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假模组(12只)和SCI组(16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旷场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自主活动总路程,蔗糖偏好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蔗糖偏好百分比,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水平。结果:旷场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自主活动总路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50,P=0.000)。蔗糖偏好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蔗糖偏好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P=0.001);与基线时间点比较,损伤后第9和33天各组大鼠蔗糖偏好百分比升高(P<0.01);与假模组比较,同一时间SCI组大鼠蔗糖偏好百分比降低(P<0.05)。强迫游泳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281,P=0.000),时间和组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58.036,P=0.000)。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COR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69,P=0.000)。时间和组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753,P=0.000);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ACT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98,P=0.000),时间和组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452,P=0.000);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937,P=0.000);与正常组和假模组比较,SCI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大鼠HPA轴功能亢进,致使海马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导致SCI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表现,从而降低HPA轴的负反馈调节功能,促进SCI大鼠抑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结肠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 mRNA表达分析苍术燥性效应的量效关系,确定引起小鼠燥性反应的苍术基础剂量,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75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185、370、555及74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每组15只,给药体积为0.015 mL·g-1,灌胃给药14 d,对照组给予同体积1%吐温-20溶液。测定小鼠日均饮水量和日均尿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蛋白表达水平,计算小鼠脾脏和肾脏系数,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CF和c-kit mRNA表达水平,根据以上指标考察各组小鼠燥性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85和37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日均饮水量、日均尿量、肾组织中AQP2蛋白表达水平、肾脏系数和脾脏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结肠组织中SCF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4.859,P<0.01;t=6.651,P<0.05),185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ki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2.946,P<0.05),而37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555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日均尿量、结肠组织中c-ki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7.708,P<0.01;t=8.465,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 mg·kg-1苍术挥发油组小鼠饮水量、肾组织中AQ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3.554,P<0.01;t=4.636,P<0.01),日均尿量、脾脏系数、结肠组织中SCF和c-ki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7.708,P<0.01;t=4.985,P<0.01;t=7.314,P<0.01;t=28.45,P<0.01)。结论:低剂量(185和370 mg·kg-1)苍术挥发油对健康小鼠无明显燥性作用,而高剂量(555 mg·kg-1以上剂量)苍术挥发油可能通过影响SCF/c-kit信号通路对小鼠产生明显的燥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后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中微管蛋白β-tubulin和内体-溶酶体系统表达的变化,阐明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过程中微管和内体-溶酶体系统的变化规律。方法:40只雄性ICR小鼠分为对照组(n=7,给予生理盐水)和实验组(n=33,给予匹鲁卡品),实验组中达到SE标准的SE小鼠根据SE后时间分为SE1d、SE2d、SE3d和SE7d组(n=5)。Nissl和Fluoro-Jade B (F-JB)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中微管蛋白β-tubulin、内体蛋白Rab5和溶酶体结构蛋白LAMP1表达强度及β-tubulin、Rab5和LAMP1阳性面积百分比;双重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CA1区β-tubulin与Rab5和LAMP1表达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E1d组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数减少(P<0.01),F-JB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SE2d、SE3d和SE7d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issl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SE2d、SE3d和SE7d组小鼠海马组织中F-JB阳性神经元数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SE2d、SE3d和SE7d组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树突中β-tubulin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其变化趋势与神经元损伤相似。