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技术联合检测痰液和胸腔积液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1955例患者,其中1232例(63.02%)有肺部实质病变,723例(36.98%)无肺部实质病变,通过抗酸杆菌涂片镜检(简称“涂片法”)、改良固体培养法和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简称“培养法”)和Xpert MTB/RIF技术(简称“Xpert法”)单独及联合检测患者痰液和胸腔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并分析肺部实质病变对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195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同时采用涂片法进行痰液和胸腔积液检测者中有535例(27.37%)患者、353例(18.06%)采用培养法、294例(15.04%)采用Xpert 法,188例(9.62%)患者同时进行了涂片法+培养法+Xpert法检查。涂片法、培养法和Xpert法单独检测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3.18%(17/535)、15.30%(54/353)、19.05%(56/294)]明显低于3种方法联合检测痰液+胸腔积液的阳性率[21.87%(117/535)、43.63%(154/353)、47.62%(140/294)](χ 2值分别为85.31、68.16、54.00,P值均<0.01)。在有肺部实质病变的患者中,涂片法、培养法、Xpert法单独检测胸腔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3.82% (13/340)、16.30% (37/227)和23.91% (44/184)]明显低于3种方法单独检测痰液的阳性率[30.29% (103/340)、51.10% (116/227)、60.33% (111/184)](χ 2值分别为84.19、61.53、50.04,P值均<0.01)和联合检测痰液+胸腔积液的阳性率[分别为32.06% (109/340)、55.95% (127/227)、67.93% (125/184)](χ 2值分别为92.06、77.32、71.79,P值均<0.01)。以培养为金标准,涂片法、培养法和Xpert法检测痰液+胸腔积液的敏感度[48.36%(59/122)、79.38%(77/97)、80.49%(66/82)]明显高于单独检测胸腔积液的敏感度[8.20%(10/122)、26.80%(26/97)、26.83%(22/82)](χ 2值分别为48.52、53.84、47.47,P值均<0.01);检测痰液+胸腔积液的特异度较单独检测胸腔积液有所下降,其中涂片法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65,P=0.056);而Xpert法和涂片法+Xpert法检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71,P=0.030;χ 2=5.67,P=0.017)。 结论 联合检测痰液和胸腔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独检测,对于疑似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应尽量进行痰液标本的检测,以提高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在初诊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361例,留取痰液标本分别进行涂片荧光金胺O染色镜检(简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MGIT 320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简称“Xpert检测”)和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最终临床诊断为:肺结核184例(50.97%),肺部感染162例(44.88%),非典型分枝杆菌肺部感染15例(4.15%)。361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Xpert 检测的阳性率[32.41%(117/361)]明显高于涂片镜检[22.71%(82/361)](χ 2=8.49,P<0.05),与液体培养[26.32%(95/361)]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χ 2=3.23,P=0.072),涂片镜检法与液体培养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6,P=0.261)。184例肺结核患者中,Xpert 检测的阳性率[63.59%(117/184)]高于涂片镜检[36.41%(67/184)]和液体培养[48.91%(90/184)](χ 2=27.17,P<0.01;χ 2=8.05,P<0.05);117例涂阴肺结核患者的Xpert检测阳性率[42.74%(50/117)]高于液体培养[24.79%(29/117)](χ 2=8.43,P=0.004)。以临床诊断为标准,Xpert检测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敏感度为63.59%(117/184),特异度为100.00%(177/177),正确指数为0.64。以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 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4/5,特异度为97.70%(85/87),正确指数为0.97。说明GeneXpert MTB/RIF在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尤其是涂阴肺结核患者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对利福平耐药具有较高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经伤口分泌物培养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且符合入选标准,并于结核科门诊因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行伤口换药的189例患者。189例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62~166d,平均(90.3±12.1)d。以伤口愈合平均时间90d作为界限值,47例(24.9%)伤口愈合时间≥90d (≥90d组),142例(75.1%)<90d (<90d组)。