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1月15日至2017年2月15日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心肌梗死且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率、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家族冠心病史方面的差异不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研究组的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60例年轻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方法 :收集年龄≤ 4 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 6 0例作为年轻组 ,随机选择年龄 >4 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 6 0例为对照组。以上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年轻组患者在危险因素家族史、血脂异常发病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吸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未见异常者在年轻组 12例 (2 0 % ) ,高于对照组的 2例(3.3% ) (P <0 .0 1) ,年轻组单支病变 36例 (6 0 % ) ,高于对照组 13例 (2 1.7% ) (P <0 .0 5 )。结论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防治时应有别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31例患者均经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经多体位、多角度投照,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任何病变或仅见轻微病变者视为正常.结果 3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多为年龄较轻、既往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等病史,大量吸烟者居多为其主要特征.结论 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小,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血脂异常,且以大量吸烟者居多.提示冠脉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蔡斌 《河北医药》2012,34(17):2613-26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8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56例和对照组31例,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2组临床症状、收缩压下降值、舒张压下降值、血压下降率、心功能分级构成、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重大,弥漫性病变及小血管病变多见.结论 高血压是AMI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对AM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立真  杨振儒  王英敏 《河北医药》2010,32(12):1594-159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岁的AMI患者92例CAG和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CAG正常)和对照组(CAG异常),探讨CAG正常的青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92例中,青年AMI患者CAG正常24例(26.09%),分析其临床特点,本组患者多无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心绞痛病史,冠心痛家族史少;多为短时大量吸烟及情绪激动者较多(P〈0.05)。结论CAG正常的青年AMI患者中,冠状动脉痉挛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些患者预后良好,戒烟及科学调整情绪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捷  刘新  李爱军  李南  韩静  孙涛 《中国医药》2010,5(6):492-493
目的 对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点与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12例因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内科治疗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正常或仅管腔不规则,其中2例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并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经3~6个月随访这2例患者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院外曾多次发作胸痛伴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喷服硝酸甘油缓解,余患者规律服用药物再无胸痛发作.结论 冠状动脉痉挛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对常规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甘油无效,对此类患者介入治疗尚无明确指征.对药物强化治疗无效、有反复缺血症状患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可能是有益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A组,11例)与异常(B组,20例)两组心肌梗死之间年龄、动脉硬化、家族史和危险因子,心肌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情况,6个月随访结果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A组,B组平均年龄有统计学差异。动脉硬化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在A、B两组所占比例为9.1%:20%、36.4%:70%、45.5%:55%、81.8%:45%、18.2%:30%(仅高血压和吸烟史A、B两组P〈0.05)。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中青年.与高脂血症不相关.患者有显薯的大量吸烟史.  相似文献   

8.
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8例高龄(>75岁)AMI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高龄老年AMI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最多,为40例(69.0%),其次是合并高脂血症患者37例(63.8%)和合并糖尿病患者17例(29.3%).在AMI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最常见,为23例(62.2%).AMI患者发病时,有6例(10.3%)为非ST段抬高型,52例(89.7%)为ST段抬高型.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支冠状动脉病变者30例(51.7%);3支病变者次之,为25例(43.1%);单支病变者最少,为3例(5.2%).患者平均Gensini评分为(86 ±45)分.结论 高龄老年AMI患者常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常见,病变程度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青年人发生AMI的易患因素,为预防青年人发生AM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收住院的首次AMI患者(青年人组76例;老年组80例),对两组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肥胖及饮酒史等)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中吸烟有54例(71.1%)、高甘油三脂血症24例(31.6%)、冠心病家族史11例(14.5%)、肥胖20例(26.3%)及长期大量饮酒史45例(59.2%)均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以男性为主(88.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青年组单支冠脉病变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冠心病组,两支及三支冠脉病变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冠心病组(P〈0.01)。结论青年人AMI有较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及肥胖是青年人发生AMI最主要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青年AMI患者临床症状典型,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特点及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80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观察组≤40岁、对照组〉40岁,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脉病变特点及与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对照组以多支病变为主。观察组吸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史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年轻AMI患者吸烟为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单支病变为主。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降低年轻AMI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建龙  赵利华 《安徽医药》2011,15(8):986-98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范围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地观察92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AMI梗死范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AMI梗死范围积分(1.71±0.58),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MI梗死范围积分与入院血糖及脂蛋白(α)水平存在相关性(r=0.28,P=0.00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层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序贯入选AMI患者226例,按年龄层次分为青年组、中老年组及高龄组。比较3组人群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两两比较3组患者高血压病比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吸烟比例较中老年组、高龄组明显增高,与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导管室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高龄组糖尿病史、血肌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钙蛋白I与青年组、中老年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高龄组患者与青年组、中老年组患者Gensin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不同年龄层次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及病变程度不尽相同,其发病机制可能略有不同。