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联抗血小板方法(盐酸替罗非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实验组)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48h和30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小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大出血并发症均未发生;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无特殊变化。结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ACS能进一步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CS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简称治疗组)32例,单药抗血小板对照组(阿司匹林,简称对照组)33例,治疗后24周为观察终点,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及严重事件。结果与单药抗血小板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患者预后更佳。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贯穿ACS治疗始终,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核心,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自然病程有良性影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本文阐述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ACS的关键策略,尽管当前已取得一定成功,但仍存在局限性,如血栓复发和出血等副作用,这限制了药物的长期使用。未来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通过针对参与血小板功能的新型靶点的拮抗作用,实现更有效或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具有潜力的靶点抑制剂,包括糖蛋白VI(glycoprotein VI,GPVI)、蛋白酶激活受体(PAR)-4、GPIb、5-羟色胺受体亚型2A(5-HT2A)、蛋白二硫异构酶、p选择素和磷酸肌醇3-激酶β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步长丹红联合脑心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近期预后。方法选择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9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步长组(n=48)和常规组(n=43),常规组患者PCI术后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步长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联合脑心通。观察住院期间和术后6月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在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再次入院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是步长组在术后6月时射血分数(65.3%vs60.8%,P〈0.05)、6min步行试验(541mvs502m,P〈0.05)较常规组明显增高。结论步长丹红联合脑心通对ACS介入治疗患者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值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炎症反应在ACS中促使斑块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作简要介绍,着重介绍ACS抗炎治疗的药物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或者临床完全无症状或者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病理生理特点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固定狭窄.没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斑块是稳定的.仍有发生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的可能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随机的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收录的治疗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主要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B组主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然后分析两组在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总结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其中分析发现,A组患者的上消化道的出血率要高于B组情况,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和患者的年龄>65岁以及服用时间>3个月均为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双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是造成抗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同时患者的高龄和长时间的服药以及既往的消化道疾病均可以促进上消化道出血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朱春频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84-185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观察与治疗研究,提高对二者合并的认识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2月选取69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作为观察组,且于同期选取65例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者进行对比研究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血脂水平(除三酰甘油外)和血管病变支数、程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急性冠脉综合征者(P〈0.05),且69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52例,占75.36%,无效17例,占24.64%。结论加强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对提高疾病认识和延缓病情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通过心电图和与坏死心肌一致的生化指标及危险分层划分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在美国,急性心肌梗死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李杰 《首都医药》2009,16(2):2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冠脉痉挛致冠脉阻塞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ACS发病过程中炎症起重要作用,其中一些炎性标记物升高,如CRP、MMPs、CD40配体、IL-6、SAA等增高且增高水平与预后有关。在ACS治疗过程中,他汀类药物、NOS抑制剂、补体C5抑制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颉颃剂以及运动均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兆平  霍勇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49-175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至关重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的标准方案。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或者至少不增加出血的风险,仍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对于既有药物全新用药方案以及新的ADP受体拮抗剂的评价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而若干类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多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不短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重点回顾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噻氯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抗血栓治疗用药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报道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血栓用药治疗过程。结果经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消失,斑块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充分发挥各种抗血栓药的作用,本例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备受关注.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有效策略。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例)和观察组(n=33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比较两组1年内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死亡事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未出现异常,两组心绞痛、心功能恶化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安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许珍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1):46-46
作者自1999年5月-2003年5月应用普通肝素注射液加静脉滴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93例,双盲、对照、随机实验,对其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脑钠肽的浓度变化,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清BNP水平,分析其病变范围及Gensini积分.结果 血清BN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清BNP水平的增高反映了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可作为判断ACS患者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王士雯 《首都医药》1999,6(4):17-19
急性缺血性冠脉综合征(Acute Ischemic Coronary Syndrome,AICS)指由于冠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脏缺血而产生的一个疾病谱,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缺血性猝死.亦有学者将介入性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急性冠脉闭塞并发症归AICS范畴.由于对其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缺乏全面及系统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往往将其分割开来看待.近年来,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在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其共同的治疗环节包括预防斑块破裂,预防血小板聚集和血栓扩展等方面[1].基于上述认识人们提出了急性缺血性冠脉综合征的新概念,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步骤。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相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出现,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历史发展、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研究、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临床针对药物抵抗相应策略等多个方面,阐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