采用SPSS 17.0软件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病灶最大直径、受累淋巴结数量、是否并发糖尿病、是否并发肺结核、是否规律换药等12项相关因素进行对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0d组和≥90d组患者在BMI<18.4[58.5%(83/142)和85.1%(40/47)]、受累淋巴结≥2枚[22.5%(32/142)和38.3%(18/47)]、病灶最大直径≥2.0cm[61.3%(87/142)和80.9%(38/47)]、并发糖尿病[36.6%(52/142)和57.4%(27/47)]、不规律换药[13.4% (19/142) 和72.3% (34/47))]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40、4.509、6.047、6.296、61.835,P值分别为0.001、0.034、0.014、0.012、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18.4[Wald χ2=3.553,P=0.019,OR(95%CI)=4.062(0.117~7.981)]、受累淋巴结≥2枚[Wald χ2=4.223,P=0.040,OR(95%CI)=2.134(1.172~19.119)]、病灶最大直径≥2.0cm[Wald χ2=8.573,P=0.003,OR(95%CI)=2.669(1.169~10.815)]、并发糖尿病[Wald χ2=5.021,P=0.025,OR(95%CI)=2.337(1.776~4.442)]、不规律换药[Wald χ2=26.346,P=0.000,OR(95%CI)=16.900(14.061~32.786)]是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视BMI<18.4、受累淋巴结≥2枚、并发糖尿病、病灶最大直径≥2.0cm、不规律换药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换药患者,避免淋巴结结核伤口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泰安市肿瘤(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34例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患者(A组),以及同期310例单纯食管下段癌患者(B组),均行常规食管下段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率、术后低氧血症、延迟发热、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切口不愈、吻合口瘘、手术死亡率、生存率等在2组患者间的差异。采用DP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小样本数据,采用校正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4±0.4)h]、出血量[(181.0±71.4)ml]、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4.1%,32/34)与B组[分别为(3.1±0.4)h、(165.0±80.5)ml、93.5%(290/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5;t=0.73, P=0.241;χ 2=0.06, P=0.810)。A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17.6%,6/34)、手术延迟发热(32.4%,11/34)、肺部并发症(23.5%,8/3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6.5%,20/310;16.1%,50/310;10.3%,32/310)(χ 2=4.01,P=0.045;χ 2=4.47,P=0.034;χ 2=3.99,P=0.045);但心律失常(8.8%,3/34)、切口不愈(2.9%,1/34)、吻合口瘘(5.9%,2/34)、手术死亡率(2.9%,1/34)的发生率与B组(分别为6.1%,19/310;2.9%,9/310;3.9%,12/310;1.0%,3/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P=0.810;χ 2=0.28,P=0.599;χ 2=0.01,P=0.915;χ 2=0.03,P=0.860)。A组1年生存率(94.1%,32/34)、2年生存率(67.6%,23/34)与B组(分别为93.9%,291/310;74.8%,232/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P=0.748;χ 2=0.49,P=0.482),但3年生存率A组(20.6%,7/34)明显低于B组(42.9%,133/310)(χ 2=5.43,P=0.019)。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 结论 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可作为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单耐异烟肼(H)及单耐利福平(R)肺结核患者采用不同方案治疗后发生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搜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濮阳市耐药监测项目发现的单耐H肺结核患者332例、单耐R肺结核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单耐H、单耐R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标准化疗方案组(采用初、复治标准化疗方案,简称“标化组”,共计222例)和含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组(依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采用含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简称“左氧组”,共计22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MDR-TB的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标化组患者中MDR-TB发生率(11.7%,26/222)明显高于左氧组患者(4.9%,11/224)(χ 2=6.779,P=0.009)。在初治患者中,标化组患者中MDR-TB发生率(4.4%,8/180)稍高于左氧组患者(2.2%,4/185),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495,P=0.222);在复治患者中,标化组患者中MDR-TB发生率(42.9%,18/42)高于左氧组患者(17.9%,7/39)(χ 2=5.880,P=0.015)。单耐R的患者中,标化组患者中MDR-TB发生率(37.5%,21/56)明显高于左氧组患者(17.2%,10/58)(χ 2=5.906,P=0.015)。复治单耐R患者中,标化组患者中MDR-TB发生率(56.5%,13/23)明显高于左氧组患者(27.3%,6/22)(χ 2=3.493,P=0.047)。 结论 单耐H和单耐R的初治患者,采用标准化疗方案不增加MDR-TB的发生率,单耐R较单耐H的肺结核患者容易发展为MDR-TB,尤其单耐R的复治肺结核患者更易发展为MDR-TB。