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乔晓红 《世界临床药物》2021,42(12):1025-1030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因为肠道微生物群将进一步影响宿主代谢和免疫发育,故建立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至关重要.随着对围产期抗感染的愈发重视,孕产妇围产期、新生儿早期抗生素暴露日益增多.生命早期抗生素的暴露可增加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及发病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抗生素相关性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引起代谢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及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且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停用抗生素积极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史,包括种类、使用时间、使用例次等,探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联性,并总结防治方法。结果本组40例(47.06%)患者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前使用过抗生素,其中:使用2种抗生素者构成比最高(55%),显著高于其他数量者,差异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抗生素≥8 d者构成比最高(70.0%),差异P<0.05。停用抗生素至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时间统计:停用抗生素8 d~14 d者构成比最高(55.00%),差异P<0.05。各类抗生素使用例次:第三代头孢菌素例次构成比最高(27.34%),与其他类型抗生素相比,差异显著P<0.05;喹诺酮类使用例次构成比次之;青霉素类使用例次构成比再次之。预后统计:本组患者均在本院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应停止使用抗生素,及时给予活菌制剂(益生元)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上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治疗时,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常易发生菌群失调。我们对80例60岁以上的各种感染应用抗生素的病人进行观察,以探讨其发生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83岁,男性72例,女性8例,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69例,各种手术用药9例,胆道感染2例。 1.2 方法 采集患者新鲜粪便,取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4.
沈暐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2,(9):1290-129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遗传对儿童哮喘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合肥市0~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结果开展统一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中有家族过敏史者占24.67%,对照组中仅占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级亲属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于二级亲属(P<0.05);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对儿童哮喘都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与儿童哮喘发生有密切关系,诊断哮喘时应仔细询问家族史。  相似文献   

5.
重症医学的诞生是近代医学模式向着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大体现及飞跃,重症监护病房(ICU)也因此应运而生。入住ICU的患者病种多样、病情凶险且发展迅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镇静、镇痛,禁食以及联合应用抗微生物治疗,导致多并发症,从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阻碍,本文  相似文献   

6.
王磊  张影  曾明 《中国药事》2018,32(4):510-515
目的:探索益生菌在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查阅近3年来关于益生菌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的文献,主要从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可能的治疗机制等方面详述了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防治的相关性。结果:动物实验相关文献表明: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调研结果也表明:益生菌对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过敏性疾病有治疗效果的益生菌为鼠李糖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单一菌种和混合益生菌都能起到治疗作用。结论:益生菌能够对过敏性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在生命早期,或者降低宿主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或者使患者的过敏症状减轻甚至消除。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继续投入大量工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生素对重症肺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20例作为肺炎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抗生素治疗.选择同期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肠道菌群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治疗前,肺炎组患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生菌早期干预对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妇产科经阴道分娩正常出生的婴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于出生后d2给予口服益生菌,口服至6个月龄,对照组未添加益生菌。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7d后取新鲜大便1.0g进行厌氧和需氧培养,分析并记录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需氧菌(肠球菌、肠杆菌)菌落数量,随访6个月过敏性疾病发生率。结果:两组婴儿出生7d后大便培养肠道菌落数量比较,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多于对照组,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杆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发生新生儿皮炎、婴儿湿疹、卡他性鼻炎、婴儿哮喘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过敏症状总发生率为16.28%,对照组过敏症状总发生率为39.53%,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生菌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婴儿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对2600例出生后42 d的婴儿进行回访,筛检出有特异性皮炎或有胃肠道过敏症状者,分析婴儿过敏症状与喂养方式、季节、父母过敏史等关系;对120例过敏患儿及110例正常对照儿随访6~12个月,观察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皮肤过敏等情况,其中部分婴儿随访前后检测血总IgE抗体、吸入过敏原特异抗体(Phadiatop)、食物过敏原特异抗体(Fx5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并进行比较。结果 2600例婴儿共检出过敏性疾病婴儿478例,占18.4%,其中特异性皮炎334例、有胃肠道过敏症状患儿453例,分别占12.8、17.4%,二者表现均有的309例,占11.9%。