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诊断颈部及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Angiofollicularlymphonodehyperpla siaAFH ,Castleman’sdisesse)首先由Castleman于 195 4年报道。因其组织学改变特殊 ,病因不明 ,故当时只能以人名命名 ,称为Castleman’s病。后来沿用的名称很多 ,如滤泡性淋巴网状瘤、血管性淋巴错沟瘤 ,良性巨淋巴结、类胸腺瘤样局限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等。 1972年Keller等报道了 81例 ,对病变的形态作了较全面的描述。Weisenhurger等 (1985 )称之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AF…  相似文献   

2.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即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或巨淋巴结增生症,是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次报道原因不明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以淋巴组织肿瘤样生长为特点的少见病变。笔者搜集经病理学证实,置有典型影像学特点的胸部、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各l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该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由Castleman于1954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血管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以肺门和纵厢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又称淋巴样错构瘤、巨淋巴结增生、血管瘤样淋巴增生和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生等。作者报道1例,女性,43例,临床表现恶心、呕吐、中腹间歇性绞痛和淀粉酶、脂酶升高。CT平扫见胰腺呈弥漫性蜂窝状改变,肝左叶附近有一界限清楚的钙化性肿物,增强CT扫描肿物无强化。SPECT示肿物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中,左颈部6例,其中左腮腺区1例,左颌下区2例,左颞浅部1例;右颈部4例;双颈部2例。12例均行超声检查显示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或无痛性包块;7例行CT检查、1例行CT+MRI+MRA检查,1例行MRI+MRA+DSA检查;CT、MRI、MRA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滑、清晰的软组织团块影,增强后所有病灶不同程度强化,大部分强化近血管程度,相邻处气管及血管受压、移位。1例行DSA表现为颈部块影,实质期明显着色。病理为透明血管型9例,局限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结论: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认识其表现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前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报告CysticLympangiomaofAnteriorMediastinum:OneCase苏秀霞①钱卫②安徽黄山市人民医院245000①儿科②放射科前纵隔囊性淋巴管瘤不多见,现报告1例。男性,52岁。历胸痛不适就诊。体检无...  相似文献   

6.
巨大淋巴结增生是病因不明和少见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1首先报导。1972年Keller~2报导81例,并收集文献102例,共183例。本病命名繁多,曾称为:淋巴结错构瘤,血管瘤性淋巴样错构瘤,纵隔淋巴结血管滤泡样增  相似文献   

7.
郭晓博  韩承新  段亮 《武警医学》2010,21(4):341-342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淋巴错构瘤,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我科于2007—02—08收治了1例以腹膜后肿物为表现的Castleman病,表现特殊,临床少见。  相似文献   

8.
结肠淋巴滤泡增生症1例OneCaseofColonicLymphofalicalosis魏经国①姜才美②王永华②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①放射科710032②该科进修生男性,6岁,自2.5岁始经常脐周疼痛,间歇性,可自行缓解,不伴腹泻。1993-11...  相似文献   

9.
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症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了13例表现为纵隔淋巴结增生病例之后而被正式命名。目前认为是淋巴器官中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异常增生的良性淋巴系统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临床少见,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先报道此病,描述为类似胸腺瘤的局限性纵隔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此后文献多有报道,并分别命名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血管瘤样淋巴结增生症和淋巴样错构瘤等。由于该病少见,对其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术前易误  相似文献   