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二代线性探针技术(GenoType MTBDRplus VER 2.0,简称“GenoType 2.0”)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对异烟肼与利福平耐药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中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共6315份,纳入涂阳、培阳且经菌群鉴定为MTB的349 株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比例法药敏试验”)和GenoType 2.0检测菌株对利福平、异烟肼的耐药性;并以比例法药敏试验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GenoType 2.0的检测效能。结果 GenoType 2.0、比例法药敏试验和GenoType 2.0+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349株MTB菌株对利福平敏感、单耐、耐利福平+异烟肼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86.53%(302/349)、87.97%(307/349)、86.25%(301/349),2.58%(9/349)、2.29%(8/349)、2.29%(8/349),10.89%(38/349)、9.74%(34/349)、11.46%(40/349),前者与后两者及后两者对敏感、单耐、耐利福平+异烟肼菌株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22,P=0.851;χ2=0.112,P=0.946;χ2=0.546,P=0.761);对异烟肼敏感、单耐、耐利福平+异烟肼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9.94%(279/349)、80.23%(280/349)、79.65%(278/349),9.17%(32/349)、9.46%(33/349)、9.46%(33/349),10.89%(38/349)、10.32%(36/349)、10.89%(38/349),前者与后两者及后两者对敏感、单耐、耐利福平+异烟肼菌株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965;χ2=0.017,P=0.991;χ2=0.061,P=0.970)。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为参考标准,GenoType 2.0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Kappa值分别为91.67%(44/48)和95.89%(70/73)、99.00%(298/301)和100.00%(276/276)、97.99%(342/349)和99.14%(346/349)、0.91和0.97。结论 GenoType 2.0对于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加上其检测周期较短,可以满足临床对结核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患者纳入标准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诊治的248例初诊为疑似肺结核的患者,最终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肺结核患者181例,非肺结核患者67例。由结核科医生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及体征按照每例患者选用1种类型临床标本的原则共采集248份临床标本,包括101份晨痰标本、67份胸腔积液标本、80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248份标本均行TCT、萋-尼抗酸染色涂片镜检(Ziehl-Neelsen 染色涂片法镜检,简称“Z-N涂片法”)、BACTECTM MGIT 960液体培养法(简称“MGIT 960法”)检测分枝杆菌。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CT检测248份标本、痰液标本、胸腔积液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53.63%(133/248)、67.33%(68/101)、17.91%(12/67)、66.25%(53/80)]均明显高于Z-N涂片法 [分别为25.81%(64/248)、36.63%(37/101)、7.46%(5/67)、27.50%(22/80)](χ2值分别为46.788、19.736、9.449、20.83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0.000);但TCT检测痰标本的阳性率明显低于MGIT 960法[81.19%(82/101)](χ 2=5.076,P=0.024),而检测胸腔积液及支气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与MGIT 960法[分别为25.37%(17/67)、70.00%(56/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100,P=0.294;χ 2=0.377,P=0.539)。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TCT、Z-N染色法、MGIT 960法检测所有临床标本的敏感度分别为72.93%(132/181)、30.39%(55/181)、85.64%(155/181),一致率分别为79.84%(198/248)、48.79%(121/248)、89.52%(222/248),特异度分别为98.51%(66/67)、98.51%(66/67)、100.00%(67/67)。 结论 TCT检测痰液、胸腔积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敏感度均高于Z-N涂片法,对诊断肺结核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化学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符合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纳入要求确诊的267例MDR-PTB患者。分别采用耐多药肺结核标准化化疗方案(6Z-Km(Am,Cm)-Lfx(Mfx)-Cs(PAS,E)-Pto/18-Z-Lfx(Mfx)-Cs(PAS,E)-Pto)和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对26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完成疗程、死亡、失败、丢失和其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登记分类、耐药情况、既往抗结核药物治疗史、治疗方案、并发其他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服药是否规律等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χ 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67例MDR-PTB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38例(51.7%),完成疗程13例(4.9%),死亡10例(3.7%),失败23例(8.6%),丢失78例(29.2%),其他5例(1.9%)。