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加腰三横突小针刀松解在腰骶部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并与单一方法对比。方法 80例患者分为A组(单纯神经阻滞),B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C组(神经阻滞+射频治疗),D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射频治疗),每组20例。根据腰椎正侧位片,采用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分别标志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及脊神经后支相应的邵氏压痛点在体表的定位。腰三横突尖部行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感觉、运动定位测定后,给予80℃.60s的射频治疗,共2个射频周期。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4h。2周:静止VAS、运动VAS、腰三横突压痛VAS、邵氏点压痛VAS。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口检验。结果 D组在24h、2周与A、B、C组的比较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腰三横突压痛VAS与A组的比较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在邵氏点压痛VAS的比较P&;lt;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腰骶部疼痛,在诊断明确时,治疗上利用射频热凝加针刀松解联合施治,较单一方法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对腰三横突综合征行针刀配合拔罐放血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就诊的12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小针刀配合拔罐放血疗法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小针刀配合拔罐放血疗法及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实施针刀配合拔罐疗法,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有利于改善疗效,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加腰三横突小针刀松解在腰骶部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并与单一方法对比。方法80例患者分为A组(单纯神经阻滞),B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C组(神经阻滞+射频治疗),D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射频治疗),每组20例。根据腰椎正侧位片,采用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分别标志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及脊神经后支相应的邵氏压痛点在体表的定位。腰三横突尖部行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感觉、运动定位测定后,给予80℃、60s的射频治疗,共2个射频周期。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4h,2周:静止VAS、运动VAS、腰三横突压痛VAS、邵氏点压痛VAS。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结果D组在24h、2周与A、B、C组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腰三横突压痛VAS与A组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在邵氏点压痛VAS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腰骶部疼痛,在诊断明确时,治疗上利用射频热凝加针刀松解联合施治,较单一方法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方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慢性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选择最佳方案依据。方法:90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Ⅰ,Ⅱ,Ⅲ组,每组30例。Ⅰ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ganglionblock,SGB);Ⅱ组行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is nerve block,SNB);Ⅲ组行臂丛神经阻滞加肩周局部神经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s and local nerve block,BPB+LNB)。3种治疗之后对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主观疼痛改善评估。结果:治愈率Ⅰ组为66%(20/30),Ⅱ组为70%(21/30),Ⅲ组为90%(27/30)。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751,,=6.043,P&;lt;0.05)。疼痛改善评分Ⅰ组为1.97&;#177;2.40,Ⅱ组为1.83&;#177;2.42,Ⅲ组为0.63&;#177;1.10,Ⅲ组为最佳。结论:BPB+LNB是临床治疗肩周炎较好的方法,SGB,NSB可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5.
氟比洛芬酯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方法8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PCIA镇痛,随机分为4组(n=20)观察术后24小时内(2h,4h,8h,20h,24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4hⅣ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术后8、20、24h时的VAS评分四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4小时内PCA按压次数Ⅳ组明显多于Ⅰ、Ⅱ、Ⅲ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Ⅲ组、Ⅳ组低于Ⅰ组、Ⅱ组(P〈0.05),嗜睡的发生率Ⅲ组、Ⅳ组低于Ⅰ组(P〈0.05)。三组镇痛期间均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氟比洛芬酯伍用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应良好,且能减少50%的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不接受静脉自控镇痛(PCIA);Ⅱ组患者以芬太尼行PCIA;Ⅲ组患者以芬太尼+氯胺酮行PCIA。监测患者术后48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视觉模拟评分(AVAT)以及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印象评分(PJA)。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和IL-6浓度。随访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Ⅱ、Ⅲ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VAS、AVAT、PJA明显优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VAS、AVAT、PJA优于Ⅱ组(P<0.05)。患者术后血清CRP和IL-6浓度Ⅱ、Ⅲ组低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低于Ⅱ组(P<0.05)。