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 d内复查T2 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 mm2/s及9.36×10-4 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 h 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 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 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以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芈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t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性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②PWI显示11例超早期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异常.③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量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来客观分析早期海马区颅脑损伤小鼠模型的脑损伤程度.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脑损伤轻型组和脑损伤重型组,每组小鼠数量为6只,后两组分别于头颅打击后6h,12 h和24 h对各组小鼠进行头颅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选取海马作为兴趣区进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量,比较兴趣区ADC值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两侧海马区ADC平均值分别为(8.65±0.26)×10^-4 mm2/s和(8.77±0.12) ×10^-4 mm2/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型组和重型组6 h ADC值分别为(8.70±0.50)×10^-4 mm2/s,(6.13±0.11)×10^-4 mm2/s和(3.16±0.78)×10^-4 mm2/s,12 h ADC值为(8.23±0.61)×10^-4 mm2/s,(5.92±0.27)×10^-4 mm2/s和(2.64±0.65)×10^-4 mm2/s; 24 h ADC值为(9.01 ±0.14)×10^-4mm2/s,(5.99±0.13)×10^-4 mm2/s和(2.58±0.42)×10^-4 mm2/s,三组间ADC值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海马区脑外伤小鼠的ADC值存在差异,可以此来鉴别脑外伤的损伤程度,同时早期发现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av)值,分析年龄因素对正常脑白质ADCav值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具有正常MRI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4组:第1组(16~30岁,n=13),第2组(31~45岁,n=12),第3组(46~60,n=14)及第4组(>60岁,n=11);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扩散梯度加在3个正交方向上的扩散追踪加权成像(trace-weighted diffu-sion imaging),定量测量白质区ADCav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ADCav值特性。结果脑白质ADCav值为(0.71±0.08)×10-3 mm2/s;不同年龄段4组ADCav值分别为:(0.69±0.06)×10-3 mm2/s,(0.71±0.07)×10-3 mm2/s,(0.71±0.09)×10-3 mm2/s,(0.73±0.10)×10-3 mm2/s;第1组ADC值与第4组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年龄大于60岁与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两组ADCav值分别为(0.73±0.10)×10-3 mm2/s、(0.70±0.07)×10-3 mm2/s,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随年龄的增长,正常脑白质ADCav值呈现微弱增长趋势,其原因可能为正常的年龄变化所致的脑内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夏军  刘鹏飞 《黑龙江医学》2008,32(4):241-242
目的应用目前惟一可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影像技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4例MRI检查发现的肝脏病变的病例行磁共振扩散成像,计算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的比值。结果肝脏病变的ADC值均值为:原发性肝癌(1.20±0.32)×10^-3mm^2/s,转移瘤(1.57±0.42)×10mm^2/s,血管瘤(2.01±0.53)×10^-3mm^2/s,肝硬化(1.66±0.31)×10-3mm^2/s;原发性肝癌的瘤/肝ADC值比值是0.74±0.19,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比值是1.31±0.20,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分析肝脏病变的ADC值及瘤/肝ADC值比值的变化规律,可较准确地判断肝脏有关的病变性质,对肝脏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在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发生炎性背痛、骶髂关节炎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CT、X线等检查,以短时反转恢复(STIR)与增强脂肪抑制(T1WIFST1WI)序列中是否存在关节面下的异常高信号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炎性病变组(50例)和非炎性病变组(20例)。比较两组病灶区与非病灶区骶髂关节面以下骨髓ADC值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病灶区ADC值的差异。结果炎性病变组病灶区域与非病灶区的ADC值分别为(1. 056±0. 230)×10-3mm2/s、(0. 582 7±0. 098)×10-3mm2/s;而非炎性病变组病灶区域与非病灶区的ADC值分别为(0. 566±0. 381)×10-3mm2/s、(0. 382 7±0. 168)×10-3mm2/s。炎性病变组病灶区的ADC值明显高于同组非病灶区及非炎性病变组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4例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方法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病灶区的ADC值为(1. 025±0. 267)×10-3mm2/s,而治疗后的ADC值为(0. 721±0. 184)×10-3mm2/s。治疗后的ADC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ADC值有利于诊断并评估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疑似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增生6例、子宫内膜息肉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1例,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结果 2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78±0.06)×10-3mm2/s;6例子宫内膜增生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41±0.12)×10-3mm2/s;4例子宫内膜息肉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3±0.07)×10-3mm2/s,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在DWI呈等信号,ADC值为(2.19±0.25)×10-3mm2/s。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息肉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与ADC值能有效区分子宫内膜病变的水分子扩散差别,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巨噬细胞浸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3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脑缺血1 2 h、2 4 h、3d、7d和1 0 d后损伤区ED2 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缺血1 2 h脑实质内可见ED2 阳性巨噬细胞,主要分布于坏死区周围;缺血2 4 h,阳性细胞较1 2 h有所增加,室管膜上有大量的阳性细胞聚集;缺血3d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主要存在于损伤区的周边区。缺血7d、1 0 d时染色中仅偶见阳性细胞的存在。统计学分析大鼠脑缺血1 2 h、2 4 h、3d时ED2 阳性巨噬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 ,缺血3d组与1 2 h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巨噬细胞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主要参与缺血早期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b值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imaging,IVIM-MRI)在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脑胶质瘤患者40例(低级别18例,高级别22例),术前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多b值IVIM序列扫描,IVIM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分析,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及对侧正常半卵圆中心的ADCstandard、慢速扩散系数D(slow ADC)、快速扩散系数D*(fast ADC)以及灌注分数f(fraction of fast ADC)值.