分,指出脾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之本。糖尿病病变的脏腑主要与肺、脾、肾相关,尤其以脾肾更为重要;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受损,容易导致糖尿病肾病。第四部分,指出痰瘀互结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发展过程。痰湿与瘀血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若治疗不当病情会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钱巧云  雷耀晨 《光明中医》2012,27(10):1947-194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简称DN)是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合并症之一[1]。DN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积累导  相似文献   

4.
结合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的病因病机,认为肾气亏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的基础,气阴两虚夹瘀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瘀血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病理产物;因此治疗以补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首选法则。  相似文献   

5.
6.
辛梅芳  杨江成  李欣 《光明中医》2013,28(4):652-65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早期病变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中医药方面对早期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自己积累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中真气、肾精、血瘀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DN总属中医“脾瘅”、“水肿”、“消肾”、“关格”、“溺毒”等范畴,本文从肾元亏虚,气阴两虚,脏腑虚损、血瘀阻络,脾肾亏虚,毒损肾络,三焦决渎失职等发面论述其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8.
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的病机亦统为津液耗伤,其成因为饮酒、房劳、肥甘厚味。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故认为所有导致肾之阴阳失调的因素均为可为其病因。肥甘厚味也是在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久食的过程,才有可能诱发消渴。饮酒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久病入络而产生的。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内科疾病,蛋白尿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其病理因素以湿瘀为主,并贯穿痰病之始终,脾肾亏虚是发病和病程迁延的内在因素,终致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本病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10.
陈乃清  彭贝如 《新中医》2019,51(12):320-322
简版:正文:儿童肾病综合征是现代医学名称,是多种临床症状组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中大量泡沫)、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简称为“三高一低”。从中医角度看,肉眼能观察到的证候为高度浮肿和大量泡沫尿,因此多属于中医学水肿、尿浊范畴。……  相似文献   

11.
12.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中2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DN)。DN是糖尿病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最后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直至终末期肾损害的发生。DN当属中医"消渴"、"水肿"等范畴,病机多为气阴两虚兼瘀滞,治疗上多以补虚、化瘀、去浊为主,在临床上得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10年关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从病因病机、治疗和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优势在于可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变进展。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虽然已经被广泛认可,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临床上对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尚未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等。  相似文献   

14.
刘震  李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01-2503
近年,中医治疗在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该文从疫毒是艾滋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疫毒侵袭,正气虚损”是艾滋病的病机关键人手,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治未病”理论和“扶正祛邪”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诊治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预后差。患者一旦出现微量蛋白尿,其肾功能将不可逆转地进行性下降,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多从饮食控制、强化血糖控制、降压、调整脂质代谢等方面着手,或是采用透析、肾移植等治疗手段,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不能阻止其发展和恶化,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环节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对相关文献整理。结果糖尿病肾病多由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而形成的本虚标实之证,通过辨证论治、专方治疗等进行相应的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尤其是早期肾病及临床肾病疗效显著。结论中医药治疗既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硬化症,病程10 a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比例约为50%,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及早确诊并探寻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在基础上探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肾功能恶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相关分析,中医方面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为资料来源,统计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关的文献,从一个侧面反映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的发展状况,期望对糖尿病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糖尿病肾"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为副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2-2007年的医学数据,最终经筛选实际进行分析文献129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一般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29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报道中,共用中药274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茯苓、山药、丹参、山茱萸、白术、泽泻、当归、大黄、制附子.[结论J糖尿病肾病用药是以补益、健脾药和活血、清利药为主,兼及其他,在具体用药上又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着哲学范畴"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美"与"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和实践对象的评价,表现为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主客合一"特性;又因其重"象"轻"体"的特征,使得"意象"成为认识病因病机的主要途径;在着眼"关系"、看重"动态"的特点指导下,病因病机正确反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