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评价实验动物对人类致癌物的反应。动物致癌试验结果对人类致癌物外推的敏感性为0.894,并且至少有一种种属的靶器官与人类的靶器官相同。啮齿类致癌试验结果外推人类致癌性的敏感性为0.879。目前不清楚外推的特异性。以动物致癌试验结果外推对人类的致癌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这种外推具有某种不肯定性。  相似文献   

2.
氯化镉对SHE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及3H─TdR对转化细胞DNA掺入的影响杨永年,吕中明,张伟 (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毒理研究室,江苏省实验动物中心细胞培养室南京210029)细胞转化试验和动物致癌试验之间有很高的符合率,被认为是体内化学致癌过程最直接的体?..  相似文献   

3.
C3H/10T1/2细胞广泛地用于鉴定肿瘤转化。在化学和物理致癌因素作用下,一小部分存活细胞有肿瘤转化的剂量依赖诱导关系。致癌因素启动细胞的转化能力,高度地依赖於细胞密度的影响,也被癌化学防治剂视黄醛衍生物所抑制。这些观察提示,在正常和致癌因素启动细胞中,视黄醛衍生物对转化的抑制与上调节细胞间空隙连接通讯的能力有关,而密度效应的抑制与启动细胞和正常细胞接近有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假设,即连接通讯可使信号分子转移,而信号分子的转移能抑制肿瘤转化。  相似文献   

