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是一种表面角膜切削术,适合于大部分行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患者,尤其对特殊的患者更有优势,其手术疗效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类似.它可以避免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和减少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危险,但是会引起术后疼痛和角膜上皮下混浊等并发症.为了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的相关问题,现对该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相关情况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37例74眼术前近视屈光度为-6D~ -15D,平均为(-10.5±0.7)D。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Technolas217型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手术。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8者1月时为47%,3月时52%,6月时97.5%。结论 LASEK治疗高度近视角膜偏薄患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excimer 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目前治疗近视手术的新术式,它既减轻了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术眼严重疼痛症状,也降低了haz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向阳  伊琼  刘军 《眼科》2004,13(5):273-275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采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对31例(62只眼)近视患者LASEK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切削形态中平滑型占95.2%,其他各型占4.8%,随着时间的延长,切削形态逐步规则。Irreg值也逐渐减小,而模拟角膜镜读数(SimK)却表现一定的回退。结论:LASEK后角膜及切削形态较规则,但仍然存在屈光回退的问题,角膜地形图对分析LASEK后角膜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近期疗效。方法 LASEK治疗 18例 3 1眼高度近视 ,屈光度 -6 0D~ -10 0D ,随访 3~ 10月。结果 术后第 3月 (共 3 1眼 )角膜haze≤ 1级 2 7眼 (87 1% ) ,>1级 4眼 (12 9% ) ;裸眼视力 2 9眼 (93 5% )≥ 0 8,2 4眼 (77 4% )≥ 1 0。术后第 6月 (共 2 6眼 )角膜haze≤ 1级 2 4眼 (92 3 % ) ,>1级 2眼 (7 7% ) ;裸眼视力 2 3眼 (88 5% )≥ 0 8,2 0眼 (76 9% )≥ 1 0。结论 LASEK为治疗高度近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但是其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or laser epithellal kemtoplas- ty,LASEK)术后出现屈光回退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在我院近视激光中心接受LASEK手术治疗的患者149例(278只眼),随访6~12个月。其中,发生屈光回退者15例(23只限),与余下的未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屈光回退率在中低度近视组为2. 56%,高度近视组6.25%,超高度近视组13.68%,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9.117,P<0.05)。屈光回退组与未回退组比较,术前等效球镜、术中切削所占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t=-2.815、-2.061,P<0.05)。结论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术前等效球镜、术中切削所占百分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2 a角膜后表面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来我院角膜屈光科行激光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2眼。将患者依照术式分为两组,fLASIK组25例47眼,等效球镜度为-6.00~-11.00 D;LASEK组23例45眼,等效球镜度为-6.00~-9.50 D。利用Pentacam测量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 a、2 a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和非球面因子Q值变化,角膜后表面高度取自中央角膜厚度最薄点、角膜顶点及距角膜顶点1 mm范围4个位点(0°、90°、180°和270°),同时记录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年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4个位点差异亦无均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最薄点和角膜顶点以及4个位点后表面高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和Q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曲率和Q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术后2 a时两组患者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和术前的差值与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比值无相关性(fLASIK组:r=0.017,LASEK组:r=0.061,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Q值差值与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比值亦均无明显相关性(fLASIK组:r=0.062,LASEK组:r=0.103,均为P>0.05)。结论 经fLASIK或LASEK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保持稳定;这两种术式在保留足够的角膜基质床厚度前提下是长期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7月在我所行LASE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90例病例资料(158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65例(111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 w后接受手术,共25例(47只眼).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6.00~-19.50 D,平均为(-10.23±1.29)D,术中激光切削深度72~203 μm,平均为(126.82±29.79)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939.50±344.92)个/mm2,术后3个月为(2975.10±371.38)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74,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51.6±107.5)个/m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3.648,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97,P>0.05).结论LASE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高度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手术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手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的发生率。方法分别对120例(240眼)左右眼分别行LASEK和PRK手术,观察12个月,计算出低中度近视组(等于或低于-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以上)haze的发生率。结果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LASEK手术后1,3,6,12个月haze的发生率均低于PRK手术后1,3,6,12个月haze的发生率,其中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LASEK手术后1,3个月1级haze的发生率和PRK手术后1、3个月1级haz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LASEK手术后12个月1级haze的发生率和PRK手术后12个月1级haz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EK手术后haze形成情况显著好于PRK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薄角膜近视的疗效、安全性、稳定性.方法:对10例(20眼)无法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Epi-LASIK手术.术前近视球镜为-4.00~-10.25 D,平均(-7.32±1.66)D,柱镜0~-2.50 D,平均(-0.71±0.72)D.术前角膜厚度463~519 μm,平均(491±20)μm.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对术后1~6 mo裸眼视力、屈光度及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进行随访.结果: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1例下降,术后6mo球镜平均(-0.04±0.18)D,柱镜平均(-0.20±0.44)D.20眼等效球镜均在-0.75~ 0.75D之间,其中17眼(85%)等效球镜在-0.50~ 0.50D之间.角膜厚度平均(412±14)μm.Ⅰ级Haze者为1眼.