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体会史东静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730050)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中医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畴。《金匮要略》概括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是指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弦”是指阴寒内盛,寒饮停滞。上焦...  相似文献   

2.
胸痹作为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证治方法甚多。笔者从调理中焦脾胃入手治疗非典型胸痹1例获得良效,本文结合文献对其证治进行简要评述,以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有联系;中焦阳气不足与胸痹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不得上奉于心而心血不足,不荣而痛;脾气虚清阳不升,中气不举,致使贯心脉行气血的宗气亦虚,气虚无以化,心失所养,不荣而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理中丸治疗胸痹,在古典医书中对中焦阳气不足导致胸痹颇多阐述,现代文献中以温中阳法治疗胸痹获效屡见报道。可分别从理论依据、方剂配伍及脏腑辨证方面来阐明理中汤温阳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2 治疗中焦病,遵"治中焦如衡"法则 "治中焦如衡",概括了中焦脾胃肠病证治疗时所遵循的原则.脾胃居中,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因而治疗中焦病证要做到"如衡",其"衡"之意:第一,湿热病邪易侵犯中焦,故选方用药当权衡湿热的多少,分别予以祛湿和清热;第二,与"治上焦如羽"相对,选药质地不轻不重,药味不多不少,煎煮时间不长不短等;第三,要做到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平衡,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用药符合升降平衡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书中详论温病三焦用药,分析各篇药物使用可见其重视中焦脾胃。三焦用药以治上焦轻宣温邪,兼顾养阴益气;治中焦平调脾胃,权衡邪实正虚;治下焦填精益髓,随证逐邪于外为特点。  相似文献   

6.
干姜作为药物应用历史悠久,目前普遍认为干姜主要作用于中焦脾胃。但研习古籍,历代医家多认为干姜有回阳、通心阳、治疗胸满、咳逆上气等作用。张仲景最早明确区分干姜和生姜,在《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运用也非常多,且张仲景多把干姜运用到上焦心肺疾病中,如干姜配细辛温肺化饮;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干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心血管系统有积极的作用,以干姜为君药的理中丸亦运用在胸痹等上焦疾病中。可见相对于生姜而言,干姜的功效主要为温通上焦心肺。  相似文献   

7.
"痞"病机为"阳气微弱,风冷入里",来源是少阳所传。张仲景对"心下痞"一证的治疗多从调理脾胃入手,代表处方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桂枝人参汤。上焦和中焦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上焦的疾病可以通过中焦来治疗,所以张仲景对于胸部的"痞"一证,不管是用"瓜蒂散"吐,还是用"人参汤"温,或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其药物治在脾胃无疑。张仲景对于"痞"一证的治疗围绕着太阳、少阳(肝)、脾、肾这一主线,使用药物调解肝脾肾三脏之气机,治疗重点为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虽病在心 ,但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均有关。笔者就冠心病发病与胃之关系讨论如下。1 文献回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此条最关重要 ,是胸痹心痛病机之总纲 ,言简意明。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 ,即将全篇理论观点概括。“所以然者”以下四句 ,说明胸痹病之本质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 ,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 ,而阴弦之实 ,反能影响阳微之虚。…  相似文献   

9.
分三焦论耳鸣的辨证治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莹  胡铃香 《光明中医》2009,24(2):237-238
目的:探讨耳鸣与三焦各脏腑的辨证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文献对耳鸣发生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实证多责之于上焦感受外邪,或中焦湿浊内生;虚证多责之于下焦肝肾亏虚、中焦脾胃气虚、上焦心阴不足。结论:分三焦论治对耳鸣中医治疗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朱丹溪《局方发挥》中说道:"今曰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辗转传变,为吐,为膈,为噎,为痰,为饮,为翻胃,为吞酸。"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继承了朱丹溪的顾护脾胃学术思想,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易致胃痛、腹胀、便秘、呃逆诸症,导致多种脾胃疾  相似文献   

11.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辨证论治亦当注重调补脾胃。从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实邪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乃胸痹病因病机的关键,从先哲们注重脾胃治疗胸痹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论述了调补脾胃亦为胸痹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 1.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语出《灵枢·营卫生会》。是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说明三焦的气化功能。“上焦如雾”,指上焦具有敷布、宣发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中的雾露一样,能够将精微物质分布到全身各处。《灵枢·决气》又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就是指其气化功能而言。“中焦如沤”,指中焦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化生营血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中将物质浸泡时久而产生的热气一样,将水谷精微化生营血而营养周身。本篇亦有“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以及《灵枢·决气》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均指中焦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1来源关于卫气的来源,各家有争议,有卫气来源于上焦说、中焦说、下焦说,有来源于三焦说等。追本溯源,从《内经》原文分析,卫气来源于三焦说更为合适,即卫气者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于下焦。1·1卫气生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脾胃乃卫气的生化之源,卫气是水谷之精气,生于中焦。1·2卫气宣发于上焦《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  相似文献   

14.
张庆祥教授认为,湿热型胸痹的病因病机是现代人劳逸过度、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虚弱,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久而化热,湿热相合,阻滞于中焦,波及上焦,胸中气阻,不通而痛。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滞。柴平汤出自《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而成,具有舒展气机,清化湿热,燥湿和中之效。张庆祥教授治疗湿热型胸痹时,提倡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以"气血通调,百病不生"为指导思想,运用和法,以调畅气机为主,佐以清热化湿。治疗时以柴平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加减,可使正气得充,湿热外透。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以脏腑部位分三焦,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吴氏从三焦论述咳嗽病因病机:一因上焦肺宣发肃降失常,二因中焦脾胃气机之枢升降失司,三因下焦肝肾之体阴用阳失宜。由此提出上焦咳(辛凉解表法、清暑化湿法、轻宣外燥法)、中焦咳(肺肠合治法、健脾化湿法、益胃生津法)、下焦咳(通络化饮法、滋补肝肾法)8类治法。文章梳理、总结吴鞠通从三焦论治咳嗽的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治疗方法等,以期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属"胸痹"范畴,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心与脾胃在经脉、气血、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紧密联系,为从脾胃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开创了胸痹心痛从脾胃治疗的先河;诸多医家运用健脾、活血、护心、祛瘀、化痰等可有效减少诱发和加重冠心病的因素,从而缓解和改善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辨证分型见解不一,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治疗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痰瘀同治,益气健脾、化痰通脉,和胃降浊、健脾助运等。未来期待强化相关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如动物实验、相关药物药理学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述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勤 《中医药学刊》2005,23(3):545-545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归属“燥痹”范畴,病因为燥邪,致病机理是阴虚燥热,病变可累及多脏多腑出现津亏液竭的综合表现,治疗采取中医分步辨证方法。病之初在肺,清热润燥治其上焦;病及中焦脾胃,补脾益胃,养阴生津治其中焦;病及下焦肾阴不足,滋补肾阴治其下焦为治疗关键环节。临证时尚需根据病情.病程的轻重缓急综合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丁跃玲 《河南中医》2012,32(11):1417-141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心痛涉及心胸和胃脘部位,但从原文来看,所论胸痹和心痛都是上焦心胸病证,为上焦阳虚,阴寒上乘,阻痹胸阳所致,症状上胸痹与心痛相关,治疗上中上焦同治示人以法.因而本篇中“心痛”不论在心胸部还是在胃脘上腹部,均当与“胸痹”为一病.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脾胃与胸痹相关的理论渊源,脾胃失调导致胸痹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指出调理脾胃这一原则对于胸痹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