不同年龄层次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I抗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68例,分别于确诊及确诊后24 h内取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阳性组(13例)及阴性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确诊时及24 h血清cTnI水平,同时采用Gensini积分和SYNTAX评分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分别记录、比较两组于确诊7 d及随访180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评价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远期的心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确诊时cTnI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24 h cTnI阳性组水平[(13.57±7.38)μg/L]明显高于阴性组[(7.37±9.24)μg/L](P〈0.01);两组中多支病变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阳性组Gesini积分(85.54)、SYNTAX积分(15.73)明显高于阴性组(Gesini积分52.73,SYNTAX积分9.99)(P〈0.01),PCI术后7 d与180 d两组患者的左室重构指数、LVEF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可能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cT-nI的浓度,并导致cTnI峰值的延迟;而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阳性往往提示患者血管病变较重,心肌梗死时累及范围较广,梗死面积较大。远期随访结果提示,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影响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最初心电图表现为单纯 ST段压低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2 13例AMI患者中表现为 ST段压低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并发症 ,行常规 12导联心电图及右胸导联心电图 ,并与无 ST段压低者比较。结果 :AMI伴 ST段压低者 2 3例 (占 10 .8%)。伴 ST段压低组较无 ST段压低组年龄大 (P<0 .0 5 ) ,吸烟者少 (P<0 .0 5 ) ,严重心律失常 (P<0 .0 5 )及泵衰竭 (P<0 .0 5 )发生率高 ,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AMI患者伴有 ST段压低的只占少数 (10 .8%) ,其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早期程序康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并予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后在住院期间及一年随访的病情作出评估。方法166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住院1周后及随访1年后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收集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所出现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院内感染,对照组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有益、安全、可行,且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1. Of th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smokers are younger than non-smokers, which may be a major confounding factor causing 'smoker's paradox'. Therefor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the 'smoker's paradox'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MI.2. In all, 1218 young AMI patients (≤ 45 years of age), comprising 990 smokers and 228 non-smokers, were enroll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n-hospital and 8 months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smokers and non-smokers. 3.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smoker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male (97.9% vs 72.4%; P < 0.001) and had a higher rate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71.3% vs 59.5%; P = 0.001) than non-smokers. Clinical outcomes showed that smokers had lower rates of in-hospital cardiac death (0.8% vs 3.5%; P = 0.004), total death (0.8% vs 3.5%; P = 0.004) and 8 months cardiac death (1.1% vs 3.9%; P = 0.006) and total death (1.3% vs 4.4%; P = 0.005) than non-smokers. Multivariable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current smoking was an independent protective predictor of 8 months cardiac death (odds ratio (OR) 0.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7-0.92; P = 0.037) and total death (OR 0.26; 95% CI 0.09-0.82; P = 0.021). Subgroup analysi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fter AMI showed that current smoking was an independent protective predictor of 8 months total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OR 0.47; 95% CI 0.23-0.97; P = 0.041). 4. Current smoking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MI,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smoker's paradox' in this particular subset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对应性 ST改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记录 12 6例有 Q波 AMI患者中合并对应性 ST段改变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早期并发症 ,行常规 12导联及右胸导联加 V7~ 9导联 ,并与无 ST段改变者比较。结果 :AMI合并 ST段改变组较无 ST段改变组住院早期严重心律失常 (P<0 .0 5 )及泵衰竭 (P<0 .0 5 )发生率高 ,住院病死率也增高 (P<0 .0 5 )。结论 :AMI合并对应性 ST改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左室重构的疗效。方法将9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48例)与依那普利组(5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并随访至半年。记录两组在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常规诊疗指标,如血压、心率、血脂、超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心功能、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结果急慢性期两组在常规诊疗指标及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厄贝沙坦组MMP-2,9活性较依那普利组更低(P<0.05);半年内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依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且不良反应低,厄贝沙坦可作为ACEI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荭草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普萘洛尔组及低、高剂量荭草苷干预组(1.0、2.0mg/kg);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采集心电图、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中心肌酶、抗氧化物酶的活性,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环鸟苷酸(cGM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性ip2.0mg/kg荭草苷连续7d,可降低大鼠心电图ST段高度变化,明显改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大鼠血清心肌酶LDH、ALT和AST的水平,减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及水肿程度,亦可升高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及心肌组织中cGMP水平。结论荭草苷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心肌组织cGMP水平和调节NO/cGMP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序贯入选 AMI 患者250例,按年龄分成早发组、中老年组及高龄组。比较三组人群的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三组的男性比例、吸烟率、腰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糖尿病率分别是95% vs 80% vs 52%(P <0.001);84% vs 72% vs 35%(P <0.001);(92.2±7.9)cm vs (89.6±9.6)vs (84.8±10.2)cm(P =0.03);(3.5±1.4)vs (3.1±0.9)vs (2.8±0.80)mmol·L -1(P =0.04);16.3% vs 32.5% vs 40.5%(P =0.04)。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的比例在三组中分别为56.3% vs 23.8% vs 21.4%,12.5% vs 40.5% vs 14.3%,31.2% vs 35.7% vs 64.3%(P =0.04)。三组的冠脉内血栓抽吸率分别为44%,22.8%,6.9%(P=0.005)。早发组和中老年组的心血管病家族史分别为16.7%和5%(P =0.02)。体重指数、高血压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血糖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早发 AMI 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男性、吸烟、腹型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 LDL-C。糖尿病是中老年后发生 AMI 的重要危险因素。早发 AMI 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血栓负荷相对重,中老年以上的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血栓负荷相对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