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篇用以治疗下寒上热、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由乌梅、细辛、肉桂、人参 、炮附子、川椒、干姜、当归、黄连、黄柏、蜜糖共11味药组成,具有温下清上,安蛔止痛之功。本为丸剂,用于厥阴病之蛔厥证,但笔者十多年来临床观察,以此方作汤剂用于杂病也常获奇效,深叹经方之  相似文献   

2.
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治疗协热下利的经方,历代医家对葛根芩连汤进行不断探索,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已经不断扩展。方朝晖教授诊疗内分泌疾病多年,对于经方的运用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独到见解,方老师认为葛根芩连汤并非专为下利所设,原文中“喘而汗出”、“脉促”等症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值得注重,通过该案可以看出葛根芩连汤对多汗证的治疗有良效。  相似文献   

3.
王克穷主任医师,熟谙经典,临证善用经方,每获奇效,兹就王克穷主任医师应用经方治疗肿瘤并发症的经验予以介绍,以飨读者。现介绍3则病案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皆有收载。能归十二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本经疏证》曰:“《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现在临床方药中,运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所载的一百一十三方(缺禹余粮一方),为后世采用汤液治病广开了途径,被后人称之为经方。为什么称为经方的说法很多,简而言之,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组方严密,用药少而精,疗效迅速等特点。甩经方治病,除宿疾大症以外,一般地说,服一、二剂便可收到明显的疗效。所以清人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劝读》中曾说:“经方效如桴鼓……。”但也必须指出,由于没有掌握使用经方的规律,而反蒙受其害的,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我院已故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类疾病,睡眠障碍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推荐采用认知行为(CBT-I)疗法,以及催眠、抗焦虑等处方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本文综述以阴阳开阖枢运气理论,以及《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为辨证大纲,浅谈运用三因司天方和《伤寒论》经方治疗失眠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韩明向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善用经方论治疑难杂病。作者有幸随师侍诊,研讨韩师从《金匮要略》痉病病因、病机、脉证等相关理论论治癫痫的独特治疗思路,分析其用方治法,体会其运用经方治疗癫痫的独特见地,以恬同道。  相似文献   

8.
王红 《当代护士》2003,(9):31-32
《伤寒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学巨著 ,他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注重论治 ,而且十分注重施护。笔者试就《伤寒论》辨证施护的方法分析归纳 ,予以讨论。1 把握病机 ,观察证候1 1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病位、病机、证候和发展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群。六经证候 ,以阴阳为纲领 ,以寒热辨疾病的性质 ,以表里辨疾病的部位 ,以虚实辨邪正的盛衰。1 2 六淫之邪 ,是通过三阳之表渐次传入三阴之里的。在病理变化上 ,表证病位浅 ,病势轻 ,这时要掌握服药的方法和出汗的程度。《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  相似文献   

9.
1伤寒论之精华《伤寒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本专著,其用方选药颇多精义。《伤寒论》是在确定六经主证前提下而立法组方,层层伸展,有顺有逆。“学人以规距”这一原则贯穿于六经始末。中医学认为,证是方的基础,方乃证的归宿,有一证必有一方。如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细弦得主证,这是一组正邪分争、阴阳表里错杂的整体反应与胸胁局部反应共同构成的证候,以小柴胡汤为本证而设。小柴胡汤药有数味组成,且配伍组合都恰到好处,始终围绕少阳病主要脉证选遗药物,其理法方药是极其严密的,方应…  相似文献   

10.
丁甘仁在深研《素问》、《伤寒论》等典籍及《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的基础上,择善继承,认真临证,灵活运用前人经验。其从伤寒与温病的发病属性均为外感病出发,主张统一辩证、分析,即早期重在解表,而用散透法。不过,在“寒温统一”中,对“六经”辨治规律及运用,较为强调,因此尽量选用经方。成为继曹元甫之后的又一位有影响的经方家。丁氏的辨治外感病的特点,不仅对“寒温统一”外感病学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伤寒论》方的拓宽运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方是后世对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200多首方剂的尊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水平,经方经过数千年的临床使用,其配伍的科学性、疗效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现举五例,以兹分享。  相似文献   

12.
正丁甘仁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孟河四名家"之一。丁氏学识渊博,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杂病等临床各科的治疗,能不执一家之见,不以经方、时方划界,能因人制宜、随证施方、博采诸家之长。丁氏曾谓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伤寒论》之六经  相似文献   

13.
<正>乌梅丸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又名乌梅丹(《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医方妙选》)、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338条订为蛔厥所设的代表方。《伤寒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相似文献   

14.
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合"柴胡法"与"桂枝法"于一方的柴胡桂枝汤作为示范告诉我们,经方是以组成而固定的,病症是以体质而变化的,固定的经方辨治变化的病症是不能取得最佳疗效的,故优化与完善经方的最佳策略是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地合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所论的痞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症。它可以出现在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中,特别是多见于许多急慢性脾胃病变中。同时,其方尤为临床所常用,故探讨痞证的理法方药,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名称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4钱黄芩3钱党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4枚。源流发展本方为张仲景所拟,是《伤寒论》的名方,应用范围甚广。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270余条药方中,杂证除外,平均每条方的治证2条左右,而小柴胡汤的治证则有36条,其重要性可以想见。仲景原来以本方主治少阳经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是临床常用方,《伤寒论》中关于小柴胡汤的论述多达10余条,应用范围从呼吸系统的疾病到消化系统疾病均有涉及,中医师在临证过程中也多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治疗各种疾病,今通过分析伤寒论探讨小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验案探讨小柴胡汤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下利证是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中医临床中属于"泄泻""痢疾""霍乱"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虽以六经辨证立论,但八纲辨证具体应用于其中,可以说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实始于《伤寒论》,我们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下利证作一论述,希望对进一步学习掌握《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芍药甘草汤”源出于仲景《伤寒论》,用以治疗阴阳俱不足的人误服桂枝汤后引起变证,已用甘草干姜汤复其阳,使“厥愈足温”而阴未复者,用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组成以复其阴的一条方剂,为阴不足而致“脚挛急”的人而设。条文虽未明言其止痛之力,但能治“脚挛急”,显然亦说明该方有一定制痛之效。从《伤寒论》的遣方用药中,可以了解到仲景用芍药和甘草治疗痛证是颇为广泛的。论中113方中有用芍药,甘草配伍的方剂计有25方,而25方中牵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东汉时张仲景所著。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伤寒诊治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六经病证的辨证法则,成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一千多年来它不仅指导了外感热病的辨治,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辨治各种杂病,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籍,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