与对照组比较,SE1d、SE 2d、SE 3d和SE 7d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中Rab5和LAMP1表达强度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Rab5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或P<0.01);LAMP1阳性面积百分比在SE后第1天出现一过性增多,之后逐渐减少(P<0.05或P<0.01)。双重荧光染色检测,SE后1 d是早期内体减少和溶酶体一过性增多的关键点,并与神经元微管损伤的出现时间极为一致。结论:SE引起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同时神经元微管骨架受损,内体-溶酶体系统的定位和功能也发生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临床分期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7(IL-7)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湿疹患者,分为急性期湿疹组、亚急性期湿疹组和慢性期湿疹组,每组各30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L-7和IL-10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L-7和IL-10水平。计算各组研究对象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分析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7和IL-10水平与E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期湿疹组患者外周血中IL-7和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3.1,P=0.04;F=4.73,P=0.02),外周血中IL-7和IL-10水平也明显升高(F=6.23,P<0.01;F=5.34,P=0.01)。湿疹组患者外周血中IL-7和IL-10水平与其对应mRNA相对表达水平(r=0.95,P<0.01;r=0.94,P<0.01)及EASI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88,P<0.01;r=0.89,P<0.01),且均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7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细胞因子IL-7和IL-10可能参与了湿疹的病理过程,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及哺乳期铅暴露对仔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组织c-fos蛋白及小清蛋白(PV)表达的影响,阐明铅对仔代大鼠神经系统发育期记忆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8只孕期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铅暴露组。低、中和高剂量铅暴露组大鼠分别给予含0.05%、0.10%和0.20%醋酸铅的去离子水,对照组大鼠饮用去离子水。仔代大鼠出生10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仔代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各组仔代大鼠血液和海马组织中铅质量浓度,生化方法测定各组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c-fos和PV蛋白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c-fos和PV蛋白表达水平与学习能力指标、海马组织中NO水平及NOS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铅暴露组仔代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增加(P<0.05)。空间探索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铅暴露组仔代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5)。各组仔代大鼠血液和海马组织中铅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44,P<0.01;F=37.37,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铅暴露组仔代大鼠血液和海马组织中铅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0.05)。各组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NO水平和NOS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5,P<0.05;F=3.443,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铅暴露组NO水平和NOS活力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铅暴露组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和高染铅暴露组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PV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法,仔代大鼠海马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与水迷宫实验中学习能力指标、海马组织中NO水平和NOS活性呈正相关关系(P<0.01),PV蛋白表达水平与水迷宫实验中学习能力指标、海马组织中NO水平和NOS活性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孕期及哺乳期铅暴露可损伤仔代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海马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和PV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肽化合物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胸主动脉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Ⅳ型胶原(Col Ⅳ)表达的影响,阐明其防治AS的作用机制。方法: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30)和AS模型组(n=150),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的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150只AS模型鼠随机分为AS组、氟伐他汀(Flu)组和urantide组(3、7和14 d组)(n=3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壁内Col Ⅳ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尿液中羟脯胺酸(HYP)水平。体外培养的VSM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尾加压素(UⅡ)(10-8 mol·L-1)组、Flu组和urantide (10-10~10-6 mol·L-1)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胸主动脉内膜下不规则斑块内Col Ⅳ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9,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主动脉中Col Ⅳ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urantide组Col Ⅳ阳性染色强度和范围较AS组均减少(P<0.01)。