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唇腭裂术后(牙合)颌面继发畸形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唇腭术后He颌面不同程度继发畸形的修复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对30例不同畸形程度的此类患者,采用不同修复方案治疗后患者改善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与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 可使面形与He接触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有一定限度。结论 修复治疗是唇腭裂序列治疗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错畸形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格倾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错畸形与患者自我意识及人格倾向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都市健康和患有不同类型、程度错畸形的大学生共 2 40例 ,分为Ⅰ、Ⅱ、Ⅲ类错及无错正常组 ,每组 6 0例 ;其中各错畸形组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各 2 0例。选用躯体自信量表 (thebody esteemscale,BES)和艾森克个性量表 (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分别对样本进行心理评估。结果 ①各组样本BES各分量表之间 ,正常组面部外观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Ⅱ、Ⅲ类错的中度、重度组 ;②各组样本EPQ各分量表之间 ,正常组E量表T值显著高于Ⅱ、Ⅲ类错的重度组 ,而N量表T值则显著低于Ⅱ、Ⅲ类错的重度组 ;③在各样本的BES各分量表与EPQ各分量表之间 ,仅面部外观分量表分值与E量表T值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N量表T值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①中度与重度Ⅱ、Ⅲ类错畸形患者 ,对自己颜面部的自信低于健康人群 ;②重度Ⅱ、Ⅲ类错畸形患者的内向型人格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人格倾向均高于健康人群 ;③个体对自己面部外观的自信程度越高 ,其外向型、情绪稳定型人格倾向就越高 ;反之 ,则内向型、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试分析接触面积最小的型———线性总义齿的咀嚼效能。方法 采用固定咀嚼时间与咀嚼次数的方法 ,对不同牙槽嵴条件的线性总义齿修复患者进行不同戴牙时间段咀嚼效率的测定。结果 线性总义齿修复组的牙槽嵴条件明显较差 ,达Ⅲ、Ⅳ级者占 81 8% ,而在解剖式总义齿修复组仅占 43 3%。咀嚼时间固定 ,线性总义齿的咀嚼效率与解剖式总义齿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咀嚼次数固定时 ,前者则低于解剖式总义齿 (P <0 0 5 )。结论 对于刃状、低平及凹陷状剩余牙槽嵴的无牙颌患者 ,应用线性总义齿可恢复较好的咀嚼效能 ,但需要较多的咀嚼次数。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肌肉协调与否,与错畸形密切相关。前牙反是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项研究旨在了解替牙期前牙反患者在矫治前后咀嚼肌肌电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的程度,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可能因素。1方法:选择替牙期安氏Ⅰ类与Ⅲ类前牙反患者共10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前牙开畸形进行分类研究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116例恒牙期前牙开患者 ,借助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颅面软硬组织及气道结构进行测量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多元统计方法 ,对开畸形的颅面形态进行分类。结果 对年龄、性别、颅面特征等 15 6项指标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精简为 30个变量 ,再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 4个因子 (下颌旋转因子、面高因子、牙骨矢状因子和上颌旋转因子 )。采用逐步聚类法对 116例患者的 4个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将前牙开畸形这一群体分为牙齿槽型开、下颌顺时针旋转型开、长面型开、上颌逆时针旋转型开和骨性Ⅲ类开 5类并归纳出可供临床使用的简单分类方法。结论 对前牙开畸形进行分类在诊断和矫治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唇腭裂患者术后常存在较严重的错畸形,其矫治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32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类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得出以下结果:①为获得良好的牙弓形态及牙颌关系常需齿槽骨植骨;②扩弓治疗时间较长且多需不对称扩弓,扩弓效果需长时间保持;③方丝弓矫治器治疗结束后,患者侧貌的改善主要局限在牙齿-齿槽区;④34.3%的患者需要作正颌外科治疗。研究结果提示,为获得更理想的侧貌改善,应对唇腭裂患者早期应用前方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7.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的各种正颌外科与其他手术方法组合,为提高治疗这种畸形的效果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根据11例半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的畸形程度,分别采用上颌LeFortⅠ型截骨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下颌角成形术和颏成形术,其中有4例患者采用了腓骨肌皮瓣修复,3例患者采用了肩胛游离皮瓣修复,2例患者采用了腹部游离真皮脂肪瓣修复。并就该类患者颌面结构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游离皮瓣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面部偏斜畸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明显改善,5例患者咬合平面完全摆正,仍有6例患者咬合平面角维持在1°~4°。无长期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明显复发,患者对治疗结果感到非常满意。结论①畸形同时具有骨性畸形和软组织畸形,根据畸形的不同类型运用相应的手术方案,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可获得咬合关系和容貌均满意的临床效果。②游离皮瓣的应用扩大了手术的适应证,使严重发育不全畸形得以较好矫正。  相似文献   

8.
