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容积CT值量化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结核科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临床确诊的224例肺结核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以纵隔窗上最短径线>5 mm为入选标准,挑选出216个活动性肺结核病灶与128个非活动性肺结核病灶,通过ITK-SNAP软件手动分割病灶图像,计算病灶容积CT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再以临床最终诊断为参照标准,比较常规CT阅片法与容积CT值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辅助诊断效能及一致性。结果:216个活动性肺结核病灶的容积CT值[32.38(28.17,36.23) HU]明显低于128个非活动性肺结核病灶[78.89(57.78,120.27)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43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约登指数取最大值0.958时,最佳容积CT临界值为45.79 HU,容积CT值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敏感度为96.3%、特异度为100.0%,ROC曲线下最大面积为0.998。以临床最终诊断为参照标准,常规CT阅片法判断肺结核活动性的敏感度、特异度、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7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耐药肺结核患者的CT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儿童耐药肺结核29例为耐药肺结核组(DR组);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的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儿87例,归为敏感组(DS组)。匹配原则为同性别、年龄±2岁。两组患儿按照年龄将0~岁患儿分为耐药1组(DR1组)12例、敏感1组(DS1组)36例,将5~14岁患儿分为耐药2组(DR2组)17例、敏感2组(DS2组)51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患儿与敏感患儿的CT特征,总结耐药结核病儿童的CT表现特征。结果DR1组与DS1组、DR2组与DS2组的肺内病灶累及双肺各叶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8/12)和30.56%(11/36)、52.94%(9/17)和23.53%(1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07、5.167,P值分别为0.027、0.023)。DR1组及DS1组肺内多发结节状病灶的发生率分别为83.33%(10/12)、44.44%(16/36),肺实变发生率分别为50.00%(6/12)、86.11%(31/36),出现胸腔积液者分别为8.33%(1/12)、38.89%(14/36),支气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2)、52.78%(1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83、6.644、3.911、4.769,P值分别为0.019、0.010、0.048、0.029)。DR2组及DS2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11.76%(2/17)、43.14%(22/51),支气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7.06%(8/17)、21.57%(11/5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5、4.115,P值分别为0.019、0.043)。结论DR组的CT特征是肺内病变范围较DS组广泛;0~岁年龄组的耐药肺结核患儿的肺内以多发结节状病灶常见;5~14岁年龄组的耐药肺结核患儿的支气管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98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肺结核患者的胸部正侧位片、病灶断层及CT表现。结果 (1)肺内病变主要分布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其次为上叶前段和下叶各基底段。(2)胸部CT对肺内隐蔽部位结核病变的显示率明显高于胸片及病灶断层(P<0.05)。(3)胸部CT对病灶内钙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纵隔内淋巴结钙化及肺气肿、肺大泡、限局性气胸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另两项检查(P<0.05)。(4)对各种形态阴影的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胸部CT对肺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肺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结核病患儿,临床症状、PPD试验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结核病特征,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部病灶均有所好转。收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69例患儿的CT不同影像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8例)包括原发综合征(5例)和胸内淋巴结结核(3例),原发综合征表现为肺内的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此型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均可见纵隔、肺门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淋巴结中心干酪坏死区无强化,边缘环形强化的特点。原发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0例)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一致的粟粒状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内浸润性结核病灶和干酪性肺炎(43例)的影像表现为2个肺叶散在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影,还有甚至双肺多叶多段广泛分布的结核病灶,在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形成干酪性肺炎、空洞。