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对9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了口服法结肠注气检查,并与常规钡餐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口服法结肠注气检查在显示回盲瓣、末端回肠及右半结肠方面优于常规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利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不仅降低了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且能将药物输送至病灶处,可减少给药剂量,提高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同时结肠靶向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端被胃肠道酶所降解,提高了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下腹部不适半年入院。查体:右下肢可们及4cm×4cm实质性包决,可活动.B起检查员示:右侧腹部实质计肿物.下消化道钡剂造影显示:盲肠末端不能允盈,外形轮廓较完整.术中发现肿物位于回盲部结肠处,活动性较好,与周围无明显粘连,肿物大小约6cm×7cm,环绕肠壁,浆膜层有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回盲部肠管长26cm,剪开肠管见回盲部结肠处有溃疡型肿物,大小约10cm×8cm×2.5cm,环绕肠壁,表面坏死.肿物切而灰白色,质脆.镜下:见癌组织呈不规则巢状,巢中心可见用化,癌细胞呈多用形,可见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渗钡餐X线结肠造影检查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口服特制的100%(w/v)的高渗钡混悬液400ml。结果 本组50例,48例在3h内均获得全消化道良好的充盈像及部分结肠黏膜像。检出小肠憩室2例、回盲部结核8例、克隆氏病4例、过敏性结肠炎19例、结肠癌6例,正常11例。结论 高渗钡餐结肠X线造影法,操作简便,无须术前准备,且安全快捷,是结肠病变的理想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唐维平  邓跃华  刘弋 《安徽医药》2010,14(7):797-799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该院32例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5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3例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发现盲肠或回盲部血管扩张。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部分升结肠、盲部、末段回肠切除术1例。结论要充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需考虑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纤维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采用外科手术治疗2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资料,依术前结肠钡剂灌肠检查所了解升结肠张力情况及术中探查情况,其中10例患者采用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11例患者采用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果两组均随访2~5年无复发,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发生,疗效相同。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10例患者,短期腹泻(1月内)3例(30%),明显低于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口服药物的控制后明显改善;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后无顽固性腹泻(超过1年),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后1例顽固性腹泻于随访2年后明显改善。结论结肠次全切除、盲直肠吻合术,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两种术式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满意疗效,但具体术式应依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发现决定,而不能单独倾向于某一种手术。  相似文献   

7.
季文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10):727-730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对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经起的全身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肿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患者行结肠螺旋CT检查,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组).利用图形工作站的后处理功能作表面覆盖成像(SSD)技术重建三维CT结肠成像,经透明重建技术后获得与气钡双对比钡剂灌肠相似的透明图像;设定CT阈值和进行图像切割,使病变范围、细节充分显示.与30例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结果进行对照性研究(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30组获得的三维图像能较好地显示结肠的解剖关系及病灶的定位;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明显优于其它检查方法,其仿真内窥镜结果与纤维结肠镜结果吻合.结论 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方法能有效显示结肠肿瘤,可常规用于结肠肿瘤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7年22例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临床病例。结果22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肠造口1例,合并右肾切除1例,回肠一横结肠捷径手术1例。结论因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警觉性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大便隐血试验、B超、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术中仔细探查,可有效的防范误诊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当术中难以确定肿块是否为炎性时,行回盲部切除也是恰当的。一旦确诊为恶性疾病,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总之,回盲部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详细询问病史、查体、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手术中仔细探查是防范误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宁波与亚琛地区结肠憩室炎及其并发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宁李惠利医院东部医院及德国亚琛Marien医院收治的结肠憩室病及其并发症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分别设为宁波组25例和亚琛组29组,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别不大。亚琛组患者好发于左半结肠,而宁波组患者好发于右半结肠。憩室位于右半结肠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位于左半结肠患者更年轻。CT检查及结肠造影检查可显示结肠憩室病及其并发症。结论 宁波与亚琛地区人群结肠憩室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特点有所不同,影像学CT检查和结肠造影在诊断方面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浩羿  李红灵 《贵州医药》2003,27(7):665-666
2002年,我中心应用富士能电子结肠镜共进行结肠检查1207例,其中检出结肠黑变病3例,检出率为0.2%,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例1:女性,35岁。腹胀近2年,习惯性便秘1年,需服番泻叶助排便,每日排便1次,为干燥黄便,无粘液及脓血,为明确诊断而作肠镜检查。体查:全腹平软,无压痛。结肠镜检查:进镜达回肠末段,全结肠粘膜见棕褐色色素沉着,呈虎皮样改变,以右半结肠为著,全结肠粘膜尚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溃疡及增生。回盲瓣唇形,进入回肠末段约10cm,未见异常,阑尾开口如常。进一步了解胃粘膜情况行胃镜检查:食道、胃、十二指肠粘膜色泽正常,未见色素沉着所致粘膜色泽加深表现。病理诊断:粘膜  相似文献   

