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玫瑰孢链霉菌SIPI-U-16进行亚硝基胍(NTG)诱变以及二甲基硫(DMS)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突变株SIPI-D-267,达托霉素产量为520 mg/L.优化了菌株SIPI-D-267发酵过程中癸酸的添加量,结果显示,在5L小罐中培养48 h后,以2.0 ml·(h·L)-1的速度流加癸酸-油酸甲酯(1:1),达托霉素产量提高到1 680 mg/L.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达托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并对其发酵条件优化,以提高其达托霉素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法 以玫瑰孢链霉菌(DT-9#F2)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诱变、微波诱变、LiCl诱变及复合诱变并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进行菌株选育,同时,对其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碳源及生长因子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其发酵产量。结果 得到一株达托霉素高产突变株DT-37,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12.2mg/L,较出发菌株提高20.79%;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酵母粉(YP300)1.65%、FeSO4 0.043%、葡萄糖1.50%、玉米淀粉7.20%、糖蜜0.72%,VB12 1.50μg/mL、硫辛酸5.00μg/mL。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30.56mg/L,较初始培养基提高了297.92%。经100L发酵罐上放大验证,达托霉素的产量达到了2872m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88%。结论 紫外、微波及LiCl复合诱变后经抗生素抗性筛选,结合发酵培养基优化,可有效提高菌株的达托霉素发酵产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2):1232-1237
目的 通过对达托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并对其发酵条件优化,以提高其达托霉素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法 以玫瑰孢链霉菌(DT-9#F2)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诱变、微波诱变、LiCl诱变及复合诱变并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进行菌株选育,同时,对其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碳源及生长因子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其发酵产量。结果 得到一株达托霉素高产突变株DT-37,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12.2mg/L,较出发菌株提高20.79%;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酵母粉(YP300)1.65%、FeSO4 0.043%、葡萄糖1.50%、玉米淀粉7.20%、糖蜜0.72%,VB12 1.50μg/mL、硫辛酸5.00μg/mL。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30.56mg/L,较初始培养基提高了297.92%。经100L发酵罐上放大验证,达托霉素的产量达到了2872mg/L,较优化前提高了14.88%。结论  相似文献   

4.
以玫瑰孢链霉菌NTF206发酵生产达托霉素(1),考察了癸酸缓释颗粒对其产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癸酸缓释颗粒配方,较优组合为癸酸10%,硬脂酸1.0%,聚乙二醇1.5%,琼脂粉1.2%.在此基础上优化癸酸缓释颗粒补加工艺为:初始补加时间36 h,每次补加浓度为4.8 ml/L,补加周期36 h,最终1效价达121.8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9%,补加次数比对照组减少了50%.  相似文献   

5.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达托霉素产生菌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Z0327进行诱变选育,使用N+作为离子源,注入能量为20keV,并研究了不同离子注入参数对菌株存活率的影响以及正负突变率的关系,初步探讨N+离子注入对达托霉素生产菌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通过癸酸钠抗性筛选法获得多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突变株,其中突变株M1208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6%,经发酵工艺研究,100L发酵终效价达到1720mg/L。  相似文献   

6.
以玫瑰孢链霉菌H11生产达托霉素(1)。考察了在摇瓶及2.5 L发酵罐中补加葡萄糖对其产量的影响。摇瓶试验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浓度为40 g/L时最佳,在对数生长期后期补加20 g/L的葡萄糖,1产量约提高40%,并显著促进菌体生长。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分4次共补加20 g/L的葡萄糖,1产量提高62%。2.5 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结果表明,从发酵12 h开始共流加30 g/L葡萄糖,不仅有效延长抗生素的合成期,而且提高了菌体合成抗生素的能力,1产量较分批发酵工艺提高约1.4倍。  相似文献   

