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MTT、ELISA法、氯胺T和RT—PCR法检测bFGF在不同作用剂量下对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结果(1)MTT检测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有明确的促增殖作用,并具有剂量相关性;(2)氯胺T法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HPr含量无显著性差异,RT—PCR法显示各组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无促进作用;(3)ELISA法表明随着bFGF作用浓度的升高,FN的表达表现为增高趋势,且以100ng/ml浓度下作用最显著。结论bFGF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但不引起瘢痕的过度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驻极体静电场调控p53 合成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表面电位为0 的PP 膜设 为对照组,将表面电位为5 000 V 和-5 000 V 的驻极体分别设为5 000 V 驻极体组(5 000 V 组)和-5 000 V 驻极 体组(-5 000 V组)。采用常温等离子体放电系统将聚丙烯薄膜分别制成5 000 V驻极体和-5 000 V驻极体。将正 极性和负极性的驻极体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48 h,借助于等效表面电位测量系统检测细胞生长环 境的静电场稳定性。通过CCK-8 实验研究正极性和负极性驻极体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与对照组做 比较,通过流式细胞仪研究正极性和负极性驻极体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在 静电场环境下生长的成纤维细胞中p53 mRNA的表达。结果:正极性和负极性的驻极体可提供稳定的静电场作用 于成纤维细胞。负极性驻极体使细胞快速通过G1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正极性驻极体通过阻断G1期抑制 成纤维细胞生长。经负极性驻极体作用,成纤维细胞中p53 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经正极性驻极体 作用,成纤维细胞中p53 mRNA 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电场可引起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变化, 从而调控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负极性驻极体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作用,正极性驻极体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生 长。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通过调控细胞内p53 mRNA 的表达实现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背景:重组人干扰素α-2b是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能活性的细胞因子,对瘢痕组织具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目的:探索重组人干扰素α-2b作用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效果,观察其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至对数增长期,采用0,5000,10000,20000 IU/m...  相似文献   

4.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促进皮肤创伤修复,抑制瘢痕形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起主要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将12,24,48 h收集的条件培养液孵育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24 h,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采用CCK-8实验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Real-time PCR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24 h和48 h收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1),对其胶原的合成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 01)。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通过分泌抗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因子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产生,为细胞疗法策略减轻瘢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43(Cx43)及其构成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临床上不同病理分类的瘢痕组织(包括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修复组织,以正常皮肤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x43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Cx43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少于正常修复组织及正常皮肤.结论:成纤维细胞Cx4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造成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间GJIC异常,从而导致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丝裂霉素C已逐渐开始应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领域中,但针对丝裂霉素C通过细胞凋亡作用于增生性瘢痕分子机制报道很少。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2.5,12.5,50,100和200 mg/L 丝裂霉素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讨论:丝裂霉素C可使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阻滞于G0/G1期,并且能够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有着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经2.5~200 mg/L丝裂霉素C作用24 h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Bax蛋白表达增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 < 0.05)。说明丝裂霉素C可能通过增加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8.
背景:有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器官纤维化的作用,具抑制增殖及诱导G0/G1期细胞累积的作用,但姜黄素可否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活化核转录因子κB通路,从而抑制瘢痕增生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核转录因子κ B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 方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取第6~8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用于实验。将不同浓度姜黄素(10,20,30,40,50,60 µmol/L)分别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干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 B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姜黄素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P < 0.05),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核转录因子κB表达随姜黄素剂量的增大而减小(P < 0.05)。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胎儿皮肤创伤后的无瘢痕愈合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愈合模式。胚胎早期皮肤创伤后愈合迅速且无瘢痕形成,揭示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以提高创面修复愈合质量,对临床上瘢痕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妊娠早期胎儿无瘢痕愈合的产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从胚胎成纤维细胞及其相关因素方面介绍其无瘢痕愈合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槲皮素联合放射线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槲皮素、放射线以及二者同时干预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MTT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干预前后的生长曲线;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Ⅰ、Ⅲ型胶原;RT-PCR及Real-time PCR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基因表达。结果①槲皮素可抑制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及胶原合成,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②槲皮素可降低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基因mRNA水平;③放射线联合槲皮素作用后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槲皮素可增强放射线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效应,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了TGFβ-1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表面电位的负极性驻极体与5-氟尿嘧啶(5-FU)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利用电晕充电技术与药剂学方法制备不同表面电位的负极性驻极体贴剂、5-FU贴剂、-2 000 V驻极体5-FU贴剂,借助等温表面电位测量、光学显微镜等手段,研究负极性驻极体贴剂与-2 000 V驻极体5-FU贴剂外静电场的稳定性以及上述三类贴剂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不同表面电位负极性驻极体贴剂与-2 000 V驻极体5-FU贴剂的等效表面电位随时间增加,均按指数规律衰减,能够给创面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静电场;不同表面电位负极性驻极体贴剂对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而且等效表面电位越大,创面愈合越快;5-FU对创面愈合具有抑制作用,而将-2 000 V驻极体与5-FU联用可减轻5-FU对创面愈合的抑制作用。