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 AA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HTH]方法 对3例AAM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AM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VIM)、S-100、CD34和CD117的表达水平,并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随访。HTH]结果 3例AAM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44岁,肿瘤发生于外阴或盆腔,3例均表达desmin、VIM、ER、PR,SMA在2例呈阳性表达,1例为阴性表达。所有病例均不表达S-100、CD34及CD117。3例患者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术,随访43~70月,其中1例患者于随访30月时复发一次,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无瘤存活。结论 AAM是一种少见肿瘤,容易局部复发,但不发生转移,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病理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张莉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29(3):324-325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临床较为少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外阴及盆腔,侵袭性和复发性是其重要特征;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1]。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例AA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等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AAM的认识及诊断与鉴别诊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女性外阴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2例外阴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并行手术切除的病例,并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术中见肿瘤无包膜生长,剖面灰白色光滑胶冻样,有粘液性间质分隔。光镜下示粘液样背景下梭形或星形细胞疏松排列,其间散在不分支、扩张的薄壁血管及小的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示SMA(2/2), Desmin(1/2),Vimentin(2/2),ER(2/2),PR(1/2),S100均阴性。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罕见,具有侵袭性与复发性,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治疗以肿瘤完全切除为宜,并需长期随访。因部分肿瘤为激素依赖性, GnRHa等抗激素治疗有可能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治疗提供另一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MR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4例,3例患者术前行盆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38.6岁,分析CT、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术后复发。12例跨尿生殖膈与盆膈生长,肿瘤最大径约3.5~33.2cm,平均14.2cm。11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清,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11例病变内部可见分层或漩涡样改变。MRI显示T1WI表现低信号,T2WI表现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结论 AAM好发于女性的盆腹部,易向盆底组织间隙内延伸、侵袭生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病理上具有肿瘤细胞稀疏、黏液样基质大量存在及局部血管分布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极为罕见、特殊类型的软组织肿瘤.1983年Steeper等首次将其命名为AAM,它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盆腔、阴道、外阴等部位,呈缓慢侵袭性生长,不发生转移.我科2000年至2005年收集3例AAM.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SMA、S-100和HMB45阴性。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但不转移,须与其他粘液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主要发生在女性外阴或盆腔的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及复发性等特点。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患者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发现阴道壁肿块十余年,无压痛及外阴不适,于2013年8月18日入院治疗。妇科检查:外阴及皮肤黏膜:已婚已产式;阴道:畅,左侧阴道壁有一囊肿, 相似文献
9.
10.
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为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例pPNET组织常规处理,瑞氏-苏木素(HE)、过碘酸Schifff反应(PAS)、网织纤维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临床上大部分为青年人,四肢软组织肿块,生存期短,预后差,2年生存率为33%,5年生存率为0。组织学上小圆、卵圆或梭形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小叶,可有或无菊形团。PAS染色阴性,网染细胞间网状纤维少或无,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2个以上神经性标记。结论:软组织pPNET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上皮瘤,临床病理与骨外Ewing瘤、Askin瘤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软组织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软组织上皮样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34~57岁;大腿近端1例,大腿中段1例,会阴部1例;临床均表现为压痛性孤立性质硬的结节状肿块,有假包膜;镜下肿瘤组织均呈结节状,其内有灶性凝固性坏死,由卵圆形和多角形胞质淡粉染的上皮样瘤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构成;瘤细胞均表达肌酸激酶(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糖抗原(CA)125,2例表达CD68,1例表达肌动蛋白(Actin)、人抗纺锤体抗体(MSA),均不表达黑色素瘤物质异性抗体(HMB)-45、S-100蛋白、结蛋白(Desmin)、淋巴细胞毒自身抗体(LCA)、CD34等。