结核性胸膜炎(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粘连等表现。 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诊断儿童肺结核,明确肺内各种病灶形态,轻微病灶、隐匿病灶、微结节及干酪性肺炎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耐药肺结核伴空洞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对耐药肺结核伴空洞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确诊的56例耐药肺结核伴空洞患者(A组),同时收集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敏感肺结核伴空洞患者56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匹配原则为性别相同、年龄±2岁。通过对两组患者CT扫描征象的对比,分析耐药肺结核伴空洞的CT表现特征。结果 A组空洞数量≥3个、空洞在肺叶分布≥3叶的检出率分别为55.36%(31/56)、46.43%(26/56),B组分别为32.14%(18/56)、26.79%(1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32、4.655,P值分别为0.013、0.031)。A组厚壁空洞、毁损肺的检出率分别为61.44%(94/153)、32.14%(18/56),B组分别为49.21%(62/126)、14.29%(8/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94、5.009,P值分别为0.041、0.025)。A组薄壁空洞、引流支气管、“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别为14.38%(22/153)、28.10%(43/153)、32.14%(18/56),B组分别为30.16%(38/126)、40.48%(51/126)、51.79%(29/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192、4.734、4.436,P值分别0.001、0.030、0.035)。结论 耐药肺结核伴空洞患者CT扫描更易检出空洞数量≥3个、空洞在肺叶分布≥3叶、厚壁空洞、毁损肺;药物敏感肺结核伴空洞患者CT扫描更易检出薄壁空洞、引流支气管、“树芽征”;两者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辛丹  辛军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9):1003-1006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9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临床确诊的75例儿童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75例患儿病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右肺上叶后段为64.0%(48/75)、左肺上叶尖后段为62.7%(47/75)、右肺上叶尖段为56.0%(42/75)]、下叶背段[右肺下叶背段为61.3%(46/75)、左肺下叶背段为42.7%(32/75)]。病变以多种形态并存于肺内,其中以纤维条索状影[92.0%(69/75)]、小叶中心腺泡样结节及结节状融合影[91.7%(68/75)]、斑片状影[86.7%(65/75)]、淡片状影[80.0%(60/75)]为最常见的病灶形态,而结核球的发生率很低[5.3%(4/75)]。病灶密度改变中,钙化[58.7%(44/75)]的发生率稍高,空洞多表现为厚壁[22.7%(17/75)]及无壁空洞[10.7%(8/75)]。结核性胸膜炎[77.3%(58/75)]、支气管结核[36.0%(27/75)]的并发率高。  相似文献   

7.
范崇明  徐彬 《山东医药》2006,46(17):37-38
回顾性分析68例活动性肺结核的CT及HRCT影像表现,其中38例痰菌阳性证实,18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1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治疗证实.结果:68例共有121个肺段发现病变,其中肺结核常见部位占69.8%,少见部位占30.2%;40例(58.8%)呈多个肺段病变,28例(41.2%)呈单个病变.以上患者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及HRCT感兴趣区域薄层扫描.认为CT及HRCT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特征性表现为肺实变影、毛玻璃影、小空洞、树芽征及绒毛结节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菌学,以及临床确诊的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特征,根据并发真菌感染的种类将患者分为曲霉菌组(61例)、念珠菌组(48例)、隐球菌组(3例),总结比较组间CT表现特征。结果肺结核并发常见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曲霉菌组54.4%0(61/112)、念珠菌组42.9%(48/112)、隐球菌组2.7%(3/112)。其中曲霉菌组与念珠菌组比较,各项临床症状(咳嗽、咯痰、发热、咯血丝痰、胸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CT表现常见斑片影96例(85.7%)、结节影95例(84.8%)、空洞影93例(83.0%)、树芽征改变74例(66.1%)、磨玻璃样密度影60例(53.6%)。念珠菌组与曲霉菌组肺部感染病灶累及肺叶较广,且曲霉菌组累及3个肺叶以上者(98.0%,47/48)明显多于念珠菌组(80.3%,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P=0.005)。曲霉菌组在斑片影(93.4%,57/6i)、空洞影(93.4%,57/61)、磨玻璃样密度影(63.9%,39/61)表现上较念珠菌组(77.1%,37/48;72.9%,35/48;39.6%,19/48)多见,而念珠菌组以树芽征(79.2%,38/48)、段性或大叶性实变影(39.6%,19/48)较曲霉菌组(59.0%,36/61;3.3%,2/61)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14;X^2=8.60,P=0.003;X^2=6.40,P=0.011;X^2=5.00,P=0.025;X^2=22.76,P=0.000)。曲霉菌组中93.4%(57/61)的感染者可见曲菌球表现,其中37例为典型曲菌球。隐球菌组仅3例,均可见结节影,多位于胸膜下,且1例结节内可见内壁光滑的空洞。