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监测自动换血的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30.7±85.6μmol/L、230.8±93.1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5.3±55.8μmoL/L、220.6±65.2μ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6.5%、52.6%.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易行、节省人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同步置换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动态实验室结果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对7例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型全血置换.动态监测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及动脉血气变化情况.结果 换血前、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结果分别为(540.25±76.88)、(282.27±58.58)μmol/L;换血前、后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分别为(498.92±84.12)、(256.82±57.16)μmol/L;换血前后实验宣监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监测自动换血的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30.7&;#177;85.6μmol/L、230.8&;#177;93.1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5.3&;#177;55.8μmol/L、220.6&;#177;65.2μ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6.5%、52.6%。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易行、节省人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 [方法 ]对 6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外周静脉输血 ,输液泵控制速度 2 0 0ml/h~ 3 0 0ml/h ,外周动脉抽血速度参照输入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血培养等检查 ;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 ;随诊10个月至 2a ,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表现。 [结果 ] 6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在换血前 ( 844 .0 7±3 14 .3 4) μmol/L ,换血后 ( 4 0 8.2 7±160 .40 ) μmol/L ,换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总胆红素换出率为 5 1.3 3 % ,换血后白细胞、血清钾、氯略有下降 ,血清钙略为上升 ,其余生化指标均无变化 ,换血前后血培养均为阴性 ,生命体征稳定 ;追踪观察 ,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表现 ,其余 5例发育正常。 [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具有实用、易行、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6例换血病例,总结了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要点。结果:均一次换血成功,除1例患儿发现有低钙血症外,未发现并发症。结论: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观察病情缓解情况。结果36例患几经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消退。结论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好、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叶晴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593-594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经周围动脉(桡动脉或颞动脉)、外周静脉双通道同步换血,观察病情缓解情况。结果本组患儿换血后24h血清胆红素平均下降50%,黄疸明显消退,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缓解,有效减少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好、快捷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俊  吴本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63-1264
目的:探讨双管同步抽注法和全自动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采用双管同步抽注法的1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采用全自动换血法的1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电解质、血常规、血糖、pH值变化。结果:双管同步抽注法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值分别为(390.13±107.62)μmol/L、(193.40±37.86)μmol/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0.4%。全自动换血法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值分别为(430.33±121.90)μmol/L、(216.83±63.66)μmol/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9.8%。两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总胆红素换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自动换血法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新生儿换血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指征、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生化、血糖、CRP的变化。结果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血前后血生化、血糖、CRP指标稳定。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抢救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NICU中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换血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1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换血中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糖,换血后监测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结果 61例患儿经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下降50%左右,8例患儿出现贫血,24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54例患儿出现高血糖症,无一例出现血钙、血钠及血钾异常改变.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副作用少,是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输液泵控制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护理经验。方法应用输液泵控制换血疗法,对50例重症黄疽新生儿实施换血。术前予患儿必要的镇静、血液适度加温,行外周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形成封闭的换血回路;术中由输液泵控制出、入血量的速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出入血量的变化,动态监测血pH值、血糖、血生化、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等;术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兰光治疗的护理。结果50例换血过程顺利,平均换血时间(154.2±20.78)min;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换血前为(478.36±59.25)μmol/L,换血后为(237.75±43.42)μmol/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0.30%。结论输液泵控制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安全实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换血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换血术治疗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重度高胆)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94例重度高胆早产儿进行治疗,比较换血前后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胆红素的差别,跟踪随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 94例重度高胆早产儿总胆红素换出率为66.92%,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的均值(495.45±154.43)μmol/L与换血后的均值(163.88±66.27)μmol/L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换血后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钙、血钾及血氯与换血前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别( P 〈0.05).换血并发症较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换血治疗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同步换血对重症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重症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脐静脉或桡动脉抽血与外周小静脉输血的同步换血法 ,并于换血前后进行血常规、生化、胆红素、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脐静脉或桡动脉与外周小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 ,两者疗效无明  相似文献   

14.
