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良铎辨治肺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义 《中医杂志》2011,52(6):526-52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临证30余载,学验俱丰,兹将姜老师辨治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肺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呈反复发作,渐进加重之势。本病属中医"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范  相似文献   

2.
王金成  郭晓霞  武嫣斐 《光明中医》2013,28(9):1796-1798
姜良铎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在发热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素以解决疑难病证著称。笔者有幸侍诊学习,收益匪浅。现将其诊治外感热病经验撷要如下。  相似文献   

3.
姜良铎教授哮病辨治12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文浩 《河南中医》2004,24(2):19-20
姜良铎教授从事内科临床30余载,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呼吸热病的辨治颇具心得,现将其辨治哮病12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志明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5):512-512,529
姜良铎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学博士,一直从事中医热病学研究,在数十年热病重症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姜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热病重症案例四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姜良铎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擅长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等疑难疾病,在肺系危重症方面多有研究.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吸入氧气减少或伴有二氧化碳不能排出体外,以致人体在正常大气压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 mmHg,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为Ⅰ型呼吸衰竭,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大于50 mmHg的为Ⅱ型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救治,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笔者跟随姜师学习,总结其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6.
姜良铎教授论支气管哮喘从三态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浩 《环球中医药》2010,3(4):290-292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是中医学肺系疾病中的一种,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或虚弱,复感外邪、情志所伤、瘀血等触发内伏之宿痰,导致痰气相搏,气道痉挛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哮病属疑难杂病,临床辨治此种疾病比较棘手,自古有内科不治喘之说。姜老师采用辨息论态,从态施治,是兼顾病人整体、局部以及环境,综合考虑患者的一种诊疗思维模式,提出支气管哮喘从三态辨治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清透法在热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玉  杨豪 《河北中医》2000,22(12):924-925
吾师杨安巨擅长温病 ,治疗高热疗效颇佳。多年来 ,我们临证效仿 ,也每获良效 ,兹总结如下。1 方药及加减《素问·热论》中曰 :“未满三日者 ,可汗而已 ;已满三日者 ,可泄而已。”杨师对此体会颇深 ,并遵循叶天士的温邪入气分 ,“邪未伤津 ,犹可清热透表”的原则组成清透汤 ,用之临床 ,屡获效验。1.1 方药组成 金银花 9g ,连翘 9g ,甘草 6g ,黄芩 9g ,炒栀子 9g ,青蒿 9g ,地骨皮 12g ,白薇 12g。1.2 适应症 凡外感热病 3日以上 ,体温仍在 38℃以上的高热患儿 ,症见 :高热 ,无汗 ,口渴烦躁 ,面赤唇红 ,尿黄短少 ,大便干结 ,舌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姜良铎教授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出的从态论治理论为基础,探讨他治疗温热病的临床经验,姜良铎教授提出了温热病的病因病机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气郁津停,为湿为痰,气不流津,气不摄津,而成肺痹”,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总结出温热病导致的急性肺痹的中医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赖于脾胃之气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而发挥其正常的防御功能.一旦脾胃功能受损,就会引起卫气不足,防卫抗御外邪能力降低,外邪乘虚而入,而导致外感疾病的发生,姜良铎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在治疗表证上提出从脾胃辨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梅广源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导师梅广源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急症临床科研工作40余载,尤其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亲聆教导,受益匪浅,现辑其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12.
总结王霞芳教授辨治小儿外感热病临床经验。王师将小儿外感热病分为外感风邪、邪结少阳、阳明实热、湿温热病、暑温热病等证辨证论治,并举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热病,认为现代小儿体质和发病特点与以往不同,应从热邪与各脏器的关系入手,提出“清热即是扶正”理论,主张小儿常见反复发作性疾病从热论治,热因清则正气自复,以“清壮火,食少火”为基本治法,注重治病求本,临床应用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魏文浩 《河南中医》2007,27(12):15-16
姜良铎教授师承于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建华、张学文、郭谦亨老先生。在继承导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辨治温热病急症有着独特的经验。姜老认为斑疹的出现都是热毒郁闭营中,灼伤血络所致。其因有三,一是感受温热毒邪,内郁阳明,灼伤血络,热毒乘虚逼营,血从肌表外发;二是邪毒伏于血分,热毒鸱张,蒸逼营血,毒热之邪挟血外出,透于肌表;三是温病误治,阴伤血燥,热毒燔灼营血而导致发斑。疹多由于风热伏肺,内闭营分,郁于血络,外出肤表而成。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故在临床治疗上,当遵循“斑宜…  相似文献   

15.
周筱斋教授是新中国首批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大家,擅长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他诊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卓有成效。认为治外感热病首先详辨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将"温热顾阴"、"透邪外达"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他治疗恶性疟疾,辨证结合辨病,制定十一种临床类型并自创和化裁古方;治疗天花险症,详辨虚实寒热,早期表里双解,后期祛邪与扶正。文中附验案3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17.
吴雁 《江苏中医药》2014,46(12):13-14
福建中医药大学魏贻光教授认为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与热病密切相关,六气或五志抑遏玄府,使玄府闭郁而产生热病,临床上运用开通玄府法治疗热病。开通玄府不仅限于发汗,其法诸多,如利尿、化湿、通便、化痰、祛瘀等皆属此类,目的在逐邪于外,畅达气机于内,使气机升降出入,阴阳调和,则热病自愈。  相似文献   

18.
魏文浩 《环球中医药》2011,4(2):129-130
姜良铎教授临床善用人参、附子、大黄、生石膏四维药辨治急危重症.其中,人参大补元气,在急症治疗中有强心救脱之效;附子峻补元阳,是急症治疗中回阳救逆、救治虚脱、散寒止痛之要药;大黄泻火解毒,有开窍醒神之效;生石膏善清气分实热,泻胃火,解肌透邪.在中医急症抢救治疗中如能准确把握使用好四维药,就能使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缓解,扭转病...  相似文献   

19.
外感之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肺卫首先受邪。在外感病初期,肺卫失宣是病机的关键,治疗应重在宣通肺卫。外感风寒邪气,寒邪直接损伤卫阳,郁遏肺气,治当辛温解表。外感风热邪气,阳邪郁遏气机,损伤津液,易化燥化火,甚则内陷生变,治当辛凉解表。湿热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初起即表现为卫气同病,治当宣化表里湿热。燥气为病,易伤肺脏、耗津液,与热相合则易化热化火,而成温燥,治宜辛凉甘润。外感热病初起,六淫邪气侵袭肺卫,气机郁滞,进而津停成饮、成痰;气有余便是火,郁滞之气化燥化火,甚则动血。治疗总则为宣通气机,此即"透法"之运用。故在外感热病初起的治疗中,贵在把握气机状态,让肺卫之气宣畅,正气宣布,则邪气潜消。  相似文献   

20.
辨治崩漏三法李春英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前贤认为治疗崩漏有三个重要环节。如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所云:“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若只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