各组大鼠血清和尿液中HY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8,P<0.01;F=26.7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血清中HYP水平明显升高(P<0.01),尿液中HY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AS组比较,urantide组大鼠血清中HY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尿液中HYP水平明显升高(P<0.01),接近或优于Flu组水平。各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4,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Ⅱ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UⅡ组比较,urantide组大鼠VSMC培养上清中Col Ⅳ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urantide可抑制AS大鼠胸主动脉和VSMC中Col Ⅳ的表达,缓解AS病变程度,为临床应用urantide治疗AS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组人乙酰胆碱受体(H-AChR) γ亚单位免疫HLA-DQ8转基因小鼠眼肌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oEAMG)模型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与oEAMG免疫学发病机制的联系。方法 HLA-DQ8转基因小鼠用乳化于完全弗氏佐剂(CFA)的重组H-AChR γ亚单位,或E. Coli提取物,或纯CFA分别免疫,分别于第0天、第30天和第60天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28 d,处死小鼠后取淋巴结和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IL-6和IL-10水平。结果 H-AChR γ组小鼠淋巴结及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L-2(F=42.835,P<0.001;F=38.030,P<0.001)和INF-γ水平(F=76.332,P<0.001;F=34.865,P<0.001)均明显高于E. coli组和CFA免疫组;IL-6(F=1.325,P=0.284;F=1.935,P=0.166)和IL-10水平(F=0.908,P=0.417;F=1.189,P=0.322)与E. coli 组和CF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h1细胞因子在重组H-AChR γ亚单位诱导HLA-DQ8转基因小鼠所建立oEAMG模型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而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作用尚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CACNA1H基因敲除(knockout, KO)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25只3~4周龄C57BL/6背景的CACNA1H KO小鼠作为实验组,26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作为对照组。通过三箱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社交、焦虑和重复刻板行为后测量其脑质量与脑体积,用尼氏染色法(Nissl staining)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将CACNA1H杂合子小鼠与Thy1-GFP-O小鼠杂交,构建CACNA1H-/--Thy1+(KO-GFP)及CACNA1H+/+-Thy1+(WT-GFP)小鼠,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及成熟度。结果: 三箱实验中,社交测试阶段,KO小鼠在陌生鼠箱中的时间比空箱更长(F1,14=95.086,P<0.05;Post-Hoc:P<0.05),探索的偏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4,P>0.05);新社交对象识别测试阶段,KO小鼠在新陌生鼠箱与陌生鼠箱中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18.062,P<0.05;Post-Hoc:P>0.05),探索的偏好指数低于对照组(t=2.390,P<0.05)。旷场实验中,KO小鼠在旷场中心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2.503,P<0.05),自梳理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t=-2.299,P<0.05)。形态学结果显示,KO小鼠脑质量/体质量和脑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05;t=-0.660,P>0.05),但其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t=2.323,P<0.05),且KO-GFP小鼠海马齿状回区树突棘密度较对照组增加(t=-2.374,P<0.05),而成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5,P>0.05)。结论: CACNA1H KO小鼠具有孤独症样行为,可能与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数目减少及树突棘密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对雄黄致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损伤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溶液]、雄黄组(灌胃给予雄黄混悬液1.35 g·kg-1)和GA干预组(灌胃给予GA48 mg·kg-1+雄黄1.35 g·kg-1)(n=20),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采用新事物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谷胱甘肽(GSH)水平,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带长度、突触后致密物(PSD)厚度和突触界面曲率等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雄黄组小鼠新物体优先指数(PI)和海马组织中GSH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雄黄组比较,GA干预组小鼠新物体PI虽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海马组织中GSH水平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雄黄组小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模糊,突触间隙宽度明显增加(P<0.01),突触活性带长度变短(P<0.01),PSD厚度明显变薄(P<0.01),突触界面曲率减小(P<0.01);与雄黄组比较,GA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较清晰、完整,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5),突触活性带长度变大(P<0.05),PSD厚度增加(P<0.05);突触界面曲率虽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雄黄可致小鼠海马突触结构参数改变,导致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降低,GA可部分改善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物汤对小鼠化疗所致贫血的恢复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不给药)、模型组(n=8,给予5-氟尿嘧啶)和四物汤组(n=8,给予5-氟尿嘧啶+四物汤)。