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怀疑颅内动脉瘤的52例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先行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再加做3D-DSA,比较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瘤体大小测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以及栓塞治疗的评价效果。结果 52例患者41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44枚动脉瘤。44枚动脉瘤经2D-DSA检出36例(38枚动脉瘤),3D-DSA检出41例(44枚动脉瘤);3D-DSA较2D-DSA更清楚显示瘤颈,3D-DSA对脑动脉瘤子瘤显示较2D-DSA显示佳。在治疗中,3D-DSA较2D-DSA更准确判断动脉瘤填塞程度及残留腔隙。结论 3D-DSA能任意角度观察,有效排除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瘤体形态显示更清楚,对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②方法对23例动脉瘤术前术后的3DDSA与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并行术后价值评估。③结果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及夹闭程度。④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和术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相比的优势。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DSA和3D-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2D-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2D-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0.05)。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DSA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评估3D-DSA在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颅内动脉瘤86例患者行3D-DSA造影检查,术前选择栓塞治疗方案,术中指导手术操作,栓塞后考察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及载瘤动脉的情况,评价3D-DSA对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颅内动脉瘤86例介入手术中,致密栓塞69例(80.2%),栓塞>90%12例(13.9%),<90%4例(4.6%)。术中出血3例,死亡2例。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栓塞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顾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C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 DSA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通过常规DSA造影筛选出5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对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3D DSA造影,同时通过3D血管图像明确动脉瘤的形态、瘤体的大小、瘤颈的宽度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再反复回放3D动脉瘤的图像,确定栓塞动脉瘤的最佳工作角度。最后手术者在确定最佳的工作角度上进行动脉瘤栓塞,用微导丝带上微导管超选择至动脉瘤体的中外1/3处,撤出微导丝,通过微导管释放弹簧圈而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结果:3D DSA明确诊断和栓塞了55个动脉瘤。结论:3D DSA较常规DSA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结合常规DSA造影,3D DSA造影在动脉瘤诊疗中,具有极大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破裂脑动脉瘤(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人院当天行急诊3D—CTA检查,根据3D—CTA的结果,凡符合栓塞指征的AN患者在3d内行GDC栓塞术。结果 80例符合条件的破裂AN成功地进行了GDC栓塞,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部证实了3D—CTA的发现,3D—CTA在显示AN和载瘤动脉的三维结构上优于DSA。它能在脑血管造影前为AN的栓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对前交通AN的栓塞。结论 3D—CTA可在脑血管造影前早期确定AN和栓塞指征;可引导导管直接置入AN所在侧血管及选用合适的弹簧圈;为早期GDC栓塞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3.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 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MRI和/或3D-DSA随访检查,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33例患者(38个动脉瘤)成功栓塞,7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35例患者,5例失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2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3例.2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及出血症状发生.7例未治疗的患者中,未破裂的患者4例未发生出血,破裂的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3D-DSA的应用能为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治、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ang QJ  Li TL  Duan CZ  He XY  Fang B  Yin FM  Zhao QP  Xu R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32-234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对1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对55例病人62个动脉瘤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90例10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E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45例病人168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达到100%栓塞的为96个,95%栓塞的为45个,90%栓塞的为15个,<90%栓塞的为1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5例,脑梗死1例。118例病人痊愈,23例好转,2例恶化,3例死亡。通过DSA进行随访17例,3例3个动脉瘤复发,其中2个动脉瘤再次使用EDC达致密填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Ji Y  Wang ZG  Ding X  Qu CC  Zhang Q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9):1303-130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 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7-63岁,平均47岁.70例,共74个动脉瘤.分析栓塞前后几何形状、栓塞方法、栓塞材料和复发前后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图像,并对37例栓塞术后患者在3个月到1年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栓塞术后通过DSA复查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4个动脉瘤.其中8例,共9个动脉瘤复发.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5个,前交通动脉2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一级分叉处2个;宽颈动脉瘤4个,形态不规则动脉瘤5个;致密栓塞3个,不致密栓塞6个.结论 宽颈、瘤体大、形态不规则和不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其中117个颅内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123个(80.9%),瘤颈残留17个(11.2%),瘤腔残留12个(7.9%)。结论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能够更好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并能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在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对173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随访,了解栓塞治疗后3-24个月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部分病人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方法,了解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情况及复发的原因。结果经对173例病人的临床随访,均未见再出血,临床症状逐步恢复,其中56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1例于1周内恢复,52例于1年内恢复,3例于1.5年内恢复。10例视力下降病人,6个月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4例病人行脑血管造影复查,5例复发,其中2例因可脱性弹簧圈吸收造成复发,3例因弹簧圈移位,瘤蒂显影,无一例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而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