影响治愈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个体化方案:38.0%(27/71);标准化疗方案:56.6%(111/196)]、并发症[有:39.7%(27/68);无:55.8%(111/199)]、药物不良反应[有:31.1%(32/103);无:64.6%(106/164)]、服药是否规律[是:94.9%(129/136);否:6.9%(9/131)]4个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χ 2=7.224,P=0.007;χ 2=5.243,P=0.022;χ 2=28.545,P=0.000;χ 2=206.846,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规律服药[Wald χ 2=84.656,P=0.000;OR(95%CI)=229.019(71.974~728.737)]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保护因素;而有并发其他疾病[Wald χ 2=9.652,P=0.002;OR(95%CI)=0.138(0.040~0.482)]、有药物不良反应[Wald χ 2=5.317,P=0.021;OR(95.0%CI)=0.313(0.117~0.840)]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学治疗疗效不够理想,其影响因素较多。坚持规律服药、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以服用利福平后2h和6h两个时间点血药浓度(C2h和C6h)作为最大血药峰浓度(Cmax)指导临床用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48例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患者服用利福平1周后的C2h和C6h血药浓度水平资料,以国际通用利福平的血药Cmax(8~24μg/ml)为标准,采用SPSS 19.0软件比较两个时间点血药浓度水平及吸收不良和吸收延迟情况,并初步分析低血药浓度组(未达标者)与正常血药浓度组在性别、年龄、BMI、利福平使用量、并发糖尿病、并发乙型肝炎、血清白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其中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3%(36/148)的患者利福平C2h血药浓度未达标,但其中有13例(36.1%,13/36)服药后C6h血药浓度达标,共计125例(84.5%,125/148)在服药后6h达标,利福平延迟吸收率为10.4%(13/125)。低血药浓度组与正常血药浓度组在男性[60.9%(14/23)和68.8%(86/125)]、年龄[(36.9±4.2)岁和(38.2±3.5)岁]、BMI[ (21.5±4.0)和(22.9±3.7)]、利福平450mg/d使用量[60.9%(14/23)和43.2%(54/125)]、并发糖尿病[8.7%(2/23)和22.4%(28/125)]、并发乙型肝炎[4.3%(1/23)和9.6%(12/125)]、血清白蛋白水平[(42.3±4.4)g/L和(40.9±3.2)g/L]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558,P=0.455; t=-1.585,P=0.115;t=-1.647,P=0.102;χ 2=2.442,P=0.118;χ 2=2.257,P=0.166;χ 2=0.669,P=0.694;t=1.457,P=0.157)。结论 服药后两个时间点监测利福平血药浓度水平能更准确反映利福平在体内的吸收情况,但未发现相关影响因素,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化疗方案加芩部丹片对复治肺结核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牵头开展的芩部丹治疗复治肺结核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2313610)的复治结核病患者,共1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H-R-Z-E-S/6H-R-E+芩部丹片,93例)和对照组(2H-R-Z-E-S/6H-R-E+安慰剂,8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咳嗽、咳痰、胸痛、潮热、颧红、盗汗、口渴、咽干共8个临床症状积分)和SF-36评分(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共9个维度的评分)的差异。结果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改善中医证候的有效率为91.4%(85/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6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10,P=0.012)。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潮热、颧红、盗汗、咳痰、口渴、咽干6项症状积分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83.9%(78/93)、71.0%(66/93)、86.0%(80/93)、84.9%(79/93)、80.6%(75/93)、87.1%(81/93),均高于对照组[68.2%(60/88)、53.4%(47/88)、73.9%(65/88)、70.5%(62/88)、54.5%(48/88)、65.9%(58/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415,P=0.013;χ 2=5.943,P=0.015;χ 2=4.195,P=0.041;χ 2=5.516,P=0.019;χ 2=14.144,P<0.001;χ 2=11.391,P=0.001)。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健康变化、生理机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的4项SF-36评分的平均秩次分别为98.58、99.03、102.27、100.47,均高于对照组的平均秩次(82.99、82.51、78.69、8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87.000,P=0.027; U=3345.000,P=0.028; U=3009.000,P=0.002; U=3211.000,P=0.012)。结论 芩部丹片有助于改善复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高分辨率CT(UHRCT)靶扫描与常规CT靶重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微征象,分析这两种方法对肺磨玻璃样结节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省胸科医院筛查疑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20例。