袁义  陈玲 《临床急诊杂志》2013,(10):484-486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GBPD缺乏症并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探讨G6PD缺乏症在新生儿期发病的诱因、临床进程及诊治效果。方法:2007—10—201206收治的12例新生儿G6PD缺乏症并发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黄疸高峰出现在生后第2~7天,血清总胆红素(STB)峰值为(417.38±154.73)μmol/L,STB〉342μmol/L占66.7%。血红蛋白(Hb)为52~164g/L,平均为(123.37±34.54)g/L,Hb〈140g/L占66.7%;血网织红细胞(Ret)为1.31%~4.22%,均值(2.50±0.94)%。G6PD/6PGD比值平均为(0.44±0.18)。回归分析显示STB与G6PD/6PGD比值、HB和Ret均无明显相关性(r=-0.175,-0.180,0.272;P=0.587,0.576,0.393)。合并疾病及并发症:感染4例,窒息缺氧1例,ABO溶血病2例,核黄疸2例。结论:G6PD缺乏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早,黄疸进展快而严重,大多数患儿无明显诱因;G6PD活性和Hb水平不能完全反映黄疸的严重性或溶血程度。对新生儿早期重度黄疸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常规行G6PD活性的检查,并给予积极治疗能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雪梅  林莉 《华西医学》2009,(7):1710-1712
目的: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变化的检测,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对17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及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本组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换血前、后有明显下降。换血后血电解质血钾降低,血钠、血钙升高,血糖暂时性升高,但在24h内自行恢复至正常。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下降,甲状腺功能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换血后可出现低钾、高钙、高钠、高血糖、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症的发生,应预防感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廖克准 《临床医学》2011,31(11):26-27
目的通过观察新生儿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及电解质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全自动封闭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所收治重症新生儿黄疸32例,全部采用全自动封闭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对患儿进行换血治疗。结果 32例重症新生儿黄疸患儿全部换血成功,均无并发症,其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而电解质表现各异,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对于重症新生儿黄疸通过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后,胆红素下降显著,K+略有下降,但电解质变化对患儿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蒋利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14-1815,1817
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桂林市中心血站采用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及吸收放散试验对7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进行实验诊断,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患儿进行治疗。结果在7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ABO新生儿溶血病67例,占94.36%;其中需换血治疗3例,占ABO新生儿溶血病中的4.47%;RH(D)新生儿溶血病4例,占5.64%,均行换血治疗。结论部分ABO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需进行换血治疗,RH(D)新生儿溶血病全部需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65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护理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进行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疗效、并发症及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5例患儿100%顺利完成换血,换血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 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技术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换血通路的建立和维护是顺利有效换血的关键,换血过程中对患儿病情及不良反应的密切观察、维持出入量平衡则是保证换血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因高胆红素血症而两次入院的足月患儿44例(研究组), 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因高胆红素血症入院一次的足月患儿100例(对照组), 比较两组病例在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住院天数、蓝光照射及胆红素下降情况、血糖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血管外出血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儿胎龄明显小于对照组[(37.9±1.9)周比(38.9±1.1)周, P < 0.01], 但性别、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儿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平均时龄明显小于对照组[(64.1±32.0)h比(98.1±93.1)h, P=0.022];首次入院时胆红素值及出院时胆红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6.8±73.5)μmol/L比(218.9±102.6)μmol/L, P=0.002;(193.2±23.9)μmol/L比(179.6±25.7)μmol/L, P=0.004];蓝光照射周期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2±1.1)轮比(1.4±0.6)轮, P < 0.001;(43.1±26.1)h比(29.1±13.1)h, P=0.002];平均住院天数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4.1±3.0)d比(2.5±1.2)d, P=0.002;(43.1±25.5)h比(33.1±14.4)h, P=0.021]。此外, 研究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比10%, P=0.019), 但在感染、溶血及血管外出血方面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胎龄越小、黄疸出现越早、胆红素水平越高、蓝光照射时间越长的患儿以及曾发生低血糖的患儿容易再次出现黄疸, 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患儿建议考虑在胆红素降至正常后观察1 d再出院, 以防止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