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有一定CT表现特征,CT扫描显示的图像特征有助于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结核“树芽征”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对216例肺结核行螺旋CT检查,对各种类型肺结核病“树芽征”的形态、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涂阳肺结核和空洞性肺结核的树芽征出现率分别为84.5%和92.3%,结核球的树芽征出现率为18.2%。空洞性肺结核树芽征分布:跨叶分布的频率占66.7%,对侧累积率为52.6%。结论 树芽征是肺结核经气道播散的特征影像,在不同结核病理阶段可表现不同形态和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肺结核不同中医证候与CT空洞征象特征间的关系,为肺结核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纳入2019年1—8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确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73例,采集患者中医病史、临床表现及舌脉象等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筛选胸部CT检查提示有结核性空洞者 71例,根据患者胸部CT征象的特征,分析中医证候与肺结核空洞CT征象特征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肺阴亏虚证89例(51.45%),阴虚火旺证38例(21.96%),气阴两虚证37例(21.39%),阴阳两虚证9例(5.20%)。其中胸部CT检查显示有空洞者71例,包括肺阴亏虚证31例(43.66%),阴虚火旺证22例(30.99%),气阴两虚证15例(21.13%),阴阳两虚证3例(4.22%)。单因素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患者空洞周围渗出发生率(66.67%,10/15)最高,显著高于肺阴亏虚证患者(32.26%,10/31)(χ2=4.870,P=0.027); 肺阴亏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患者空洞个数分别为2.00(1.00,5.00)、4.50(1.00,8.25)、3.50(1.75,8.50)(Z=2.952,P=0.229);空洞体积分别为1884.00(435.50,5569.50)、7969.50(2958.25,29710.00)、3250.00(1162.00,8492.00)mm3 (Z=10.534,P=0.005);空洞面积分别为420.50(191.75,753.00)、 888.00(487.00,2283.00)、572.00(190.50,1264.50)mm2 (Z=6.822,P=0.033);空洞壁厚度分别为3.00(1.25,4.00)、4.00(3.13,5.88)、3.50(2.50,5.00)mm (Z=10.436,P=0.005)。阴虚火旺证患者空洞体积、空洞面积、空洞壁厚度显著高于肺阴亏虚证患者(Z值分别为-17.017、-13.792和-16.695;P值分别为0.004、0.027、0.004)。比较空洞形态,肺阴亏虚证薄壁空洞发生率(74.19%,23/31)显著高于阴虚火旺证(31.82%,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7,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空洞周围渗出是影响中医肺结核证候分型的独立相关因素(OR=0.238;95%CI:0.076~0.741;P=0.013)。结论 肺结核中医各证候间CT空洞征象的特征表现不同。肺结核肺阴亏虚证阶段,空洞形态以薄壁空洞为主;进展到阴虚火旺型,空洞范围出现增大趋势,空洞壁逐渐增厚,空洞形态向厚壁空洞转变;气阴两虚证空洞周围更容易出现渗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肺结核不同中医证候与CT空洞征象特征间的关系,为肺结核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纳入2019年1—8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确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73例,采集患者中医病史、临床表现及舌脉象等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筛选胸部CT检查提示有结核性空洞者 71例,根据患者胸部CT征象的特征,分析中医证候与肺结核空洞CT征象特征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肺阴亏虚证89例(51.45%),阴虚火旺证38例(21.96%),气阴两虚证37例(21.39%),阴阳两虚证9例(5.20%)。其中胸部CT检查显示有空洞者71例,包括肺阴亏虚证31例(43.66%),阴虚火旺证22例(30.99%),气阴两虚证15例(21.13%),阴阳两虚证3例(4.22%)。单因素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患者空洞周围渗出发生率(66.67%,10/15)最高,显著高于肺阴亏虚证患者(32.26%,10/31)(χ2=4.870,P=0.027); 肺阴亏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患者空洞个数分别为2.00(1.00,5.00)、4.50(1.00,8.25)、3.50(1.75,8.50)(Z=2.952,P=0.229);空洞体积分别为1884.00(435.50,5569.50)、7969.50(2958.25,29710.00)、3250.00(1162.00,8492.00)mm3 (Z=10.534,P=0.005);空洞面积分别为420.50(191.75,753.00)、 888.00(487.00,2283.00)、572.00(190.50,1264.50)mm2 (Z=6.822,P=0.033);空洞壁厚度分别为3.00(1.25,4.00)、4.00(3.13,5.88)、3.50(2.50,5.00)mm (Z=10.436,P=0.005)。阴虚火旺证患者空洞体积、空洞面积、空洞壁厚度显著高于肺阴亏虚证患者(Z值分别为-17.017、-13.792和-16.695;P值分别为0.004、0.027、0.004)。比较空洞形态,肺阴亏虚证薄壁空洞发生率(74.19%,23/31)显著高于阴虚火旺证(31.82%,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7,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空洞周围渗出是影响中医肺结核证候分型的独立相关因素(OR=0.238;95%CI:0.076~0.741;P=0.013)。结论 肺结核中医各证候间CT空洞征象的特征表现不同。