478例过敏婴儿(过敏组)中母乳喂养105例(22.0%)、混合喂养143例(29.9%),人工喂养230例(48.1%);母孕期发生过过敏性疾病及父亲有过敏史者分别占31.2%(149例)、15.1%(72例),明显高于无过敏组[分别为10.2%(216/2122)、6.0%(127/2122),均P<0.01];发生在春、夏、秋、冬分别为134例(28.0%)、72例(15.1%)、172例(36.0%)、100例(20.9%),秋季为高发季节。对120例过敏患儿及110例正常对照儿随访6~ 12个月,过敏患儿中分别有29、24例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皮肤过敏,发生率为24.2%和20.0%;正常对照儿中分别有16、8例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皮肤过敏,发生率为14.5%、7.3%,过敏患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或皮肤过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家长同意随访前后分别检测50、43例过敏婴儿TIgE、ECP、Phadiatop、Fx5E指标,随访后TIgE、ECP水平有升高趋势,尚无统计学意义,Phadiatop阳性率较前升高,Fx5E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特异性皮炎、胃肠道过敏症状是婴儿早期过敏性疾病的常见表现,与喂养方式、家族史、季节有关,人工喂养者、母孕期有过敏史、秋季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过敏表现逐渐由皮肤过敏、胃肠道症状转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IgE介导的免疫机制增强,对呼吸道过敏原的反应增强,对食物过敏原反应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患儿58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对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对照组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水平为(19.63±7.41)μg/L,经治疗后为(3.46±1.78)μg/L,对照组志愿者PCT水平为(0.72±0.49)μg/L。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PC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抗生素致肠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中升高并在治疗后降低,说明其水平变化可能与疾病发生相关,对其诊断和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12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分为肠道菌群失调组(58例)和非失调组(54例),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非失调组患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术中、术后抗菌药物持续应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失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菌药物种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失调组联合应用2种或3种抗菌药物的例数显著少于失调组,非失调组应用青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比例显著高于失调组。非失调组患者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比例和肠外营养天数均显著低于失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失调比例为多。结论影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危险因素有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术中、术后抗菌药物持续应用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种类、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比例和肠外营养天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合剂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肠道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生理盐水组(b组)、模型丽珠肠乐组(c组)、模型健脾益气合剂组(d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予氨苄青霉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分别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健脾益气合剂和丽珠肠乐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液灌胃,每天2次。分别观察各造模组与正常组小鼠粪便变化及体质量变化情况及盲肠、肝脏、肾脏、心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造模成功。治疗后(第11天),b组小鼠仍有60%出现中、重度腹泻,而c,d组小鼠已无中、重度腹泻。b组盲肠组织无明显充血、水肿,仍见炎性细胞浸润,肝实质扩张充血减轻,肝小叶结构欠佳,肝细胞排列拥挤,界限不清,胞浆疏松,未见空泡;而c,d组盲肠组织表面光滑,溃疡面恢复较好,仅见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健脾益气合剂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有着和丽珠肠乐类似的调节作用,能促进肠黏膜损伤的恢复,抑制肠道细菌易位,使肠道微生态失衡得到调整恢复。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饮食、遗传及免疫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目前,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开始聚焦肠道菌群在CRC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CRC患者肠道菌群构成、肠道菌群与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等作一综述,重点分析CRC患者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为CRC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肠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微 RNA(miRNA)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双向交流和串扰,其中 miRNA靶向调控肠道细菌生长与平衡,肠道菌群也能调节 miRNA的表达。基于此,该研究对肠道菌群与 miRNA及二者相互作用进行概述,重点阐述这种互作机制对功能性肠病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双向交流在功能性肠病中所产生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田思聪  薛婧  宋辉  杜权 《中国药学》2020,29(3):161-175
为了探讨中草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我们选择王氏保赤丸和三七总皂甙两种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开展本研究。研究模型为雄性Wistar大鼠,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连续给药28天。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的新鲜粪便进行16SrRNA测序,以确定肠道菌群的组成谱。与对照组相比,发现王氏保赤丸对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丰度产生了平衡的调节作用,这与其对便秘和腹泻独特的双向作用是一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王氏保赤丸给药提高了短链脂肪酸生产菌Ruminiclostridium9和Eubacteriumventriosum的丰度,减少了与炎症相关的Jeotgalicoccus和Bilophila属的丰度,使大鼠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更加健康。对三七总皂甙给药组的研究发现,三七总皂甙对与帕金森氏病相关的肠杆菌科,与衰老相关的Christensenellaceae菌科、以及与高血压有关的Rikenellaceae、Christensenellaceae、Lachnospiraceae和Bacteroidaceaceae菌属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些作用与其主要的临床适应症是相符...  相似文献   

16.