本组患者CT扫描均发现有肺内单发磨玻璃样结节影。患者行常规CT扫描,然后进行靶重建和UHRCT靶扫描,共计结节灶120个。由2名副高级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分析上述两种CT成像技术所显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征象(结节边缘、增粗肺纹理、结节内实性成分、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分别定性诊断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肺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C),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对肺腺癌分期诊断的正确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节边缘清晰,UHRCT靶扫描为71个(78.0%),CT靶重建为56个(61.5%)(χ 2=5.863,P=0.015)。肺纹理增粗,UHRCT靶扫描为60个(65.9%),CT靶重建为45个(49.5%)(χ 2=5.065,P=0.024)。结节内实性成分,UHRCT靶扫描为66个(72.5%),CT靶重建为50个(54.9%)(χ 2=6.086,P=0.014)。毛刺征UHRCT靶扫描为34个(37.4%),CT靶重建为29个(31.9%)(χ 2=0.319,P=0.572)。空泡征UHRCT靶扫描为22个(24.2%),CT靶重建为18个(19.8%)(χ 2=0.513,P=0.474)。支气管征UHRCT靶扫描为28个(30.8%),CT靶重建为26个(28.6%)(χ 2=0.105,P=0.746)。胸膜牵拉征UHRCT靶扫描为30个(33.0%),CT靶重建为21个(23.1%)(χ 2=2.207,P=0.137)。常规CT靶重建诊断与病理符合数为75个(82.4%),不符合数为16个(17.6%)。UHRCT靶扫描检查与病理符合数为86个(94.5%),不符合数为5个(5.5%)(χ 2=6.513, P=0.011)。 结论 UHRCT靶扫描较常规CT靶重建显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微征象更清楚,有助于对肺磨玻璃样结节的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成年脊柱结核患者行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搜集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术前肾功能正常,且行脊柱结核手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结核患者2535例,参照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68例。依据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最终以术后发生AKI的31例患者作为并发AKI组,以未发生AKI的62例患者(与AKI组按1∶2匹配同期、同手术部位及同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尿酸、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术中ASA分级、麻醉方式、有无高血压、有无低血压、手术时间、术中用药、胶体量、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量、输血量、失血量、尿量,术后肺部感染、住院时间、院内死亡例数]与术后发生AKI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AKI组患者年龄≥60岁[64.52%(20/31)]、BMI>25[58.06%(18/31)]、术前高血压病史[54.84%(17/31)]、高尿酸血症[87.10%(27/31)]、贫血[54.84%(17/31)]、术中失血量≥600ml[64.52%(20/31)]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94%(26/62)、30.65%(19/62)、29.03%(18/62)、67.74%(42/62)、19.35%(12/62)、35.48%(22/62)](χ2值分别为4.216、5.864、6.486、4.043、12.126、7.034,P值分别为0.040、0.011、0.015、0.044、0.001、0.008);而术前eGFR≥90ml·min-1·(1.73m2)-1 [67.74%(21/31) ]、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41.94%(13/3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7.10%(54/62)、64.52%(40/62)](χ2值分别为4.960、4.299, P值分别为0.026、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25 [Wald χ2=4.916,P=0.027,OR(95%CI):4.391 (1.187~16.238)]、高尿酸血症[Wald χ2=4.412,P=0.036,OR(95%CI):5.896 (1.126~30.874)]、贫血[Wald χ2=9.396,P=0.002,OR(95%CI):8.173 (2.133~31.314)]、eGFR≥90ml·min-1·(1.73m2)-1 [Wald χ2=4.283,P=0.039,OR(95%CI):0.213(0.049~0.921)]是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肾功能正常的脊柱结核患者行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术前BMI>25、并发高尿酸血症和贫血是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而术前高eGFR水平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临床治愈后CT随访转归征象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细菌学确诊的MDR-PTB临床治愈并随访2年无复发的患者,共计42例。其中初治患者18例(初治组),复治患者24例(复治组),分别对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停药24个月时患者的肺部CT征象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在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和停药24个月时,肺结核活动性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4/42)、42.9%(18/42)和31.0%(13/42),稳定性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69.0%(29/42)、81.0%(34/42)和83.3%(35/42),不确定性征象的检出率均为40.5%(17/42)。