11.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pyfori,HP)感染的关系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传统的观念,正常胃粘膜由无淋巴组织到有淋巴细胞、淋巴组织增生和形成淋巴瘤的过程中,HP是否起了促变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为此,我们探讨了胃粘膜淋巴组织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胃镜室1984~1993年53400例胃镜检查发现的40例胃原发性淋巴瘤作为肿瘤组材料,再随机取同期胃镜活检中发现的胃粘膜淋巴滤泡增生的104例作为增生组材料,同时随机取412例无淋巴滤泡增生的慢性胃炎病例作为炎症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胃窦黏膜淋巴滤泡增生在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淋巴滤泡增生为诊断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标准,与诊断幽门螺杆菌阳性的"金标准"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1385例慢性胃炎中,以淋巴滤泡增生为诊断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标准,其诊断的准确度为79.35%,灵敏度为79.43%,特异度为79.18%,阳性预告值89.22%,阳性似然比3.93,漏诊率为20.57%,误诊率为20.82%,阴性预告值79.18%,阴性似然比0.26.结论 淋巴滤泡增生是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之一,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重要组织学依据,但不是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3.
NdYAG激光治疗舌扁桃体炎及舌根淋巴滤泡增生124例任奇才我们从1992年7月~1994年1月,用NdYAG激光机治疗舌扁桃体炎及舌根淋巴滤泡增生124例,术后观察半年以上,效果较好。临床资料124例中,男36人,女88人;年龄14~65岁,病程2...  相似文献   

14.
对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蒌缩性胃炎(CAG)和消化性溃疡(PU)共86例病人的活检胃粘膜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确定有否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T、B淋巴细胞的增生以及淋巴滤泡形成。结果表明,在Hp感染病人中(59例,68.6%),有淋巴滤泡者占35.6%(21/59),发现6例淋巴上皮病变。而无Hp感染的病人均无淋巴滤泡。Hp感染的有无和感染程度与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和慢性活性胃炎呈显著相关(P<0.01)。结果提示,Hp感染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临床上有必要对存在胃淋巴滤泡/MALT的病人进行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5.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195 6年由Castleman等[1] 首先报道此病,描述为类似胸腺瘤的局限型纵隔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此后文献多有报道,并分别命名为Castleman病(Castle man’sdisease ,CD)、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和淋巴样错构瘤等[2 ] 。由于该病少见,对  相似文献   

16.
单中心型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临床上以无痛性单发软组织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理表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该病病因不明,诊断困难。本文将1例腹膜后单中心型C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是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生失调.自从1956年第1次被描述后,曾有淋巴滤泡网状内皮细胞瘤、纵隔淋巴结血管滤泡增生、良性巨淋巴瘤等多个名称.本病最常发生于纵隔和肺门,肺内很少发生,也可见于全身任何部位,Frizzera等[1]总结400例资料表明,病灶位于胸部约占70%、颈部14%、腹部及盆腔12%、腋窝2%.Sheung[2]曾报道16例不典型Castleman,其中来源于胸膜8例,腋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心包、肺各1例.胸部病变影像学分为单中心型或多中心型.病理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3].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假性淋巴瘤,1958年Smith首先从恶性淋巴瘤中分出,其后连续有散发报导,文献上有各种名称(1,2),如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慢性淋巴性胃炎,良性淋巴息肉,良性淋巴组织增殖等。临床,内窥镜和X线检查都很难作出正确诊断,我院遇到2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成人重症肌无力中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认识成人重症肌无力(MG)中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CT表现。方法 复习13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MG患者胸腺区的CT表现,并与165例正常人作了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病例组中有31例胸腺增大、5例直径〈3cm的结节,共36例(26.9%)可在CT上确诊;9例(6.7%)呈形态正常但未增大的软组织密度胸腺、2例(1.5%)有〉3cm的肿块被认为该病的可能性很大;其余病例在胸腺区内都有密集度不一的斑点、索条影;无一例胸腺区完全为脂肪取代。上述表现除斑片、索条影外,其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是在成人MG病例中诊断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读片窗答案     
手术所见 :肿块位于后下纵隔 ,病变与右肺下叶有粘连。大小约 10cm× 10cm× 7cm ,分离较易 ,分离后肿块来自脊柱旁沟 ,基底广。仔细分离后 ,将肿瘤完整切除。病理诊断 :(后上纵隔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讨论 :纵隔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临床上较少见。一般无症状 ,常在体检中发现。部分病例可有免疫机能障碍表现。本例患者以全身皮肤多发扁平苔藓就诊而发现纵隔肿块。此病肿块常位于纵隔或肺门区 ,可生长很大 ,多为孤立性 ,钙化少见。按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二型 :透明型占绝大多数 ,浆细胞型仅占 10 %。X线表现为孤立性肿块 ,边缘光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