李昌振  楼建军  孔培中  韩伟 《安徽医药》2023,27(8):1485-1488
肠道菌群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包括化疗及免疫治疗在内的抗肿瘤治疗疗效均受到肠道菌群的调节。放疗是抗肿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影响放疗敏感性以及放射性黏膜炎的严重程度。该文系统地回顾了描述肠道菌群调节放疗疗效及其黏膜毒性的研究,希望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提高放疗疗效并减轻放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聚木糖对乳杆菌、双歧杆菌及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替换MRS和BS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加葡萄糖2%、低聚木糖0.5%、低聚木糖1%、低聚木糖2%4组,分别接种2种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3种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菌液2%,测其24 h后的活菌数,比较低聚木糖对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替换GAM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不加糖、葡萄糖2%、低聚木糖1%3组,加人体粪便菌液1%,模拟人体肠道环境厌氧培养24 h后,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其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活菌数,观察低聚木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1%的低聚木糖对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并且低聚木糖能促进人体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且对肠球菌无明显的增殖效果。结论低聚木糖对肠道菌群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英夫力西(IFX)治疗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04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克罗恩病(CD)52例,使用英夫力西治疗前后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定量培养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测定三组C反应蛋白、血沉两项数据结果,分析其与肠道细菌组成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UC组酵母菌(1.09±0.17)、肠球菌(5.01±0.36)和消化球菌(3.99±0.23)的数量显著下降,乳酸杆菌(7.95±0.69)的数量显著上升(P<0.01);CD组酵母菌(1.06±0.19)、肠球菌(4.91±0.37)和消化球菌(3.90±0.19)的数量显著下降,乳酸杆菌(8.07±0.76)的数量显著上升(P<0.01)。治疗后,UC组CRP(10.33±4.64)、ESR(9.10±4.11)水平降低(P<0.01);CD组CRP(7.31±4.68)、ESR(9.27±3.13)水平降低(P<0.01)。结论使用英夫力西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后,酵母菌、肠球菌和消化球菌数量显著降低,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炎症指标CRP和ESR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9.
甲壳低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甲壳低聚糖对链脲佐菌素 (STZ)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用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分为糖尿病治疗组和糖尿病对照组 ,分别灌胃甲壳低聚糖 60 0mg (kg·d)和等体积的蒸馏水 ,连续 2 1d ,而后检测两组小鼠血糖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治疗组小鼠的血糖降低、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增多 ,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甲壳低聚糖具有降低STZ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调节肠道菌群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浓度螺旋藻制剂进行药效学试验,验证其调节实验性肠菌群失调症,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结果表明:1)治疗前各组100%出现中,重复腹泻;治疗后第6天,转为正常--轻度腹泻者,高剂量组和中剂量为100%,低剂量组为80%。2)菌群分析结果显示,螺旋藻低剂量组双歧杆菌和肠肝菌数量水平早期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生理菌数量增加水平基本相同;较自然恢复组增加非常显著(P<0.01),较生理盐水组增加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P<0.010。实验提示,螺旋藻可显著缓解肠菌群失调症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但有一定剂量依赖性。中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迅速缓解模型小鼠腹泻症状,纠正其肠道菌群紊乱,两者间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