在停药时,初治组与复治组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33.3%(6/18)和75.0%(18/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50.0%(9/18)和83.3%(2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92,P=0.007;χ 2=5.347,P=0.021);停药12个月时,两组患者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27.8%(5/18)和54.2%(13/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83.3%(15/18)和79.2%(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925,P=0.087;χ 2=0.116,P=1.000);停药24个月时,两组患者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22.2%(4/18)和37.5%(9/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88.9%(16/18)和79.2%(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123,P=0.289;χ 2=0.700,P=0.679)。在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和停药24个月时,不确定性征象在初治组的检出率均为16.7%(3/18),在复治组的检出率均为58.3%(14/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均为7.412,P值均为0.006)。 结论 MDR-PTB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停药标准后,CT表现以损伤延迟修复为主要表现;与初治MDR-PTB患者比较,复治MDR-PTB患者肺部CT扫描显示出更多不确定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并发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97例使用免疫抑制剂并发肺结核患者(简称“观察组”),及同期住院的200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肺结核患者(简称“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痰液或支气管灌洗液(BALF)的涂片或培养查找抗酸杆菌,对阳性菌株行菌种鉴定以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结合胸部X线摄影检查符合活动性肺结核表现,肺结核诊断均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血T-SPOT.TB、抗酸杆菌金胺O荧光染色涂片镜检(简称“金胺O涂片镜检”)、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简称“MGIT 960”),以及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试验)检测阳性率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T-SPOT.T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5.28%(168/197)、96.00%(192/200)]均明显高于金胺O涂片镜检[36.55%(72/197)、35.50%(71/200)](χ 2值分别为98.24、162.53,P值均=0.000),MGIT 960 [53.81%(106/197),57.50%(115/200)](χ 2值分别为46.06、83.06,P值均=0.000),PPD试验[34.52%(68/197),63.50%(127/200)](χ 2值分别为105.66、65.40,P值均=0.000)。观察组患者T-SPOT.TB、PPD试验检测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值分别为13.50、33.36,P值均=0.000)。 结论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并发肺结核时采用血T-SPOT.TB技术进行检测仍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较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百合固金片辅助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肺肾阴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将9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受试者均采用2H-R-E-Z/4H-R-E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加用百合固金片,对照组加用百合固金片模拟剂,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及8周观察其安全性及各项中医证候。应用SAS 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结果显示,治疗2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临床痊愈+显效)分别为40.28%(29/72)和25.00%(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95,P=0.1624);治疗4周及8周末,研究组的中医证候愈显率分别为70.83%(51/72)、86.11%(62/72),对照组分别为45.83%(11/24)、66.67%(16/24),两组愈显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末,χ 2=5.54,P=0.0186;8周末,χ 2=4.49,P=0.0341),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和4周末,研究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06%(67/72)、98.61%(71/72),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67%(16/24)、83.33%(20/24),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末,χ 2=10.66,P=0.0011;4周末,χ 2=8.19,P=0.0042),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22%(70/72)和91.67%(22/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3,P=0.248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20.5 d和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5,P=0.0124),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未出现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百合固金片辅助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可有效改善结核中毒症状,并有效缩短咳嗽消失时间,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结核病防治《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简称《一体化系统》)在学校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一体化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惠州市结核病患者登记本》《结核病专报系统》及《一体化系统》的数据。