所得数据经统计软件进行组间比较并与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胶质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区的ADCstandard、D、D*值均明显高于对侧半卵圆中心;肿瘤实质区D、D*值高于瘤周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肿瘤实质区ADCstandard值[(1.09±0.22) vs(1.48 ±0.32)×10-3 mm2/s,t =4.391,P<0.05]、D值[(0.78 ±0.17) vs(1.21 ±0.23)×10-3mm2/s,t=6.236,P<0.05]显著低于低级别者;高级别者肿瘤实质区D*值[(32.65 ±9.91)vs(17.12 ±7.74)×10-3mm2/s,t=-5.290,P <0.05]、f值[(0.47±0.08) vs(0.29±0.07),t=-7.177,P<0.05]显著高于低级别者.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高、低级别肿瘤分级与ADCstandard、D值呈负相关,与D*、f值呈正相关;根据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ADCstandard、D、D*、f值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及诊断阈值分别为ADCstandard(0.851,1.23×10-3 mm2/s)、D(0.939,0.92×10-3 mm2/s)、D*(0.899,20.6×10-3mm2/s)、f(0.957,0.36).结论 多b值IVIM-MRI所得ADCstandard、D、D*、f值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有利于术前安全无创地检测胶质瘤扩散及灌注信息判断其级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对脑梗死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并于入院、发病1、3个月时进行脑功能评分。应用DWI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的改变,结合脑神经功能评分值,评估DWI在早期缺血性脑梗死预后价值。结果 41例患侧平均ADC值为(0.553 4±0.179 9)×10-3mm2/s,镜像区平均ADC值为(0.848 7±0.144 2)×10-3mm2/s,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其值的改变与脑梗死预后相关性较差。结论应用ADC值下降比率评估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选择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其中实验组20只,对照组4K。实验组经眶人路电凝大脑中动脉,选择DWI参数,分别在兔右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0.5h、2h、4h、6h进行DWI检查;对照组仅暴露同侧大脑中动脉,不予电凝。比较单方向DWI与平均DWI,分析b值对DWI的影响及DWI伪彩图改变.结果。平均DWI较单方向DWI显示病灶更清楚。b值为1000s/mm^2、2000s/mm^2和3000s/mm^2的DWI上均可发现异常高信号,但b值为2000s/mm^2和3000s/mm^2时的信号对比与b值为1000s/mm^2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信号边界更加清晰,但图像信噪比下降。与常规DWI相比,DWI伪彩图上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的分界更加清楚。结论。平均DWI、b值和DWI伪彩图对扩散加权成像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参数有利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首次发病的4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及DWI扫描,并在治疗后复查MRI。对比分析患侧病灶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与正常区比较缺血半暗带ADC值仅轻度下降,病灶中心区ADC值则明显下降。病灶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R值随发病时间延长均有上升趋势。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ADCR值高于病灶中心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ADC及ADCR可以发现急性期脑梗死和预测缺血半暗带,为指导患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及预后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同期选择100例宫颈癌放疗后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表观扩散系数值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宫颈管腺体相比,宫颈纤维间质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70±0.45×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4,P0.05)。100例宫颈癌病灶在DWI均呈现高信号状态。根据患者侵犯深度,低信号的宫颈纤维间质将会出现消失。与正常宫颈对比分析后,宫颈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02±0.32×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12,P0.05)。与宫颈癌患者相比,预后恢复正常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45±0.41×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5,P0.05)。与初诊宫颈癌患者相比,宫颈癌复发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0.82±0.20×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5,P0.05)。结论 DWI能够显著的辨别正常宫颈及宫颈癌疾病,同时还能够显著地观察到放疗后宫颈组织变化,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检出率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1例有完整病理资料且临床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常规序列(T1WI/T2WI)与DWI(b值为600 s/mm2)检查.对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的病例行Gleason评分.结果 91例中,前列腺增生44例(以下称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47例(以下称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250士0.263)×10-3mm2/s和(0.955±0.191)×10-3mm2/s.前列腺癌组根据Gleason评分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个组,其ADC值分别为(1.158±0.173)×10-3mm2/s、(1.050±0.192)×10-3 mm2/s和(0.891±0.241)×10-3mm2/s.ADC值对前列腺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6%、78.3%、84.6%.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组的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DWI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癌分化程度越低,Gleason评分分值越高,DWI诊断的准确性也越高.  相似文献   

17.
朱明  王松 《医学综述》2007,13(24):2006-2008
功能磁共振成像已比较广泛地用于颅脑检查,尤以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加权像(PWI)应用较多。DWI对早期缺血改变非常敏感,DWI较常规T2加权图像能更早地发现脑缺血的改变。PWI能在超急性阶段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在超早期脑缺血性卒中灌注图像改变要先于DWI图像改变。结合DWI和PWI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脑血流动力学与急性脑缺血发生发展之间的潜在规律,证实缺血半暗带、可逆与不可逆的组织,为溶栓治疗提供早期有效直观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肝囊肿、25例肝脓肿及27例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行DwI扫描,对比分析其DWI及ADC图表现,测量肝囊肿、肝脓肿、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囊腔的ADC值及肝脓肿、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壁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囊肿、肝脓肿及囊变坏死的肝肿瘤的囊腔的ADC值分别为(3.42±0.34)×10-3mm2/s、(0.74±0.4)×10-3mm2/s、(2.27±0.35)×10-3mm2/s,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脓肿及囊变坏死的肝肿瘤的壁的ADC值分别为(1.78±0.31)×10-3mm2/s、(1.41±0.26)×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可作为鉴别肝囊肿、肝脓肿及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