结论:负极性驻极体对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5-FU能延缓创面愈合,若合理利用两者,可以调控创面愈合和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对人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HBVAFs)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HBVAFs中转染针对IFI16基因的小分子干扰 RNA (siRNA) 48 h后, 用2×106 U/L 干扰素-α(IFN-α)处理转染IFI16 siRNA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细胞划线法与Transwell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应用 real-time 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 法分别测定细胞中 IFI16、p53及p2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转染IFI16 siRNA后,HBVAFs中IFI16、p53及p2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增加了细胞G1/S期转换。IFN-α可诱导HBVAFs中IFI16、p53及p2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同时抑制细胞G1/S期转换与细胞迁移,但在转染了IFI16 siRNA的HBVAFs中IFN-α的上述作用受到抑制。结论:IFI16表达可以抑制HBVAFs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和p2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A型肉毒毒素临床上可以治疗增生性瘢痕,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发现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通过消化法分离培养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型肉毒毒素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进行干预,通过MTT染色,于酶联免疫检测仪570 nm测定吸光度来研究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通过Hoechst33342及PI染色检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 结果与结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过程中呈梭形,细胞生长旺盛,细胞融合成单层,细胞排列成高度一致性。经A型肉毒毒素处理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方向散乱。MTT染色后吸光度减弱,随A型肉毒毒素浓度增加,吸光度明显减弱,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半数抑制率出现在0.4 IU/L。在荧光显微镜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后细胞核呈现蓝色,细胞核为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外观。A型肉毒毒素干预后细胞核致密浓缩,染色不均匀,折光性增强,核膜皱缩,部分细胞核碎裂,出现碎块,有凋亡小体出现。随着A型肉毒毒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半数凋亡率在0.4 IU/L。说明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主要通过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The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 of collagen fibres in hypertrophic scar causes abnormal contracture, low tensile strength, and raised scars, which ca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disfigurement.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changes in the genes of cytokines,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and proteins regula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are related to hypertrophic scar formation.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fibroblasts were cultured from hypertrophic scars and their response to interleukin-6 (IL-6) stimulation was studied by defining their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ffymetrix gene chip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up- or down-regulation in the 12 625 genes present in the affymetrix array. RT-PCR and ELISA assays were used to validate microarray expression profiles further. Comparison of gene profiles showed an increase of 12 genes i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compared with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14 genes decreased. Thirty-three genes were affected by IL-6 treatment in the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while 57 genes were affected in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Messenger RNA to beta-actin ratios fo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 and MMP-3 were increased with IL-6 in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from 2.43 +/- 0.06 to 5.50 +/- 0.45 and from 0.75 +/- 0.09 to 1.98 +/- 0.01, respectively. No change in thes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could be shown with IL-6 stimulation i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Secreted protein levels of pro-MMP-1 and MMP-3 were elevated in the supernatants from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from 2.00 +/- 0.09 and 1.72 +/- 0.10 ng/ml to 4.60 +/- 0.12 and 3.41 +/- 0.20 ng/ml, respectively, after treatment with IL-6 (p < 0.05).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treated with IL-6. Values are means +/- SEM. The absence of any up-regulation of MMP-1 and MMP-3 i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in response to IL-6, suggests that sup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collagen formed in hypertrophic scars. While the pathogenesis of abnormal hypertrophic scar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e use of gene expression arrays may prove helpful in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type of abnormal scar formation and in formulating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protocol.  相似文献   

15.
背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是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目的:建立可靠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使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 ℃,体积分数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分别描述其生长曲线、形态及波形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法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20-40 d可传第1代,以后每7-10 d可传1代,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消化法培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成功,15-20 d细胞可融合成片,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进一步证实两种方法进行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均培养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负极性驻极体作用在糖尿病大鼠皮肤两侧静电场的稳定性及其对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负极性驻极体透皮给药的机制。方法:利用电晕充电技术将聚丙烯薄膜制备成不同表面电位的负极性驻极体,以糖尿病大鼠为模型,借助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大鼠皮肤两侧电场的稳定性及驻极体对大鼠皮肤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1 500 V驻极体作用糖尿病大鼠24 h,透过糖尿病大鼠皮肤的电位是其初始电位的68%,显示糖尿病大鼠皮肤能处于较稳定的外电场中;糖尿病大鼠皮肤的角质层和全皮随-1 500 V驻极体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皮层和真皮层细胞排列变得逐渐清晰,但排列仍较为松散,皮下脂肪组织萎缩部分恢复。结论:负极性驻极体能为糖尿病大鼠皮肤两侧提供一定大小的静电场;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皮肤的显微结构,使糖尿病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细胞排列疏松,有利于药物透过皮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增龄对大鼠心成纤维细胞(CFs)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1 月龄、3 月龄 大鼠CFs,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能力变化;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nanog、sox2、 oct4、scal-1 和c-kit 的表达差异,利用成脂、成骨、成心肌诱导液检测各组CFs 多向分化能力差异。结果: 培 养的各组CFs 均表达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符合心成纤维细胞特性;贴壁2 ~ 4 d 时,各组CFs 处于对数 生长期,4 ~ 5 d 时处于平台期,5 ~ 6 d 时处于下降期;贴壁2 ~ 6 d 时,新生组CFs 生长速度高于1 月龄组, 1 月龄组CFs 生长速度高于3 月龄组;各组 CFs 均表达nanog、 sox2、 oct4、 scal-1、 c-kit,nanog 的荧光定量结果为 新生组>3 月龄组>1 月龄组,sox2 的荧光定量结果为新生组>1 月龄组>3 月龄组,oct4 的荧光定量结果为新生组 >1 月龄组>3 月龄组,scal-1 的荧光定量结果为1 月龄组> 新生组>3 月龄组,c-kit 的荧光定量结果为1 月龄组和 3 月龄组> 新生组,而1 月龄组和3 月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CFs 在多向诱导分化后,均有成脂、成骨、 成心肌能力。结论:增龄可影响 CFs 的生长速度和多种表面标志物表达量,但对其多向分化潜能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