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2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病侧和健侧的神经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患侧与健侧比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神经电图有助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是以颜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神经或茎乳孔内发生炎性水肿后,压迫面神经而致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等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电生理检测特点与中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2月到2008年3月收治的35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健侧与患侧的面神经F波的平均潜伏期、F波出现率值、潜伏期最小值、潜伏期最大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健侧明显高于患侧(P〈0.01);中医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3%。结论面神经F波在面瘫早期有诊断的作用,中医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三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以临床表现、面肌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为指标。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观察4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并以40例常规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相差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比较相差显著;两组治疗前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不显著;两组治疗后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显著;两组治疗后肌电图结果比较相差显著。结论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50岁1 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 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 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 cm与耳轮脚下0.5 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 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三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 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 d治疗后恢复1 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7.
肖克珍  杜晓霞 《护理研究》2013,27(9):830-831
面神经瘫痪简称面瘫,是由多种原因造成面神经损害,是以面部表情功能丧失和组织营养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随意运动障碍。严重面瘫晚期后遗症中以面肌联动最为常见,每当病人微笑时,患侧口角却不能正常的上提,引起口角歪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肌肉长期瘫痪后恢复困难,故晚期面瘫的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的难题,近年来我科采用跨面神经移植术,即将患侧离断的神经分支的远侧断端与健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9.
茎乳孔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麻痹神经电生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以临床表现、面肌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为指标。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观察4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的疗效,并以40例常规治疗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相差显;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比较相关显;两组治疗前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不显;两组治疗后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显;两组治疗后肌电图结果比较相差显。结论 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  相似文献   

10.
丁青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3):248-248
面神经麻痹,无明显季节性[1],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垂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疼痛。治疗以肌力恢复为主要标志,如治疗不当常留后遗症。我科采用针刺、  相似文献   

11.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1]。它可被定义为面神经功能的减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影响面部上、下部区域[2],表现为单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我院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以一侧或双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患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目不紧或露睛,笑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露气,漱口漏水,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或动作幅度减小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面瘫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0.68),(3.08±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496.57),(391.4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FGS)、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肌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总有效率依次为(73.82±14.96)分、(27.03±6.29)分、(30.98±9.36)分、(0.93±0.12)、96.67%,对照组依次为(56.34±13.31)分、(49.01±7.32)分、(42.93±9.74)分、(0.80±0.14)、76.67%。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更高,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27.03±6.29分vs.49.01±7.32分、30.98±9.36分vs.42.93±9.74分)与口轮匝肌(2.98±0.38 ms vs.3.29±0.41 ms)、鼻肌(2.82±0.38 ms vs.3.12±0.40 ms)、眼轮匝肌(3.08±0.48 ms vs.3.69±0.47 ms)的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更低,而患健侧波幅比值更高(P 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促使其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并改善肌电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的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相关的文献,采用检索词“面瘫”和“针灸”分别与“时机”、“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组合后进行5次检索,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有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时机的研究。纳入标准: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研究。②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的比较研究。③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特点的论述。资料提炼:就检索到的173余篇文献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8篇。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主要表明:针灸应尽早介入面神经瘫痪急性期的治疗;急性期取穴宜少,刺激宜轻,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可配合特种电磁波照射或艾灸,应慎用电针或采用弱刺激;恢复期治疗应针刺宜深,手法宜重,可采用透刺法或电针,选穴宜多;后遗症期以补法为主,针刺以重刺为主,可在患侧局部刺络放血。结论:根据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非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方法,采用低频电脉冲刺激对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患侧的下关和颊车穴进行治疗,并采用半定量的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有效率为93%(28/30),且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神经电生理手段,观察评价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入选对象均为单纯的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2.6岁,病程为1~120d。面神经传导检查提示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时较健侧延长越多,患侧的诱发肌电动作电位M波波幅较健侧变小越悬殊,病变受累越严重,反之则病变越轻[1]。随机分为牵正散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简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在西药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面瘫的传统方剂牵正散,观察记录健患两侧眼轮匝肌神…  相似文献   

18.
陈红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29-2229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极少可为双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侧等。通过推拿舒筋通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的非细菌性炎症所致的急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突然,初期有耳后疼痛,继而一侧面部板滞,瘫痪,口角歪向健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在临床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交替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 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177;0.68),(3.08&;#177;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177;496.57),(391.47&;#17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