4.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明  徐飚 《肿瘤》2003,23(3):253-255
肿瘤遗传易感性是目前国内外极其关注的研究领域,不同个体对环境致癌物代谢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化学致癌物大多为间接致癌物,需经代谢活化后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致癌,经解毒酶作用而失活。毒物代谢过程主要包括两类酶:Ⅰ相酶介导氧化代谢,具有活化作用(包括CYP家族),Ⅱ相酶具有解毒效应(包括GSTs、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体细胞从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发展到浸润转移癌,要经过细胞永生化、分化异常和恶性转移等过程.而在体外细胞水平则需经历永生化和恶性转化这两个过程.近年来随着端粒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细胞的永生化以及细胞转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细胞转化试验在致癌机制以及肿瘤研究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体细胞与啮齿类动物细胞在永生化和细胞转化两个阶段均存在着一定差异,本文从端粒及端粒酶的调控、永生化和恶性转化条件等方面对上述两种细胞进行比较,并探讨细胞转化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大肠粘膜细胞和肝细胞微粒体酶系对专一性致大肠癌化合物—二甲基肼(DMH)的代谢活性。实验证明,大肠粘膜细胞如同肝细胞一样,存在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混合功能氧化酶,能催化DMH的羟化反应.使之转变成具直接致癌活性的终致癌物,其羟化活性大约相当于肝的79.5%。大肠粘膜细胞对DMH的羟化活性及细胞色素P450含量,能被苯巴比妥钠所诱导,如给动物以维生素E,则两者同时降低。文中强调了大肠粘膜细胞色素P450在DMH代谢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维生素E在预防大肠化学致癌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者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的芦笋原汁(芦笋提取精制汁)对体外培养的经致癌剂和促癌剂处理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了转化抑制试验,即在化学致癌的起动阶段和促进阶段分别加0.5%的芦笋原汁。结果显示:0.5%的芦笋原汁对化学致癌剂所致的细胞转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由此,提示。芦笋是一种化学致癌抑制剂,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故可作为防、抗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动物及人体表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人们已进行了多方探索,并且已将其用于化学致癌机理和皮肤病发病机理等领域的研究。在化学致癌的研究中,人们经常采用的动物实验模型是给小鼠表皮相继涂抹致癌物和促癌物,诱发皮肤肿瘤。因此在深入研究其致癌机制的同时,对小鼠表皮角质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和影响因素也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人类皮肤肿瘤和皮肤病的需要则促使人体表皮角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经验臻于成熟。人体和小鼠表皮细胞培养条件要求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高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染料木黄酮(GEN)潜在致癌性的检测中。方法:建立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方法,比较细胞灶法和H2O2法对结果判定的影响。细胞灶法试验组在第21天直接固定染色。H2O2法试验组在细胞接种后第19天采用H2O2处理,染色并测定D(450)以确定细胞转化率。计算转化率以验证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并通过细胞生长试验选择适宜的GEN浓度进行细胞转化试验,H2O2法判定转化试验结果。结果:在细胞灶法中,启动试验3-甲基胆蒽(3-MCA)组、促癌试验佛波醇酯(TPA)组的转化灶个数分别与启动、促癌试验DMSO组相比明显升高(P2O2法中,启动试验3-MCA组、促癌试验TPA组的转化灶个数、D(450)分别与启动、促癌试验DMSO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D(450)相对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结论:成功建立了Bhas 42细胞转化试验的H2O2法并实现了高通量检测,该法进一步缩短了实验周期并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适用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体外早期筛选。GEN在促癌试验中呈阳性,但在启动试验中呈阴性,提示其可能是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认为2/3以上人类癌瘤与外环境因素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美国从40年代至70年代,男性肺癌死亡率提高了18倍。环境致癌物中约80~90%为化学物质。迄今,已有1000余种化学致癌物质已由动物试验证实。 化学致癌物的作用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能直接引起人和动物癌的化学物质称为直接致癌物;一类需通过体内代谢转化过程或激活后才能起致癌作用的称为前致癌物。另一类本身单独不能致癌,但能促进致癌物质起致癌作用的称促癌物。环境中化学致癌物质主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叙利亚金黄地鼠胚胎Syrianhamsterembryo(SHE)细胞的体外恶性转化方法,检测出Tris(2-methyl-1-aziridinyl)phospohineoxide(MAPO)可诱导SHE细胞形态学恶性转化。转化细胞嗜碱性强、核浆比例增大、排列方向紊乱、可交叉重叠生长。从转化集落分离的细胞生长旺盛、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被较低浓度的植物凝集素凝集、在半固体琼脂内非贴壁依赖生长、接种免疫抑制动物可长出肿瘤。上述结果表明:MAPO具有诱导SHE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预示它对人类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N-苯基-2-萘胺(P2NA)和 N-苯基-1-萘胺(P1NA)主要用作橡胶制品的抗氧化剂。由于它们对大小鼠诱发癌症而引起各界对深入研究其代谢和致癌机理的重视。芳香胺类致癌物的代谢是通过羟化酶、偶氮还原酶、去甲基酶等而实现,其中尤以羟化酶较为重要。大多数致癌性芳香胺及酰胺都是通过N-羟基化而激活,生成最终致癌物。但我们在用新鲜分离的肝细胞作P2NA和P1NA体外代谢时,其主要产物首先为环氧化物,再进一步生成酚类化合物。环氧化物具有较强的使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因其与核酸、蛋白质的结合较强,并具有致突变作用,因而认为环氧化物可能是某些致癌物的最终致癌物。而环羟基化的生物转化可能是解毒作用。本文研究了P2NA和P1NA的大鼠体内代谢,旨在与用大鼠肝细胞的体外代谢转化过程作比较,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致癌机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能够同时对环境致癌物所致HepG2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对损伤DNA的修复能力进行快速检测的系统。方法:5 μmol/L氯化镉体外损伤质粒pTK-RL,质粒pgadd153-luc和体外受损的质粒pTK-RL共转染到HepG2细胞中,以16种已知致癌物或3种无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刺激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方法同时检测DNA损伤和细胞的修复能力;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居民区、垃圾焚烧厂和农田3个不同污染区土壤中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对DNA的损伤作用和细胞对该损伤的修复能力;彗星实验检测DNA的损伤。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均可检出已知环境致癌物对DNA损伤与修复能力的影响,非致癌物均未检测到DNA损伤作用和对细胞DNA修复能力的影响;3个不同污染区土壤中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均可诱导DNA损伤并抑制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强度为居民区>垃圾焚烧厂>农田土壤。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建立了可同时检测环境致癌物DNA损伤与细胞修复能力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并可用于环境污染区检测。  相似文献   