结论:Epi-LASIK对于薄角膜近视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薄角膜中高度近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去上皮瓣的Epi-LASIK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去除上皮瓣和常规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60眼)近视患者施行EPi-LASIK,采用法国MORIA角膜上皮分离器完成手术眼上皮分离,30例患者均左眼(30眼)保留角膜上皮瓣蒂于鼻侧,右眼(30眼)直接去除角膜上皮,采用Zeiss-Mel-8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后,去除组直接置入亲水性角膜接触镜,保留组待上皮复位后置入接触镜。术后第1,3,6d;1mo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Haze)。结果:术后疼痛:去瓣组明显轻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去瓣组平均3.30±0.55d,留瓣组4.90±0.4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眼视力:术后第6,3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Haze程度:去瓣组0级30眼,常规组0级30眼,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组术后患者,去瓣组Epi-LASIK疼痛程度轻、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较快、视觉质量更好,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常规Epi-LASIK。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高度近视眼163例(294眼),其中PRK组84例(139眼),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8.68±2.08D,LASIK组79例(155眼),平均等效球镜-9.17±2.92D。按术前屈光度分2组,Ⅰ组-6.25~-10.00D,Ⅱ组≥-10.00D,随访2a。结果:2a时,裸眼视力≥0.5者,Ⅰ组中PRK占89.5%,LASIK占96.8%;Ⅱ组中PRK占35.3%,LASIK占83.9%。裸眼视力≥1.0者,Ⅰ组中PRK为51.4%,LASIK为80.6%;Ⅱ组中PRK为2.9%,LASIK为46.8%。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矫正屈光度±1.00D范围以内者:Ⅰ组中PRK为62.8%,LASIK为88.2%;Ⅱ组中PRK为17.6%,LASIK为61.3%。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生率,PRK组0级53.2%,0.5级25.3%,1级13.0%,2级8.6%。其中Ⅰ组发生率为39.0%,Ⅱ组发生率为70.5%。LASIK组均无上皮下或层间混浊发生。术后2a的等效球镜屈光度(Y)PRK组与术前等效球镜(X1雪,角膜屈光力(X 2)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 =-8.645 0.444X1 0.265X 2(P <0.001)。LASIK组与术前等效球镜(X 1)、术中角膜切削深度(X 3)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 =-0.703 0.52X 1 0.0437X 3(P <0.001)。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LASIK术式较PRK术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刘璟  邹鸿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479-148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1d)角膜瓣皱褶的处理。方法:针对LASIK术后早期出现的17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在表麻下重新掀瓣复位后加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术后点用1g/L氟美童滴眼液及3g/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24h去除角膜接触镜。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瓣重新恢复平整,位置正常,皱褶消失,无上皮植入。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是较常见的LASIK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在处理上应及早掀瓣重新复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7.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角膜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分析近视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观察48例(89眼)LASIK术前及术后1~3 d、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和角膜最薄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前表面高度迅速变平,到第1周时达最大量,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升;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和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正相关,切削比百分数(切削厚度占最薄角膜厚度比)与之呈直线负相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即前凸,并达最大量,术后第1周时较快回落,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落;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术前最薄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负相关,切削比百分数与之呈直线正相关。术后1~3 d角膜最薄,厚度最小,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第6个月均逐渐增厚,但速度逐渐减慢;术后1~3 d的实际角膜最薄厚度平均为(424±65.0)μm,比预计角膜最薄厚度平均值(463.9±42.1)μm低,差异有显著性(t=3.218,0.001相似文献   

19.
吴珂  李志敏  谷浩 《眼科研究》2011,29(8):743-746
背景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是一种新的角膜激光屈光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值得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行Epi—LASIK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08年1—9月行Epi—LASIK矫治近视并随访1年的患者共104例208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111眼(屈光度≤一6.00D)和高度近视组97眼(屈光度〉-6.00D),分析比较2组手术眼术后的眼部刺激症状分级、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1、3、6个月、1年的视力、屈光度、眼压、手术安全指数、有效指数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结果与低中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1级以上的眼数分别为20眼(18.02%)和29眼(2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0,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5.49±0.83)d和(5.85±0.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77,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1年术眼的裸眼视力≥1.0者分别为101眼(90.99%)和73眼(75.26%),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1行者分别为1l眼(9.91%)和16眼(15.46%);下降≥1行者分别为4眼(3.60%)和6眼(6.18%),残余屈光度≤±1.00D者分别为102眼(91.89%)和83眼(85.57%),安全指数分别为1.04和1.01,有效指数分别为0.98和0.96。2组间术后1年内的视力、残留屈光度、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6眼发生haze,高度近视组9眼发生haze,但术后1年内2组间平均haze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出现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者分别为10眼和9眼,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后恢复正常。结论Epi—LASIK术后刺激症状轻,haze的发生率低,对不同屈光度的近视眼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矫治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274 例(546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成A组(≤-3.0D),B组(-3.0~-6.0 D), C组(>-6.0 D),记录LASIK术前、术后3个月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对眼压差与CCT差、术前CCT、屈光度、年龄、眼别、性别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眼压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AB=0.014,PBC=0.000,PAC=0.000),相关分析显示眼压差与术前CCT、切削深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0),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性别与左右眼之间眼压差无显著性差异.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所得最优方程:Y=-0.068+0.21X1+0.018X2.Y为手术前后眼压差(mmHg),X1为切削深度(μm),X^2为术前角膜厚度(μm).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降低与切削深度、术前CCT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