错(牙合)畸形的下颌功能运动轨迹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错畸形者的下颌运动轨迹进行分类。方法对错畸形患者的口颌功能进行临床检查并以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进行轨迹分析。结果对223例错(男106名,女117名,平均年龄146岁)的观察表明,将近40%的患者存在功能性错,特定的错类型常呈现出特征性的下颌运动轨迹。同时发现,下颌运动轨迹受上下颌骨、肌肉、关节及牙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结论本项研究总结归纳出功能性错的分类方法(包括功能性1、2、3、4类错)。  相似文献   

9.
中国25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调查我国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的患病率。方法 以个别正常和Angle错分类法为标准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 ,由口腔正畸专业人员对全国 2 5 392名各牙龄期的儿童与青少年进行错畸形的患病率调查。结果 得出了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错患病率为 67 82 % ,同时统计出各牙龄期的患病率和错畸形类别的构成比。结论 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错患病率近 40年来有明显增高 ,由 2 0世纪 60年代初的 40 %升至 2 0 0 0年的 67 8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在先天性牙缺失患者美容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先天性恒牙缺失的患者15例,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后,先进行正畸治疗,集中缺失间隙,纠正错牙合畸形,然后行固定桥修复缺牙间隙。结果:经过3年的治疗和术后观察,采用修复前正畸治疗的先天性牙缺失患者治疗后未出现基牙移位或松动,基牙龈缘健康,患者表示满意。结论:修复前正畸治疗能最大程度保护余留牙健康,获得良好的美观和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完全性唇腭裂术前鼻撑和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新生儿完全性唇腭裂术前鼻撑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8例完全性唇腭裂,通过模型测量矫治前后牙槽裂距的改变,观察治疗效果;用鼻外形的评价标准对术后患儿进行初步评价。结果经过108—152天的治疗,2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齿槽左右裂隙较矫治前平均缩小5.3mm,前后裂距较矫治前平均缩小3.5mm;鼻外形评价的优良率为76%。12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齿槽左侧裂隙平均缩小4.7mm,右侧裂隙平均缩小4.2mm,左右裂距平均扩大1.6mm,前后裂距平均缩小5.1mm,前牙槽突宽度平均增大1.2mm;鼻外形评价的优良率为66%。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在新生儿期做术前鼻撑和正畸治疗,患儿易适应,有利鼻发育,可减小手术的难度,提高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995~2008年1209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病状况与特点。结果唇腭裂患者中,主要以单侧唇裂、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为主,分别占27.55%、27.05%和19.69%。除单纯腭裂外,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唇腭裂患病左侧比右侧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4.73%、25.14%、21.34%、14.56%、14.23%。母亲中共有193例(15.96%)妊娠前3个月有接触风险因素。不同遗传亲属级别间发生唇腭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1)。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马敬斋  张景霞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9):959-960,963
目的:了解唇裂、腭裂一期手术后继发畸形的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有效的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普查法对河南省部分地区人群进行随访,对唇腭裂患者进行术区照相,根据照片记录手术类型、术后继发畸形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随访唇腭裂术后患者2046例。单侧唇裂患者1514例,术后继发畸形1268例,,双侧唇裂患者488例,术后继发畸形466例,腭裂患者446例,术后继发硬腭穿孔及软腭复裂26例。结论:适当选择唇腭裂手术类型,对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诊及普查,及时发现、治疗术后继发畸形,对提高唇腭裂手术的治疗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447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 ,寻找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 ,为唇腭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89~ 1998,10年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 2 4 4 7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唇裂 6 4 8(2 6 5 % )、唇腭裂 996 (40 7% )、单纯腭裂 80 3(32 8% )。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中 ,男多于女 (2 .14∶1) ,单纯腭裂女多于男 (0 77∶1)。单侧唇腭裂明显多于双侧 ,两者之比为 4 84∶1,其中左侧者多于右侧者 ,两者之比为 2 14∶1。有遗传史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7 4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的 8 2 % ,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患者的 6 5 %。母亲怀孕前 3月经历危险因素有 95 4例 ,占 39 0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者 70 0例 ,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数的 4 2 6 % ,单纯腭裂2 5 4例 ,占单纯腭裂的 31 6 %。A型和O型血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人群比例 ,而B型血者比例低于正常人群比例 ,单纯唇裂出生于 4~ 6月者人数小于其他季度 ,而单纯腭裂出生于 7~ 9月者人数少于其他季度 ;19例双生子中 ,均为其中之一发病 ,无同时发病者。