结论软组织上皮样肉瘤少见,恶性度较高,具有侵袭性,诊断及鉴别诊断需结合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2例EAML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评估。结果2例年龄分别为48、29岁,均无肉眼血尿,无结节硬化症;眼观:肿瘤位于肾脏内,肿瘤无包膜,均有出血、坏死;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可见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散在其中。瘤细胞弥漫性实性排列,呈浸润性边缘;2例均未见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图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Mela—A、CD68阳性,SMA和vimentin散在性阳性,CK、EMA、RCC、CD10均阴性。结论EAML是一种单向性分化的、缺乏AML经典形态的肿瘤,瘤细胞特异性表达HMB45可与其他肾脏肿瘤相鉴别,易复发和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依据和预后.方法:复习北京积水潭医院1995至2005年确诊的2例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病理学及临床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对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CD3,CD20,CD45RO,CD79a,CD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S-100,突触素(synatpophysin,Syn),嗜铬素(chromogranin A,CgA),CK7,CK1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二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Ⅱ,Coll-Ⅱ),肌动蛋白(sarcomeric-actin),结蛋白(desmin),Ki-67,P53的表达,并进行随访.结果:2例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均发生于下肢横纹肌组织内.其主要影像学特点为肿瘤内钙化和肿瘤边缘硬化;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未分化小细胞与肿瘤性软骨岛并存,小细胞区均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CD99,NSE,CgA和Syn在肿瘤小细胞呈阳性表达;S-100在软骨细胞呈阳性表达;Coll-Ⅱ在软骨基质呈阳性表达;Ki-67,P53在51%-75%的肿瘤细胞核呈阳性表达;LCA,CD3,CD20,CD45RO,CD79a,Sarcomeric-Actin,Desmin,CK7,CK19和EMA阴性. Ki-67的表达程度可能和预后有关.结论: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是小细胞原始间叶组织向幼稚软骨组织的分化,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未分化小细胞与肿瘤性软骨并存的双态性结构和小细胞区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此肿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肌内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肌内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肌内粘液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VIM、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有粘滑外观,镜下见肿瘤由丰富的粘液样基质及稀少的星芒状、短梭形细胞构成,血管结构稀少,部分区域可见浸润周围骨骼肌;免疫组化Vim(2例均阳性),CD34(其中1例阳性),S-100、SMA均为阴性。结论:肌内黏液瘤是少见的来源不明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以根据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加以诊断,需与一些肿瘤做鉴别诊断;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至2004年4例肺母细胞瘤患者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后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结果手术治疗的4例肺母细胞瘤患者术后化疗3—5周期,1例行放疗,术后生存5—32个月。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最长随访32个月仍存活,其余2例无瘤存活。本组4例均为上皮性肺母细胞瘤,光镜下上皮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相多见,排列成密集的腺管状并可见鳞状上皮样细胞团构成的桑葚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K和TTF-1阳性,vimentin、EMA、S-100蛋白阴性,Cg-A有散在的阳性细胞。结论肺母细胞瘤术前诊断困难,多需术后明确,上皮性肺母细胞瘤组织学上需与普通型腺癌鉴别,桑葚样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结果:本组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变均位于颈、胸段脊髓,最大径平均为1.4cm,未见囊性变,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和上肢的感觉和功能异常,无红细胞增多症;镜下均可见到毛细血管网和间质细胞,间质细胞NSE染色阳性,血管内皮CD34染色阳性,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GFAP和EMA染色均阴性。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颈、胸段脊髓,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具有血管母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EH)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的500例刮宫标本,观察标本中EH病变,并找出其中的EIN,总结EH与EIN的关系。结果:EIN在不同类型的EH中发病率不同,且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复杂增生中发病率最高(P<0.05)。结论:EIN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复杂增生的发病率较高,因而明确EIN的临床病理特征对EIN的诊断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儿童及青少年卵巢肿瘤(附10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常召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6,(Z1)
临沂地区108例儿童及青少年卵巢肿瘤中,生殖细胞肿瘤占74%,上皮性肿瘤占18.5%,性索间质肿瘤占5.5%.双侧肿瘤占全部肿瘤的4.6%.生殖细胞肿瘤中,畸胎瘤为81.8%,无性细胞瘤占4.6%,内胚窦瘤占3.7%,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占3.7%,胚胎性癌占1.9%.腹痛及腹部包块为常见的症状及体征,36例(65.5%)良性畸胎瘤腹部透视有钙化.恶性瘤31例,10例治疗后1~8年尚健在,5例死亡,16例失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