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uang JH  Zhou FJ 《癌症》2008,27(9):1006-1008
Xp11.2易位性肾癌是2004年WHO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中新增的类型.虽然其总体发病率很低,但在儿童肾癌患者中约1/3为此类肾癌.它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生物学行为及预后都有别于其它类型的肾癌.目前关于Xp11.2易位性肾癌的报道少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Xp11.2易位性肾癌的研究作一综述,分别对其分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手术的价值及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获取2010—2015年期间初诊Ⅳ期原发NSCL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4 657例患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减小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选择偏倚。利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纳入人群的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利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评估Ⅳ期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倾向得分匹配后,手术组(958例)和非手术组(95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和3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4.6%和5.0%;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手术为Ⅳ期NSCL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80岁,白种人和黑种人,不同性别,原发灶位于肺上叶和交搭跨越处,中、低分化,腺癌,T1~2、T4期,N0、N2期,淋巴结未清扫,转移灶未手术,转移脏器个数<3个的Ⅳ期NSCLC患者接受原发灶手术后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显著获益(均P<0.05)。结论选择性的对原发Ⅳ期NSCLC患者行原发灶手术,在特定的亚组中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疗及预后因素,提高对疾病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80岁;病变位于左肾34例,右肾26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6例。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其中Ⅰ型35例,Ⅱ型25例。肿瘤平均直径5.0 cm(1.9~12.0 cm)。肿瘤TNM分期:pT1~T2期51例,pT3~T4期9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49例,Ⅲ~Ⅳ级11例。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伴有癌栓,5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是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少见类型,Ⅱ型比Ⅰ型预后差,病理级别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44例儿童青少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综合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n XF  Yang QY  Zhen ZJ  Xia Y  Huang ZH  Ling JY 《癌症》2006,25(12):1529-1532
背景与目的:目前儿童青少年恶性生殖细胞瘤采用综合治疗,总生存率已达75%以上,然而,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和发病部位的患者有不同的预后。本文分析儿童青少年恶性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综合治疗的效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儿童青少年恶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治疗疗效和不良预后因素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生存率。结果:44例患者中,25例行术后辅助化疗;1例单纯手术;18例行诱导化疗,其中7例患者化疗后肿瘤缩小行手术切除,2例原发纵隔绒癌伴多发转移患者化疗后行残留病灶放疗,1例术后腹腔转移和1例术后肺转移患者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1例原发纵隔内胚窦瘤化疗后部分缓解,未做进一步治疗,6例患者化疗无效进展死亡。化疗的患者均采用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2~7个疗程。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全组3年总生存率为84.8%;Ⅰ Ⅱ期患者3年生存率为100%,Ⅲ期为83.3%,Ⅳ期为65.6%,复发患者为66.7%;初治生殖器内(睾丸和卵巢)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为96.0%,生殖器以外肿瘤患者为61.0%。结论:手术联合含铂类药物化疗能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生殖细胞瘤的疗效和生存率,但对Ⅳ期、复发转移和生殖器以外的生殖细胞瘤患者应探讨新的方案和增加剂量强度。  相似文献   

5.
膀胱腺癌(附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膀胱腺癌的诊治效果。方法 12 例脐尿管腺癌中,7 例行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15 例原发膀胱腺癌中,11 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膀胱腺癌总的5 年生存率25 .9 % 。脐尿管腺癌中,7 例行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者,无一例局部复发,12 例中有4 例生存5 年。原发膀胱腺癌的治疗主要为膀胱部分切除术,生存5 年者3 例,局部复发4 例,均在原肿瘤部位。1 例原发膀胱腺癌皮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和2 例脐尿管腺癌肺转移患者经化疗 放疗后分别生存24 ,28 和60个月。结论 脐尿管腺癌宜采用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原发膀胱腺癌宜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对复发转移患者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 t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Xp11.2 tRCC的5例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观察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性质及成分、强化方式及程度、与肾门及邻近大血管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结果5例病灶均为皮髓质型。实性/囊实性病灶4例,CT平扫主要为等或稍高密度,均可见钙化及坏死,部分可见出血及囊变,增强扫描主要为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囊性病灶1例,囊液表现为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及分隔影可见强化,分隔影厚度欠均,MRI增强见强化壁结节影。结论 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具有一定特征性,实性/囊实性病灶中心或周围出现点状、斑片状钙化以及延迟期“假包膜征”,囊性病灶出现囊壁分隔不均匀增厚及强化壁结节,应考虑Xp11.2 tR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手术的价值及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获取2010—2015年期间初诊Ⅳ期原发NSCL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纳入4 657例患者,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减小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选择偏倚。