唇腭裂伴发畸形者共 4 1例 ,占总病例数的 1 7%。结论 本资料提示唇腭裂的发生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牙槽骨塑形器应用于完全性唇腭裂婴儿术前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6例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记录治疗前后患侧鼻孔的宽度、高度,鼻小柱长度和上腭牙槽骨裂隙的变化,观察矫治效果。结果经过90~150d的治疗.9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7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鼻小柱长度和鼻孔宽度高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牙槽骨裂隙宽度和硬腭前部裂隙宽度均明显缩小。结论鼻牙槽塑形器能明显改善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鼻翼和鼻小柱外观,减小牙槽骨和硬腭前部裂隙的宽度,有利于鼻部发育,减少手术难度,提高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个月~30岁唇腭裂患者与正常同龄人的体重差别,分析唇腭裂患者各生长阶段影响其体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唇腭裂患者1 939例,年龄3个月~30岁,按不同年龄分组,与正常对照组分性别进行体重比较,并对单纯性唇裂及单纯性腭裂患者之间体重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组唇腭裂患者体重均较正常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单纯性唇裂与单纯性腭裂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患者各生长阶段的体重较正常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唇腭裂的发生与ABO血型有无相关性。方法 :统计湖北地区唇腭裂患者的A、B、O、AB血型的百分比 ,与湖北正常人群的A、B、O、AB血型的百分比相比较。分别统计A、B、AB、O血型患者中唇裂 ,腭裂 ,唇腭裂发病人数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唇腭裂患者中A型血所占比例较正常人群低 (P 0 .0 5 ) ,O型血所占比例较正常人群高 (P 0 .0 5 ) ,B型及AB型血在唇腭裂患者与正常人群中无显著性差别。唇裂、腭裂、唇腭裂的发生与A、B、O、AB血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湖北地区A型血胎儿不易患唇腭裂 ,O型血胎儿易患唇腭裂。唇腭裂的发生与血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1320例唇腭裂患者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唇腭裂的最新流行病学情况,寻找与唇腭裂发生相关的可能因素,为唇腭裂病因研究及预防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20例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920例(69.70%),女性400例(30.30%);唇裂410(31.06%)、唇裂伴腭裂782例(59.24%)、单纯腭裂128例(9.70%) ;全部病例中合并牙槽突裂895例,占67.80%;单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明显多于双侧者,两者之比为3.26:1,其中左侧多于右侧(1.71:1);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占总病例的4.47%,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病例总数的3.86%,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病例总数的10.16%;唇腭裂患者母亲孕3个月经历危险因素者共267例,占唇腭裂总数的20.23%,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224例,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总数的18.79%,单纯腭裂患者43例,占单纯腭裂患者总数的33.59%;所有患者中出生于7~9月者均少于其它其它季度.结论:唇腭裂发病以唇裂合并腭裂居多,且以单侧发病多于双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多基因遗传和胚胎所处的环境因素是唇腭裂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唇腭裂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心理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国内已修订过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幼儿))》对113例唇裂或/和腭裂患儿及53例正常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唇腭裂(CLP)组、单纯腭裂(CP)组、单纯唇裂(CL)组患儿的个性心理发展均比正常儿童更倾向于内向不稳定,自卑、社交困难、缺乏自信。患者各组间的内倾个性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发现,腭裂组患儿的个性与其他各组相比,表现为不稳定。从而为唇腭裂患者的综合治疗提出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After cleft lip repair the upper lip is sometimes attached at the premaxilla. The scar bands and contractures may occur deleterious effects on: the growth, the facial expression, the speech, problems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in prosthetic dental care, regression of the attached gingiva, resorp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bone and the aspect of the upper lip. In nine edentulous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palate, in six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palate and with a mutilated dentition and in ten younger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palate the buccal sulcus was successfully restored. The importance of a free upper lip and adequate sulcus has been under-emphasized in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cleft lip pal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