14.
致癌物致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施胜芳*李会庆*苏黎红最近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环境中的致癌物进入体内经过一系列酶的代谢转化或活化,变为无毒物排出体外;但如果这些酶的代谢转化功能有缺陷则增加致癌的危险性。现简述如下:1致癌物[1]癌的危险因素由显...  相似文献   

15.
乙酸镍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的恶性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乙酸镍(niekel acetate)对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BHE)的恶性转化模型,为下一步关于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恶性转化细胞。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乙酸镍对16HBEK细胞转化浓度后,对16HBE细胞进行分阶段多次染毒:每隔20d染毒1次,每次染毒24h。染毒12次后,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鼠体内致瘤试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程度。结果:经乙酸镍多次处理16HBE细胞至75代时,细胞生长速度加快,排列紊乱,失去接触抑制,出现复层生长,并可在软琼脂上生长,且呈剂量反应关系,但在第75代之前的细胞则不能在软琼脂上生长。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乙酸镍具有使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致癌物中间代谢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多数化学致癌物在与细胞成分反应之前要先经过代谢的活化作用,形成亲电子的化合物,也就具有了烷化物的反应性,这说明为什么化学致癌物结构不同而具有相似的作用方式。各样芳香族胺、酰胺及硝基致癌化合物,能和体内靶组织的  相似文献   

17.
细胞色素P450酶(CYPs)是1个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家族,大多为单加氧酶,可以催化多种代谢反应。文献已报道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是1种在许多与激素相关的肿瘤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的CYP450酶,可代谢雌激素为致癌产物,激活芳香烃类前致癌物,进而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无血清F12培养基培养大鼠气管上皮(RTE)细胞。RTE细胞可在该种培养基中生长,增殖。形成典型的上皮细胞集落。当无血清培养基换成含血清的选择性培养基时,正常细胞停止生长进而退化死亡,而转化的RTE细胞则可以继续生长,成为转化集落。转化集落经多次传代可在裸鼠体内引起肿瘤。大鼠暴露于致癌物NNK或X射线后,收集其RTE细胞,先在体外进行无血清培养然后再进行选择性培养,其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TE细胞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对于探究人类肺癌发生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晶型NiS诱发恶性转化细胞中的p16基因和FHIT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i WD  Wu ZL  Chen JK  Yi F  Feng SM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1):26-30
目的 检测结晶型NiS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和p16基因的变化,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RT-PCR、DNA序列分析、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恶性转化细胞、成瘤细胞中FHIT基因和p16基因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16HBE相比,转化细胞、成瘤细胞p16基因第2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末见突变,mRNA表达末见异常;FHIT基因第5,6,7,8外显子及第1-4外显子、第5-9外显子末见突变,但发现转化细胞、成瘤细胞FHIT基因的mRNA失表达或出现异常转录本;对其中FHIT基因第5-9外显子的一异常转录本测序分析显示,FHIT第6,7,8外显子缺失,第5,9外显子异常拼接,且中间插入一个36bp的小片段。结论 在结晶型NiS诱发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p16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末见异常改变,提示p16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不发挥作用;FHIT基因在mRNA水平出现缺失或异常转录本,表明FHIT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镍诱导的FHIT基因异常,可能是将外源致癌物、染色体脆性部位不稳定性和细胞恶变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分子事件,FHIT基因可能是镍等外源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细胞转化实验检测S江有机污染致癌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江冬夏两季的江水有机提取物分别做NIH3T3细胞转化试验。结果表明:江水有机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诱发该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转化灶,其细胞转化率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转化细胞的恶性表现是生长失去接触性抑制并能在软琼脂内生长。进一步提示了S江有机污染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