利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纳入人群的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 利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评估Ⅳ期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倾向得分匹配后, 手术组(958例)和非手术组(95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和3个月, 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4.6%和5.0%;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原发灶手术为Ⅳ期NSCL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80岁, 白种人和黑种人, 不同性别, 原发灶位于肺上叶和交搭跨越处, 中、低分化, 腺癌, T1~2、T4期, N0、N2期, 淋巴结未清扫, 转移灶未手术, 转移脏器个数<3个的Ⅳ期NSCLC患者接受原发灶手术后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肿瘤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cm肾细胞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和预后特点。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诊断为肾细胞癌的7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预后生存。结果:75例≤4cm的肾细胞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0例(66.7%)为偶发性肾癌,有症状的25例(33.3%)。19例(253%)行肾部分切除术,56倒(74.7%)行肾癌根治术。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2cm(1.2-4cm)。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1~1J8个月),肾部分切除术和肾癌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84.7%、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100%.结论:对于≤4cm的局限性肾细胞癌,无论是肾部分切除术或肾癌根治术.都有良好的预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2004年WHO肾癌分类[1]中新增加的一个亚型,其命名来源于肿瘤中均含伴染色体Xp11.2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以往多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或乳头状癌,本研究对10例Xp11.2染色体易位性肾癌的形态特点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双侧肾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同时性肾癌中,1例行双侧Ⅰ期手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3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双肾部分切除及右肾上腺切除术,2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3例异时性肾癌均分期手术,其中2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对侧肾肿瘤剜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生物学治疗3个月.10例获随访3个月~8年,平均19个月.结果:7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6个月出现肺转移,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1年出现残肾肿瘤复发,经生物学治疗,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3个月后死于肾衰竭.异时性肾癌者的先发一侧行肾癌根治术,对侧肾出现肿瘤的时间分别为9个月、2年和6年.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切除术是目前双侧肾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少.双侧肾癌的预后和单侧肾癌一样,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有关,而与肿瘤是否多发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01-01-2019-05-01确诊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3例临床资料,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文献分析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年龄26~33岁,瘤体最大直径2.5~8.5cm。3例病例均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以及"假菊形团"结构,肿瘤由具有透明或嗜酸性细胞质的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核仁,核仁等级均较低。其中第2例肿瘤局部可见多房囊性生长区域,类似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以及高柱状细胞排列成分泌性子宫内膜样结构和砂砾体结构;第3例肿瘤部分呈实性生长模式,高柱状肿瘤细胞呈腺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例肿瘤组织均表达TFE3、CD10及RCC,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p504S、Melan-A,均不表达CK7、CA-IX和CD117。2例获得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Xp11.2 RCC是种少见类型的肾癌,具有独特的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需提高诊断水平以确保正确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1960年至1969年间经病理证实的肾癌186例疗效分析。各种治疗方法中以肾切除术为好。根据肿瘤病变的范围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为肿瘤局限于肾脏内;第二期为肿瘤仅侵入肾周围脂肪内;第三期指已有淋巴或肾静脉转移的病例;第四期有远处转移或直接蔓延至邻近脏器。116例作肾切除术的病例,其预后与病变分期有明显关系。第一期的疗效最好,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分别为55%及35%。第二、三期,五年生存率均在21%左右,十年生存率约为11%。一般认为肾静脉转移者比淋巴转移的预后更坏,但从本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骶骨原发尤文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1998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15例骶骨原发尤文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6例,其年龄11~45岁,平均1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骶尾部疼痛症状,11例伴有会阴区麻木、下肢疼痛等神经症状,3例可触及局部肿块。侵及单个节段者2例,累及2个节段及以上者13例。术前X线片及CT提示骶椎多呈不规则溶骨性破坏,CT和MRI 检查经常可见巨大的软组织肿块。所有患者均行系统化疗及手术治疗,10例于术后接受放疗。9例行骶骨肿瘤分块切除、重建术,6例行整块切除术,其中4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2年。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得到缓解。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其中伤口并发症4例。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大小便功能障碍。在随访期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10例,局部复发9例(9/15,60%),肺转移5例(5/15,33.3%),其中包括局部复发伴肺转移4例。其中行肿瘤整块切除6例中骶骨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肺转移1例。转移及局部复发时间7个月至5年,局部复发及转移者中全部10例均接受二线治疗。至末次随访已死亡9例,2例带瘤生存。2年无瘤生存率60%,5年无瘤生存率33.3%,5年总生存率为47%。结论骶骨原发尤文肉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必须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骶骨肿瘤整块切除术是对于骶骨原发高度恶性肿瘤的重要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是致死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肾包膜侵犯状况可能与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探讨了肾包膜侵犯状况对于。肾癌临床症状及分期的意义。方法:根据肿瘤与。肾包膜之间的关系把肾包膜侵犯状况分为浸润而未穿透包膜和浸润且穿透包膜。回顾分析2006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101例连续肾癌病例的临床症状、术后病理显示的肾包膜侵犯状况以及TNM分期(AJCC 2002年版),并比较3者之间的联系。