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granuloma,EG)是一种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病变,是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亚型。LCH的发生率在1:1500000左右,而EG在LCH中最常见。一般认为EG与急性弥散性组织细胞增生症(Letterer.Siwe,LS)、汉一薛一克氏病(Hand-Schtiler-Christian,HSC)病是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不同系统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一种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病变,是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亚型。LCH的发生率在1︰1 500 000左右[1],而EG在LCH中最常见[2]。一般认为EG与急性弥散性组织细胞增生症(Letterer-Siwe,LS)、汉-薛-克氏病(HandSchüler-Christian,HSC)病是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不同系统的不同表现[3,4]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依次为病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征。方法1995年至2005年共收治4例患者,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5岁,部位:股骨颈1例,髂骨1例,胫骨上段2例,均为单发。结果3例行病灶刮除植骨,1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术。经病理检查为骨嗜酸性肉芽肿。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功能完全恢复。结论本病为郎格罕氏细胞增多症,病灶刮除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多为青年人,受累骨组织见朗格汉斯细胞和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伴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S - 100 (+) 、CDlα(+)、Vitnentin(+),CD68 (-)、Syn(-)。结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组织病理学具有一定特点,需与多种疾病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其确诊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德 《临床外科杂志》1997,5(3):122-123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以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原因未明的瘤样增生性病变,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和溃疡等,常与胃癌相混淆,造成临床诊断上的困难。1937年Kaujser首先描述了本病,1963年赵乾元在国内报告首例。文献中曾有多种不同的命名,1961年Ureles综合文献进行了命名和  相似文献   

6.
<正>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为临床罕见胃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1]。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并发结肠破裂则更为罕见,笔者科室近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48岁,因"突发腹痛14 h"于2014-04-23入院。病人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发热,体温最高38.5℃。既往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具有完整肝活检和肝活检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和肝功能等临床数据的101例受者纳入研究.根据肝活检结果将受者分为AR组和非急性排斥反应(NAR)组,比较两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率等指标的差异.比较白细胞分类与发生AR的相关性.采用ROC分析确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率的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率分别为(0.127±0.161)×109/L和(2.8±7.3)%,均显著高于NAR组的(0.071±0.100)×109/L和(1.0±1.1)%(P<0.05)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与AR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率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145×109/L和2.35%,此时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0.17和0.185),诊断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8.6%和88.4%、28.6%和89.9%.结论 肝移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与AR的发生有关,对诊断A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204-2205
<正>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局限性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发生在锁骨的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非常罕见,国内外鲜有报道。本院于2016年9月采用锁定钢板联合髂骨取骨植骨治疗锁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1.1病史患者,女,46岁,因右肩部隐痛2周余来本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精神可,饮食可,无头晕、头痛,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胀,大小便正常。平素身体状况一般,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否认  相似文献   

9.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偶见50岁以上老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为单个骨浸润病灶,极少累及皮肤和内脏、骨骼系统,最常见于颅骨、颌面骨、肋骨、脊柱、盆骨、肩胛骨和长骨。本文报告2000年以来本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病理证实的28例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脊柱的嗜酸性肉芽肿(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一种,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1])。症状性的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和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的神经功能~([2-3])。第二军医大学长  相似文献   

11.
胃嗜酸性肉芽肿2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钡餐检查21例,诊断胃癌7例,胃溃疡14例。胃镜检查12例,诊断胃癌5例,胃溃疡7例。11例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4例行近全胃切除加D3淋巴结清扫,17例胃次全切除术。12例随诊5~15年,9例健在。结论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病检可确诊,胃大部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腹透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Peritonealfluideosinophilia)的原因及意义仍不十分清楚 ,常考虑寄生虫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但腹透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腹膜透析 (PD)过程中不规律、间歇性发生 ,缺乏常见临床病因。除了因引流出混浊腹透液而误诊为细菌性腹膜炎外 ,腹透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影响及意义难以用常规概念解释 ,故需对此有所了解并作深入研究。   1 临床及生物学特征1.1 历史  196 7年由Lee与Schoen首次报道 1例IPD 3个月的病人腹透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1〕,其临床特征为弥漫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1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4例X线拍片示典型肠梗阻征象;76.2%的患者血常规检查有嗜酸细胞分类增高;18例内镜检查病理证实胃肠道黏膜急性及慢性炎症。结论嗜酸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变部位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32例分析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武汉,430030)陈汝福钱家勤戴植本山东省潍坊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吕士军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瘤样增生性疾病,术前确诊困难,极易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我们自1984年9月至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15.
Kimura病又叫木村病,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淋巴结或(和)软组织包块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中度(2000~6000×109/L)增高,血清IgE水平显著增高。本病临床诊断需依靠标本做病理检查而确定,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皮下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纤维化。本院于2008年12月17日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现将其诊断与治疗过程报道如下,以积累科研资料,同时谈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ytokeratin8(相对低分子质量角蛋白)和Vimentin(波型蛋白),并与肾细胞癌相鉴别。结果CT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区是该瘤的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均、无坏死、呈红棕色,部分肿瘤有中心瘢痕;光镜下胞浆强嗜酸性,粗颗粒,巢状或实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像或核分裂像罕见;Cytokeratin8阳性,Vimentin阴性;电镜下有多量粗大线粒体。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肾脏良性肿瘤,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胞浆嗜酸性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7.
肝脏嗜酸性肉芽肿是由长期炎症引起肉芽肿形成继而发生.本文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毓璜顶医院收治的2例肝脏非特异性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超声检查发现低回声肝脏包块,彩色多普勒检查无血流信号.CT检查示略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示延迟期不均匀强化,病灶呈网格状改变.l例患者接受MRI检查,T1 WI扫描示病灶呈不规则略高信号,边缘欠清晰,其内见一斑片状低信号;T2WI扫描呈高信号,内见低信号分隔;DWI扫描呈明显高信号.熟悉肝脏非特异性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以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胃粘膜下层及肌层受到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病变,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  相似文献   

19.
正常甲状旁腺主要由主细胞和极少量嗜酸性细胞构成,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病变的甲状旁腺中嗜酸性细胞占比显著上调, 且与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和拟钙剂治疗抵抗相关。因此, 探讨嗜酸性细胞的来源和功能对明确CKD患者甲状旁腺病变发展及评估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CKD患者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外科治疗李劲松,陈道达胃嗜酸性肉芽肿为少见疾病,关于本病的病因、病理已有不少报道。我院自1978年1月至1992年11月共收治本病15例,本文就其外科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最小18岁,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