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 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 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截骨(distal femur osteotomy,DFO)和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fixator assist nailing,FAN)技术治疗股骨侧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采用FAN技术治疗的14例17侧下肢畸形患者,包括12例膝外翻和5例膝内翻畸形。手术方法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股骨,股骨髁上部位微创截骨,矫正畸形后逆行髓内钉固定,所有患者均未植骨。测量患肢术前和术后的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LDFA)、机械轴偏离度(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截骨端在术后3~5个月(平均3.5个月)愈合。根据Paley功能评分标准,12例为优,2例为良;12例患者的15侧肢体术后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15 mm至外侧10 mm之间,患肢力线得到满意矫正;17侧肢体有11侧LDFA 达到正常范围(84°~90°)。没有患者发生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同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FAN技术结合了外固定架安全、微创、便于调节、可准确矫正畸形的优点,以及髓内钉固定时患者依从性高的特点,可有效地治疗年轻患者的股骨侧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分别采用,胫骨近端内侧垂直截骨术和常规韧带松解技术的手术用时和术后效果。方法 28位患者38膝(38例)行TKA,合并9度以上膝内翻畸形。19例行传统的韧带松解,19例行胫骨近端内侧垂直截骨组。比较手术用时,术后1年时膝活动度(ROM),HSS评分。结果垂直截骨组的手术用时较少,平均99.26min,韧带松解组平均用时119.16min。在活动度,HSS评分方面两组无差异。结论在重度内翻膝TKA中,胫骨近端内侧截骨,可作为平衡软组织的一种方法,可能减少手术用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先行股骨截骨与先行胫骨截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8例(88膝),均行TKA治疗。依据不同截骨顺序分组,对照组(44例)先给予胫骨截骨,观察组(44例)先给予股骨截骨,统计分析两组术中情况、HSS评分情况、术后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行股骨截骨与先行胫骨截骨应用于TKA中均有明显疗效,先行股骨截骨能使术中胫骨充分暴露,更利于术中操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1岁(17~28岁),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和颏成形术以获得良好的容貌。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上齿槽座点(A)水平移动量、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bsipmale, SNA)和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 nasion supramental, SNB)的度数以评价畸形矫正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即刻上颌骨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6.6±1.1)mm,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6.0±1.2)mm。SNA术前平均为75.9°±2.8°,术后即刻时平均为81.6°±8.6°,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81.0°±2.6°; SNB术前平均为82.6°±3.7°,术后即刻时平均为78.0°±2.4°,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78.5°±2.4°。结论: 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并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该术式术中解除了腭侧瘢痕组织的牵拉,能使上颌骨前移更充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比较传统膝关节置换术(TKA)(传统手术组,6膝)和3D打印个性截骨导板辅助TKA术(3D打印组,6膝),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MFTA)和术前、术后6月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的角度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后引流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手术组比较,3D打印组在术后6月随访的KSS临床和功能评分更高(P<0.05)。 结论与传统TKA术相比,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外侧入路TKA术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 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 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 ~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选取同时满足高位胫骨截骨(HTO)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 者,比较采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与Oxford Ⅲ单髁置换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1 月—2017 年1 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0 例,根据患 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行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关节镜治疗患者18 例(HTO 组),患者均采用开放楔形胫骨 高位截骨术;行膝单髁置换结合关节镜治疗患者22 例(膝关节单髁置换组),患者均采用Oxford Ⅲ单髁系 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VAS、KOOS、IKDC、Lysholm 膝关节评分,胫 股角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KOOS、IKDC 及Lysholm 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 高(P <0.05),VAS 评分较术前低(P <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胫股角较术前低(P <0.05)。结论 对于同时满足HTO 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两种手术都是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均无明显差异,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重度膝内翻畸形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提高临床TKA的精准性。方法收集42名重度膝关节内翻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3D打印导板组21例(23膝)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TKA,传统手术组21例(21膝)接受传统TKA手术治疗。记录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aMFTA)以及膝关节KSS、WOMAC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实施手术并进行6个月随访。与传统手术组比较,3D打印导板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1);术后aMFTA低于传统手术组(P<0.01)。2组病人术后6个月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 术后6个月3D打印导板组KSS功能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 而2组KSS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WOMAC评分较术前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0.01);术后3个月,3D打印导板组评分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辅助TKA治疗膝关节重度内翻畸形较传统TKA手术兼备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截骨精准度提高和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2组, 其中快速康复手术治疗组(观察组)30例, 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实施手术, 应用限制性输液管理模式, 术中变温毯保温, 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泵;常规手术组(对照组)30例, 采用常规全麻实施手术, 术后采用常规静脉镇痛泵。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及术毕时的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 并观察术后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和术毕各时点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 且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各时点水平(P<0.01);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及术毕时各时点血糖水平较麻醉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而血清皮质醇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跟骨牵引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46例,根据术前固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跟骨牵引组20例和常规石膏外固定组26例,分别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胫骨骨折Johner-Wruhs评分和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0±2.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闭合,无伤口感染发生,无伤口皮肤坏死、钢板外露。与石膏固定组比较,可缩短手术时间(8.0±2.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没有明显影响(均P>0.05)。根据胫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观察组患者中优13例,良5例,可2例,对照组患者优15例,良8例,可3例,2组患者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根据AOFAS评标准,观察组患者优12例,良7例,可1例,对照组患者中优14例,良10例,可2例,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跟骨牵引辅助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远端骨折可以相对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复位质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多种手术方式的综合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方法 对68例80膝)严重膝骨关节病采用膝关节腔清理术、硬化骨切除钻孔减压术、胫骨高位截骨术、胫骨结节前移术等多种术式组合的方法进行了治疗。其中55例(62膝)经5年1个月的随诊,对其疗效进行了评价。结果 优:40膝,占64.5%;良:16膝,占25.9%;可:6膝,占9.6%,无差级,优良率达90.4%。结论 多种术式的联合应用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具有缓解疼痛,提高步行能力及恢复关节活动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17例20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同期选择16例18膝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7~23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的操作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氨力农及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全身炎症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的 2 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n=8)、抑肽酶组 (B组 ,n=8)和氨力农加抑肽酶组 (C组 ,n=8)。 A组患者不使用抑肽酶 ;B组患者于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 30 0万单位 ;C组患者开胸前按 1mg/ kg静脉注射氨力农 ,然后以 8μg/ (kg· m in)静脉泵入直到停机 ,并在转流前将抑肽酶 30 0万单位加入预充液。分别于术前、停机、停机后 1小时及术后 1天抽取患者外周血 ,用 IL - 6和 IL - 8EL 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测定 IL - 6和 IL - 8。结果 体外循环术前 ,三组患者血浆中的 IL - 6和 IL - 8水平无明显差异 (P>0 .0 5 )。体外循环术后 ,三组患者血浆中 IL - 6和 IL - 8水平均明显升高 (P<0 .0 5 ) ,术后 1天虽仍高于术前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停机后 1小时的 IL - 6水平 ,B组低于 A组 ,C组低于 B组 ,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B组及 C组停机后的 IL - 8水平也低于 A组同期水平 ,C组在此时间点和停机后 1小时亦低于 B组和 A组 ,但这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尽管氨力农和抑肽酶均有抗炎症的效应 ,但是仅在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力农 ,均难以完全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5年1—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共200例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6周的随访。超声乳化组患者100例,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小切口组患者100例,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期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情况。 结果 术前、术后6周2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小切口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化与超声乳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期,2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但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术前详细的检查,术中精细、熟练的操作以及术后精心的观察治疗,是减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