调查1462所学校,使用《一体化系统》前(2018年)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2019年)分别发现220、198例疑似学生肺结核患者,分别有114、116例学生肺结核患者确诊。分析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各自的防控效果,并且进行对比分析。实施《一体化系统》前后各种“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准确率为83.2%(183/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21.44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1h到达率为58.2%(128/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0%(194/198)(χ 2=93.295,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执行率为70.9%(156/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50.76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推送准确率为86.0%(98/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14.57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1h到达率为57.0%(65/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3%(114/116)(χ 2=56.71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休(复)学通知书1h到达率为57.9%(66/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58.33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核实学籍身份的学校覆盖率为86.0%(1257/1462),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0%(1447/1462)(χ 2=177.442,P<0.01)。结论 《一体化系统》使用后较使用前在校园疑似患者转诊追踪、学生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休(复)学管理,以及核实学籍身份覆盖方面均得到了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核抗体IgG检测(简称“IgG检测”)辅助诊断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具有IgG检测、抗酸杆菌涂片(简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CT扫描及临床诊断等资料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计1494例,其中继发性肺结核1020例(肺结核组)、肺外结核54例(肺外结核组)和排除结核病的其他肺部疾病420例(其他肺病组),对比分析不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0例肺结核患者和54例肺外结核患者的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3.33%(748/1020)、62.96%(34/54),高于涂片镜检[分别为43.24%(441/1020)、20.37%(11/54)]和液体培养[分别为61.37%(626/1020)、29.63%(16/54)](χ 2=190.02,P<0.001;χ 2=20.15, P<0.001; χ 2=33.18,P<0.001; χ 2=12.07,P=0.001);IgG检测肺结核与其他肺病患者的阳性率(6.90%,29/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3.47,P<0.001)。IgG检测1440例肺部疾病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73.33%(748/1020)、93.10%(391/420)、79.10%(1139/1440)。1020例肺结核患者中,涂片镜检阳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86.85%,383/441)与涂片镜检阴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63.04%,365/579),以及液体培养阳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80.51%,504/626)与液体培养阴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61.93%,244/39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72.56、42.70,P值均<0.001)。分别以涂片镜检和液体培养为标准,IgG检测1020例肺结核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86.85%(383/441)和80.51%(504/626) 、36.96%(214/579)和38.07%(150/394)、58.53%(597/1020)和64.12%(654/1020)。1020例肺结核组患者中涂阴培阴(菌阴)肺结核患者为372例(36.47%),其IgG检测阳性率为61.29%(228/372),阳性患者的CT扫描表现以斑片、条索状阴影(83.77%,191/228)多见。420例其他肺病患者IgG检测假阳性率为6.90%(29/420),与肺部感染(62.07%,18/29)和肿瘤(13.79%,4/29)患者有少量交叉反应。 结论 结核抗体IgG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结核病,尤其是对菌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检出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