结果:55例为体检发现,24例诉腰痛,18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14例有恶液质等全身症状或者伴有转移症状。大体标本77例肿瘤直径≤7cm,50例44cm。病理T1期68例,T2期9例,〉T2期24例,其中N1-2或M1期的有19例。24例主诉腰痛的病例,肿瘤均未穿透肾包膜;而11例穿透肾包膜的,患者均无腰痛主诉。对于≤4cm的肾癌,腰痛与肾包膜穿透与否无明显相关:当肿瘤〉4cm时,29%(10/35)例无腰痛主诉的病例肿瘤已穿透肾包膜;当肿瘤〉7cm时,53%(8/15)例无腰痛主诉的病例中肿瘤穿透肾包膜;有转移症状或全身症状的病例,43%(6/14)肿瘤穿透肾包膜;无转移症状或全身症状的病例中,6%(5/87)肿瘤穿透肾包膜。40%(40/101)的病例出现肾包膜浸润,其中11例穿透肾包膜:在肿瘤〉7cm的病例中,71%(17/24)出现肾包膜浸润。当肾癌局部未穿透。肾包膜时,是否有包膜浸润对于肿瘤的淋巴结或内脏器官的转移无影响(4/29 vs 9/61,P〉0.05);当肾癌浸润肾包膜时,如无进一步的肾包膜穿透,则肿瘤转移显著减少(6/11 vs 4/29,P〈0.01)。结论:就诊时腰痛主诉提示肾癌可能尚为局限性病变,对于较大的肾脏占位,如无腰痛主诉,则肿瘤可能已穿透。肾包膜肾包膜侵犯状况与肾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分期有关联。肾包膜浸润在肾癌中比较常见,尤其对于较大的肿瘤,但穿透肾包膜的肿瘤很少。仅仅肾包膜浸润而不穿透不增加肾癌诊断时出现转移的概率,肾包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肿瘤的转移,在限制肿瘤扩散中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 搜集2004年至2018年美国SEER数据库中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资料,并进行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结果 共纳入5049例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70岁,GradeⅢ/Ⅳ期和T2、T3a/3b、T4和M1期的患者预后较差,能够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测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预后,对于HCC患者应用肝切除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及其中77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亚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和21个月,所有病例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发生时间、肝转移灶数目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同时性肝转移亚组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性别、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两组病例分析显示年龄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肿瘤低分化、同时性肝转移、多发肝转移及单纯化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术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原发肿瘤低分化、男性及Ⅱ-Ⅲ期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原发灶术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年龄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存肾实质手术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995年2月~2002年12月,对14例肾细胞癌病人施行保留肾实质手术,其中双侧肾癌3例,对侧肾有病变或潜在功能受损的肾癌5例,对侧肾功能正常的肾癌6例。肿瘤直径2.0~5.8cm,平均3.9cm。病理分期:T1期8例、T2期6例。9例行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肿瘤剜出术。结果:本组14例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3例,6个月~7年10个月,平均为50个月,1例术后3年发现肺转移,12例无瘤生存,本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1例失访。结论: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手术的金标准,而保留肾实质的手术一般只用于双侧肾癌及解剖或功能上的孤立肾肾癌患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技术的日益提高以及偶发肾癌病例的增加,选择保留肾实质的手术也日渐增多。保留肾实质手术是治疗局限性肾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手段,能安全有效地保存肾功能,而手术效果与肾癌根治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方法,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均诊断为肾占位性病变,其中T1aN0M0期5例,T1bN0M0期 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根治性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难以与肾癌相鉴别,易误诊为肾癌.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特点综合判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30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300例结直肠癌首发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转移后的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原发病灶位于结肠者152例,位于直肠者148例.原发肿瘤为管状腺癌272例,黏液腺癌18例,类癌5例,印戒细胞癌4例,鳞癌1例.原发肿瘤为高分化19例,中分化217例,低分化27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104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62例.原发肿瘤分期为Ⅰ、Ⅱ期62例,Ⅲ、Ⅳ期为237例.同时性肝转移206例,异时性肝转移94例.肝转移灶为单发48例,多发252例.肝转移灶最大直经≤5 cm249例,>5 cm 51例.300例患者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肝转移后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9.0%、29.0%和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KPS评分、组织学分级、原发肿瘤T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分期、有无脉管瘤栓、肝转移灶部位、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肝转移灶数目、同时合并其他转移均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最大直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KPS评分、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和最大直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KPS评分越高、无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越少、转移灶最大直径越小的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年5月至2008年8月接受治疗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27岁。肿瘤原发于四肢35例,原发于躯干或其他部位7例,原发肿瘤最大中位直径为4.2cm。就诊时局限的37例患者接受了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其中10例还接受了术后的辅助放疗。结果患者中位随诊57个月,接受了原发肿瘤扩大切除的37例患者随诊期间局部复发4例(10.8%),远处转移20例(54.1%)。全组患者5、1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7%、63.6%和31.8%;5和10年总生存率与性别、就诊时年龄(<27岁与≥27岁)、原发肿瘤部位(四肢与其他部位)明显相关,与原发肿瘤大小及术后辅助放疗的关系不明显,但原发肿瘤大小与远处转移明显相关。结论局部扩大切除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主要治疗手段,患者就诊时年龄和原发肿瘤部位是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原发肿瘤大小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术后辅助放疗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