于给药15 d后,眼静脉取血,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量;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采用双染标记法对红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进行抗体结合并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标记的红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皱缩;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细胞变圆。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各象限红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外周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各象限红细胞数量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各象限红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脾脏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UL象限红细胞数量降低(P<0.01),UR和LR象限红细胞数量升高(P<0.01)。结论:四物汤可以促进小鼠化疗贫血损伤的恢复,促进红细胞数量增加,改善细胞形态表现,提升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促进外周血和脾脏红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表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脂联素(APN)通过调控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SFRP2)及相关通路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出生3d Wistar大鼠中分离出原代心室肌细胞(NRVM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RVMs的骨架蛋白α-SMA的表达。将提取的NRVMs分为空白组、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500 nmol/L组,检测不同浓度AngⅡ对NRVMs的作用。将NRVMs分为空白组、AngⅡ组、APN+AngⅡ组、AngⅡ+APN+si-sFRP2组、AngⅡ+APN+LiCl组、APN组、SP600125+AngⅡ组以及SB203580+AngⅡ组检测APN对AngⅡ作用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sFRP2的表达量以及Wnt/β-catenin、p38/JNK通路的激活。采用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心肌肥厚相关指标以及sFRP2的表达水平。 结果 在NRVMs中加入AngⅡ24 h后,与空白组相比,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500 nmol/L组ANP、BNP的表达升高(FANP=27.30, P=0.002;FBNP=38.18, P=0.002),p-JNK和p-p38表达均升高(Fp-JNK=57.65,P<0.001; Fp-p38 =8.880,P=0.018),sFRP2的表达下调(FAngⅡ=47.53,P<0.001)。加入APN预处理1 h后,与单加AngⅡ组相比,APN+AngⅡ组NRVMs心功能损伤标志物ANP、BNP的表达降低(FANP=101.8,P<0.001;FBNP=51.14,P<0.001),sFRP2的含量上调(F=88.93,P<0.001),同时Wnt/β-catenin(F=41.33,P=0.006)及p38/JNK(Fp38=73.42,P<0.001;FJNK=39.28,P=0.002)通路的激活被抑制。加入p38/JNK通路抑制剂后,能够达到APN预处理的效果(FANP=122.9, P<0.001; FBNP= 202.3, P<0.001)。 结论 APN可能通过上调sFRP2,抑制Wnt/β-catenin、p38/JNK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儿童及青少年直立试验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同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OTS患者与12例健康对照者间直立试验过程中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total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TPVRI)、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变化趋势。根据每位POTS患者直立试验过程中CI变化趋势将患者分为CI降低组(14例)与CI未降低组(12例), 分析两组患者在直立试验过程中CI、TPVRI、心率、血压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POTS患者在直立试验过程中CI显著下降(F=6.936, P=0.001), 心率明显增快(F=113.926, P <0.001),收缩压明显降低(F=6.049, P <0.001),而TPVRI (F=2.031, P=0.138)和舒张压(F=2.018, P=0.113)无明显变化。健康对照组CI在直立后显著升高(F=3.646, P=0.016),同时心率明显增快(F=43.970, P<0.001),收缩压(F=4.043, P=0.020)和舒张压(F=8.627, P<0.001)均明显升高,TPVRI (F=1.688, P=0.190)无明显变化。POT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I (F=6.221, P=0.001)、心率(F=6.203, P<0.001)和收缩压(F=7.946, P<0.001)随时间变化趋势显著不同,而TPVRI和舒张压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降低组与CI未降低组POTS患者在直立试验中CI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23, P<0.001), 前者直立后收缩压明显降低(F=8.010, P<0.001),而后者却无明显变化(F=0.612, P=0.639), TPVRI、心率和舒张压在CI降低组与CI未降低组间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POTS患者直立后CI呈下降趋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3, OR=2.233; 95% CI:1.183~4.216)。结论 POTS患者在直立试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患者心输出量变化可能不同,年龄是心输出量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乌苯美司对卵巢癌A278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CCK-8实验检测乌苯美司对A2780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乌苯美司对A2780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乌苯美司对A2780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APN、AKT、p-AKT、LC3B、p62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1)乌苯美司能够抑制A2780细胞的增殖(F浓度=812.56,P<0.001;F时间=8.58,P=0.010;F交互=4.00,P=0.027)、迁移(t=56.9,P<0.001)和侵袭(t=11.8,P<0.001)、导致G2/M期细胞比例增高(t=7.9,P=0.016),G1期细胞比例减少(t=14.8,P=0.005),发生G2/M细胞周期阻滞。(2)乌苯美司能够诱导A2780细胞凋亡(P=0.002),且联合应用AKT抑制剂后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P=0.007)。(3)乌苯美司可以导致APN表达降低,p-AKT、LC3-B和p62表达增加。 结论 乌苯美司可能是卵巢癌的一种治疗方法或者辅助治疗方法,与AKT抑制剂联用能够增强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