7.
筛选得到一株对达托霉素前体具有脱酰基转化作用的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p.HCCB10085),经试验得到其产生脱酰基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7.0、28℃培养60-90h;菌体对达托霉素前体的最佳转化条件为pH7.0、35℃。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液态发酵法生产达托霉素的发酵工艺,提高达托霉素的产量.方法 通过用玫瑰孢链霉菌液态发酵法生产达托霉素的优化实验,对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的试验,并用正交试验对发酵温度、前体量、接种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 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优化条件为:黄豆粉3%、豆粕2%、补前体量50μL、初始pH8.5、接种量0.5%、转速250r/min、装液量80mL/500mL、发酵温度32℃,优化后罐上效价较以前配方提高了近50%.结论 新工艺为达托霉素的工业化大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补料培养流加方式研究达托霉素发酵过程中前体物质癸酸的起始添加时间、添加量、癸酸耦合剂以及变速流加癸酸对发酵法生产达托霉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达托霉素发酵过程中前体癸酸最佳起始添加时间为开始发酵后第36 h;癸酸最佳添加量为癸酸∶油酸甲酯(1∶1)70μL/12 h;癸酸最佳耦合剂为乙醇,配比为2.5∶1;变速添加癸酸溶液可使达托霉素的产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L-缬氨酸产生菌菌种选育和发酵条件考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天津短杆菌(BrevibacteriumTianjinese)T6-13为出发菌株,采用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筛选α-氨基丁酸和2-噻唑丙氨酸抗性突变株,从中获得一株L-缬氨酸产生菌4-287,可以产L-缬氨酸12.8g/L,经过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实验,该菌株摇瓶发酵产L-缬氨酸28.6g/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亚硝基胍(NTG)、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核糖体工程育种方法处理产雷帕霉素游动放线菌SIIA-1602,结合OSMAC策略以期筛选得到发酵水平有较大提高,氮源利用更加高效的新菌株。方法 首轮采用NTG诱变筛选;第二轮采用链霉素抗性育种,第三轮采用ARTP诱变育种;采用3种不同的发酵培养基考察突变菌株的发酵水平。结果 出发株游动放线菌SIIA-1602经过NTG诱变、链霉素抗性和ARTP诱变筛选得到的突变株ASN-256,其发酵水平提高了55.7%,通过发酵培养基删减有机复合氮源并且添加了赖氨酸和哌可酸后,发酵水平提高分别107.6%和148.9%。在10t发酵罐通过流加 ,使菌种ASN-256发酵单位进一步提高到1250mg/L,是出发菌株SIIA-1602发酵水平的2.85倍。菌种ASN-256发酵过程中总氮源使用量减少50%,放罐时氨基氮排放仅为菌株SIIA-1602的一半,菌渣量也显著降低。结论 本方法简单经济,突变效率高,能够快速获得传代稳定,氮源利用更加高效的雷帕霉素高产突变株。另外,该菌通过发酵培养基的调整实现了氨基氮排放和菌渣量的大幅降低,在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海南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海南霉素产量,分别对其产生菌进行氮离子束注入、原生质体再生等处理,获得高产菌株2-7、Y81。对菌株Y81进行了碳、氮源考察,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最终摇瓶效价达到3000mg/L以上。  相似文献   

13.
四环素生产菌诱变育种与发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紫外线对四环素生产菌金色链霉菌4-28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选是到一株高产突变株H32-37。该菌在形态上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差异;菌落小,呈图形或梅花形,表面粗糙,孢子丰富,孢子颜色深,四环素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23.9%,研究了其发酵性能,优化了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工艺条件,使四环素效价提高了44.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核糖体工程育种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方法处理产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SIIA-1802,采用含蛋氨酸培养基筛选得到高产菌株。方法 首轮采用EMS诱变;第二轮采用链霉 素抗性育种;第三轮采用ARTP诱变育种进一步巩固育种成效;采用对照和添加蛋氨酸的发酵培养基考察突变菌株的发酵水 平。结果 出发株刺糖多孢菌SIIA-1802经过EMS诱变、链霉素抗性筛选和ARTP诱变得到的突变株ESA-611,发酵水平提高了 671.8%,采用含有蛋氨酸的发酵培养基进行筛选,发酵水平进一步提高了57.6%。在ARTP诱变过程中,筛选到一株多杀菌素A 显著下降,但产生较高水平多杀菌素J的菌株ESA-598。结论 本方法简单经济,突变效率高,能够快速获得传代稳定的多杀菌 素高产突变株。另外,通过诱变拓宽了代谢产物谱,得到了具有更高潜在价值的组分。  相似文献   

15.
劳伦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和发酵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劳伦链霉菌 (S.laurentii) ATCC312 5 5是含硫多肽类抗生素硫链丝菌肽 (Tsn)的产生菌。为提高Tsn产量 ,本研究采用 UV和 NTG对劳伦链霉菌野生型进行诱变 ,筛选抗 Cu2 、抗氯霉素或磷霉素超敏的菌株 ,经平皿初筛 ,摇瓶复筛 ,获得两株生产能力高于母株的菌株 ,即 UFOM30 2、UCL30 10。其 Tsn产量较野生菌株提高 5 8%和 38%。又经种龄、接种量、通风量、补料等发酵条件的探索 ,突变株 UFOM30 2最终 Tsn的产量可达 190 0 μg/ ml左右 ,比野生型活力提高一倍 ,达到工业生产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6):567-572
目的 结合各种诱变手段,获得细菌叶绿素a(bacteriochlorophyll a, Bchla)的高产菌株,并优化其发酵工艺,提高产量。方法 以球红假单胞菌ATCC17023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及亚硝基胍单独诱变或组合诱变,结合含氯化胆碱的抗性平板进行筛选。调整发酵培养基中碳氮源组分和比例,优化种龄、接种量、发酵pH、摇瓶装量、转速及温度等发酵培养条件。结果 通过多轮筛选,得到突变高产菌株,其发酵单位达到285.7μg/mL,为原始出发菌株的114倍。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经50L发酵罐放大培养,最高效价单位达到296.6μg/mL。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结合各种诱变手段,获得细菌叶绿素a(bacteriochlorophyll a, Bchla)的高产菌株,并优化其发酵工艺,提高产量。方法 以球红假单胞菌ATCC17023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及亚硝基胍单独诱变或组合诱变,结合含氯化胆碱的抗性平板进行筛选。调整发酵培养基中碳氮源组分和比例,优化种龄、接种量、发酵pH、摇瓶装量、转速及温度等发酵培养条件。结果 通过多轮筛选,得到突变高产菌株,其发酵单位达到285.7μg/mL,为原始出发菌株的114倍。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经50L发酵罐放大培养,最高效价单位达到296.6μg/mL。结论 获得Bchla的高产菌株和摇瓶发酵工艺,并经50L发酵罐放大验证,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