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防治"血脂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已居于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且已有的证据说明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若干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中,血脂异常症居首位。长期控制血脂在合适的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事件。因此,积极预防、治疗和控制血脂异常已成为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女士是在50多岁时不幸得了乳腺癌,确诊时己经有肺转移,经过西医的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后身体情况非常差。为控制病情,于2003年3月求治于我们,我们以“王道”调整为原则,运用温和的中药对其进行认真的调整,张女士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病情也被相应控制。一直坚持服用中药,而且没有用其它任何治疗方法,三年来病情一直很稳定,但在今年6月初突然感到  相似文献   

3.
赵鹏 《当代医学》2005,11(1):24-24
【案例】11月19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从消化内科、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抽组成立胰腺疾病诊治中心,率先在国内建立并完善多学科协作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新模式,共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12例,救治成功率达93.8%.诊疗费用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
苍宁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9):I0001-I000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理解为形容万事开头难,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可以比拟为发现过程的艰辛。仅以此二句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5.
王晖 《肝博士》2011,(5):20-20
什么是“路线图” “路线图”的概念最早是基于替比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根据早期的治疗效果来预测治疗1年和2年后的效果,并确定是否坚持或调整原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邵鸣  肖玉珍 《肝博士》2011,(3):22-22
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医生往往重视抗病毒治疗,忽视"整体观念",但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目前仍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过于积极的现象,此种情况下,"整体  相似文献   

7.
 肝癌具有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特点。肝移植和肝切除只适用于少部分肿瘤局限的患者。由于起病隐匿,绝大部分肝癌患者被诊断时已为中晚期或者合并严重肝硬化,临床治疗以非手术为主,如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局部消融、放疗、靶向药物等;治疗方式虽然多样,但肝癌复发转移的发生率很高。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存在肝癌对每种治疗方式有一定的“治疗抵抗”。积极改进现有的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军 《循证医学》2008,8(5):311-312
恶性肿瘤的治疗困境已如吴教授所述,屠教授也有深刻的分析,我就解决办法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毛伟敏  陈奇勋 《循证医学》2008,8(5):315-316
恶性肿瘤的特性决定了单用一种方法治疗的缺陷,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近年来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越来越受到肿瘤临床医生的认可和重视,但实施起来却有些力不从心。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天原 《当代医学》2004,10(1):37-38
某医院应用PET-CT一体机,成功地为一肝癌术后患者寻找到转移灶,并准确定位后,再由普外科切除病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接受这次PET-CT检查的患者是一中年男性,2000年6月诊断为肝左叶癌,于当地医院行肝左叶切除术,并于2000年8月做肝右叶预防性介入治疗,后肿瘤指标(AFP)恢复正常。2002年8月,AFP呈持续性增高,磁共振、强化CT、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为寻找病灶位置,行PET-CT检查PET检查显示病人腹腔内有两个异常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灶,与CT检查的图像融合后,清晰定位于横结肠系膜根部、小肠系膜根部~普外科按PET-CT显示位置进行手术,顺利找到并切除病灶。术后再复查时,AFP恢复正常,目前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据了解,对于体积较大或与周围组织结构容易区分的转移性病变,一般的影像学检查即可以发现病灶,但由于腹腔内的解剖结构复杂,有的病灶经一般的影像学检查很难与周围组织(如肠道)区分,故难以发现。PET显像是利用肿瘤组织代谢旺盛等特点,将其与周围组织区分开。但单纯的PET解剖结构不清晰,PET图像与多层螺旋CT图像完善结合后,PET-CT一体机的融合图像就能将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与解剖定位具体而统一地结合,从而准确地锁定转移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0.994,95% CI:0.991~0.997, P < 0.01; OR=0.989,95% CI:0.983~0.995, 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 结论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药物治疗在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手术疗效、延缓疾病进展和促进辅助生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控制子宫腺肌病相关疼痛的首选药物,是近期有生育要求患者的唯一选择;甾体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米非司酮等药物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控制子宫出血,其中以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和地诺孕素等甾体激素的疗效更确切。目前尚无用于子宫腺肌病的特效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子宫大小、生育要求和经济条件等情况选择性应用,但停药后症状易复发。因此,子宫腺肌病患者药物长期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16.5,63.5)min, 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0.934,95% CI:0.882~0.989, P <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0.912,95% CI:0.855~0.973, P <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 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 OR=0.856,95% CI:0.664~1.103, P>0.05)。 结论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 P < 0.05或 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 OR=2.527,95% CI:2.030~3.146, P < 0.01)。 结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心肌移植及其对大鼠心梗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n=12)。冠脉结扎2周后,联合组(A组)于心梗区移植转染VEGF基因的MSC,细胞组(B组)移植等量的MSC,基因组(c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VEGF165DNA复合物,对照组(D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移植4周后通过Ⅷ因子染色检测血管新生,RT-PCR检测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结果:Ⅷ因子染色示A组动物心梗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组和D组,较C组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RT—PCR显示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C组、B组、D组。结论:BMMSC有利于VEGF基因的稳定表达,可作为VEGF基因的良好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及药物治疗已代替子宫切除术成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上建议基于子宫腺肌病影像学数据重建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临床精准诊断,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进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分层,同时遵守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鉴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在子宫肌层内呈现浸润弥漫生长,建议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方法治疗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推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地诺孕素以及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巩固疗效,以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规备选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烟雾病实施脑血流重建术,精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合理的手术方案制订和准确的术中判断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复合手术适合处理颅内/外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慢性闭塞等复杂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围绕上述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组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特征为T淋巴细胞数量和(或)功能严重缺陷,临床可表现为反复、持续、严重的感染。新生儿筛查及免疫系统重建是影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临床预后的关键。基于外周血干血斑T细胞受体切除环定量检测技术的新生儿筛查项目已在临床开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他新的方法如串联质谱分析、T淋巴细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测定等正处于研究阶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是现阶段重建患儿免疫功能的主要方法。各中心致力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及病毒载体长期安全性、稳定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远期疗效仍需更多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评估。本文对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新生儿筛查及免疫系统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