肺结核肺阴亏虚证阶段,空洞形态以薄壁空洞为主;进展到阴虚火旺型,空洞范围出现增大趋势,空洞壁逐渐增厚,空洞形态向厚壁空洞转变;气阴两虚证空洞周围更容易出现渗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尘肺并发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96例尘肺并发肺结核的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并发结核病变的发生部位、范围、形态、类型及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96例患者中,尘肺Ⅰ期1例,Ⅱ期23例,Ⅲ期72例。受累范围:多肺叶90例(93.8%)。发生部位:尖后段93例(96.9%),前段48例(50.0%),中叶或(和)舌段49例(51.0%),背段68例(70.8%),基底段53例(55.2%)。病变形态:斑片状影85例(88.5%),大片状影48例(50.0%),空洞64例(66.7%)[其中多发空洞占67.2%(43/64)],树芽征56例(58.3%),胸腔积液36例(37.5%),胸膜增厚72例(75.0%),纵隔淋巴结肿大85例(88.5%),纵隔淋巴结钙化58例(60.4%)。Ⅱ期尘肺患者薄壁空洞发生率为47.8%(11/23),高于Ⅲ期尘肺患者[15.3%(11/72)](χ 2=10.378,P<0.05)。Ⅲ期尘肺患者大片状影、树芽征、厚壁空洞、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59.7%(43/72)、69.4%(50/72)、56.9%(41/72)、83.3%(60/72)、93.1%(67/72)、69.4%(50/72),高于Ⅱ期尘肺患者[分别为21.7%(5/23)、26.1%(6/23)、8.7%(2/23)、52.2%(12/23)、78.3%(18/23)、34.8%(8/23)](χ 2值分别为10.061、13.541、14.489、9.224、4.051、8.808,P值均<0.05)。 结论 尘肺不同分期患者并发肺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差异,以浸润灶为主,常伴有多发空洞、树芽征、胸腔积液、肺外结核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分型,以及不同型别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3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上叶空洞型、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混合型和不易分类型4种类型,统计分析不同CT分型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或连续校正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不同CT型别患者的临床统计数据进行两两比较时,以P<0.008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CT分型结果为:上叶空洞型36例(27.3%),结节支气管扩张型61例(46.2%),混合型15例(11.4%),不易分类型20例(15.2%)。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不同CT分型组中,男性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上叶空洞型(86.1%,31/36)、不易分类型(70.0%,14/20),混合型(53.3%,8/15)和结节支气管扩张型(24.6%,1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712,P<0.001)。上叶空洞型、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混合型和不易分类型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5±13.8)岁、(58.1±13.3)岁、(61.3±10.4)岁和(51.0±17.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75,P=0.140)。上叶空洞型患者中吸烟者占64.7%(22/34),明显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患者(13.0%,7/54)(χ 2=25.258,P<0.001)。上叶空洞型患者发生肺气肿者占66.7%(24/36),发生间质纤维化改变者占33.3%(12/36),明显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分别为13.1%(8/61)和0.0%(0/61)](χ 2=29.369、23.204,P值均<0.001)。上叶空洞型并发胸膜增厚者占61.1%(22/36),明显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23.0%,14/61)(χ 2=14.125,P<0.001);混合型患者并发胸膜增厚者占66.7%(10/15),同样高于结节支气管扩张型(χ 2=10.649,P=0.001)。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中,结节支气管扩张型最常见;上叶空洞型好发于男性有肺气肿和(或)间质纤维化改变的患者,结节支气管扩张型好发于女性无肺部基础疾病(未并发肺部其他种类疾病,包括肺气肿、间质纤维化等)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肺结核患者的不典型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CT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73例,根据其图像特点进行分类并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按图像特点分为6型,其中多空洞型7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空洞,无结核播散灶;肺间质型20例,表现为肺内大片细网织样密度增高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病变区内部分病灶融合实变,并可见多发垂直于胸膜的小叶间隔增厚影;雪花型16例,4例合并间质型,表现为多发腺泡样结节沿小支气管及其分支周围分布,受累各级支气管管腔充盈,内形成多发“小树芽征”及小叶性实变;肿块型29例,病灶边缘可见光滑、深分叶、长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未见短毛刺征,病灶平扫为等密度,其中3例肿块呈薄壁或厚环形强化,7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1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内出现假性动脉瘤;实变型4例,为多发段、叶实变,段、叶支气管腔内无异常改变。 结论6种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中,肺间质型、雪花型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有一定特异性,但所有类型需结合临床、化验检查等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