1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1](oral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部后开始崩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能够克服传统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大、专一性差和患者顺应性差等问题。口服结  相似文献   

13.
果胶及果胶钙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近端容易产牛病变,如便秘、克罗黑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等。常规制剂口服后,药物在到达结肠前就会被吸收进入体循环,无法特异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口服后药物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到回肓部或结肠才开始崩解或溶蚀释放出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钡剂灌肠下结肠冗长的X线表现,了解部分有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患者的结肠形态学改变及功能变化。方法传统法钡剂灌肠对12例结肠冗长症患者进行结肠造影分析。结果结肠单个段或多个段明显迂曲延长,部分结肠袋变浅或消失。结论X线钡剂灌肠能更直观的显示结肠的形态结构,是诊断结肠冗长症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手段,不仅可明确部分便秘患者的病因,并可为临床的外科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钡剂灌肠X线检查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18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钡剂灌肠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检查显示短段型2例(11.1%),常见型9例(50.0%),长段型3例(16.7%),全结肠型3例(16.7%),阳性符合率为94.4%(17/18)。24h随访钡剂潴留有18例(94.1%),扩张段肠黏膜出现大锯齿状改变1例。结论规范运用钡剂灌肠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很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酶解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colonic-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是一种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药物口服后在胃肠道上端不释放药物而到达人体回盲部或结肠后开始释放药物的给药方法,该方法可使药物在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辉  潘卫三 《中国药师》2008,11(2):167-169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指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将药物运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定位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8.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有些持续时间长、恢复慢。我科于1997~2001年采用人工回肠瓣防治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其中盲肠癌6例,结肠癌2例,升结肠慢性肉芽肿1例,回盲部结核1例。10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和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并做回肠人工瓣。 2 方法 在右半结肠切除后,将回肠末端与横结肠左半做端——端或端——侧吻合。然后在回肠距吻合口约10~15cm处将远侧回肠向近侧端肠腔内逆行套入1~2cm,最后…  相似文献   

19.
陈慧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17-2019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OCTDDS)是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而将药物运送到人体回盲部或结肠后开始崩解或蚀解释放出来,从而使药物在人体大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OCTDDS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方式,它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的局部治疗和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以及哮喘、关节炎的缓释治疗中,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引起的全身不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恩文  王化春  丁明金 《江苏医药》2012,38(23):2881-2882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呕吐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右半结肠切除术后5例长期呕吐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表现幽门梗阻症状,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胃肠造影X平片显示:4例胃无张力,蠕动差;2例1h后少量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2例显示十二指肠降部明显扩张,其中的1例更换左侧卧位后可有造影剂通过.1例行CT三维血管重建检查,客观显示明确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16度.结果 3例行放置胃管,经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和静脉营养支持并配合胃动力药治疗,8-15d后好转.2例通过胃镜将营养管送入空肠上段,肠内营养治疗9-21 d后症状好转.结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是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发生呕吐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