结论:术后镇痛中小剂量辅助使用氯胺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炎症反应,缓解手术后应激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康博宁、耐乐品及布比卡因分别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的甲状腺囊肿患者,术前随机分为3组,行颈丛神经阻滞。Ⅰ组:0.25%布比卡因;Ⅱ组:0.25%耐乐品;Ⅲ组:0.25%康博宁。观察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情况、术中镇痛效果,记录声嘶、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法,0—2为效果优,3~5为效果良,6~7为效果差,8~10为无效。结果三组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博宁和耐乐品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与布比卡因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颈丛神经阻滞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日常生活指导、超短波、中频电疗及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距离测量法对2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腰前屈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前屈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4)分]、腰前屈活动范围[(69.4±14.4)cm]及愈显率(94.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能进一步缓解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超激光与神经阻滞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复合阻滞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疼痛门诊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单纯神经阻滞组为组Ⅰ30例,单纯超激光照射为组Ⅱ30例,神经阻滞后加超激光照射为组Ⅲ30例,3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治疗后组Ⅰ与组Ⅱ的VAS值及下降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组Ⅲ与组Ⅰ、组Ⅱ相比VAS值及下降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组Ⅲ的神经阻滞治疗疗效少于组Ⅰ、组Ⅱ相比VAS值及下降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组Ⅲ的神经阻滞治疗次数少于组Ⅰ,组Ⅲ的超激光照射治疗次数少于组Ⅱ,而复发率明显低于组Ⅰ、组Ⅱ(P<0.05)。结论:超激光照射治疗慢性软组织损性疼痛是有效的,但如与神经阻滞复合应用效果更好,且不易复发,是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行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5例。Ⅰ组:0.5%左旋布比因;Ⅱ组:0.5%罗哌卡因;Ⅲ组:0.5%布比因;行连续低位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结果:Ⅰ、Ⅱ和Ⅲ组首次局麻药用量分别为(14.73±0.48)、(14.39±1.53)和(13.824-1.31)ml。Ⅱ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比Ⅲ组长(P〈0.05),Ⅱ组Bronmge评分为1分的例数多于Ⅲ组(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组SBP在感觉阻滞平面达上界及运动阻滞起效时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三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54.3岁。根据Meyerding分型,Ⅰ型17例,Ⅱ型28例,Ⅲ型2例。其中PLIF组的25例,PLF组的22例。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进行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PLIF组(186.64±30.33)min,PLF组(154.48±42.27)min;平均出血量:PLIF组(543.24±72.24)rnl,PLF组(423.67±54.3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PLIF组滑脱率(8.4±5.1)%,椎间隙高度(0.312±0.039)%,椎间孔面积(0.169±0.023)%;PLF组滑脱率(14.3±6.2)%,椎间隙高度(0.233±0.041)%,椎间孔面积(0.138±0.025)%,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PLF组JOA、VAS评分术后均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术后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LIF和PL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取得了相当疗效,与PLIF相比,PL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更好,而PLIF在维持椎间高度、椎问孔面积以及矫正滑脱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硬膜外预充液预防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导管致硬膜外血管损伤及腰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单胎足月妊娠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3组产妇均取左侧卧位,L2-3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脊麻针穿过硬膜外针内腔行蛛网膜下隙穿刺,见脑脊液回流后,注入0.75%左布比卡因2.0 mL,拔出腰麻针.Ⅰ组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Ⅱ组产妇硬膜外置管前在硬膜外腔注入含麻黄素15 mg的生理盐水5 mL;Ⅲ组产妇硬膜外腔直接置入导管.记录3组产妇血管损伤发生率,观察麻醉注药前(T0),经穿刺针注药液后2 min(T1),5 min(T2)HR、SBP、DBP的变化,以及采用针刺法测定注药后5、10 min时的感觉阻滞平面.结果 Ⅰ、Ⅱ、Ⅲ组血管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1.6%及13.3%,Ⅲ组血管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均P<0.05),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T1及T2的SBP较T0有明显的下降(均P<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感觉阻滞平面较Ⅲ组明显升高(P<0.05),Ⅰ、Ⅱ组注药后感觉阻滞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在硬膜外预充少许液体,可以预防硬膜外导管置入时损伤血管,提高剖宫产产妇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同时还可改善腰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对罗哌卡因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坐骨神经复合腰丛阻滞麻醉.Ⅰ组:1%罗哌卡因200 mg加入生理盐水30 ml;Ⅱ组:1%罗哌卡因200 mg加入舒芬太尼20 μg(2 ml)、生理盐水28 ml.结果 Ⅰ组患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腰丛(7.9±3.6)h和(5.9±3.4)h、坐骨神经(8.2±3.5)h和(6.6±3.2)h]明显短于Ⅱ组[腰丛(15.1±2.4)h和(10.2±3.5)h、坐骨神经(16.3±2.7)h和(11.7±3.8)h](P<0.01).Ⅰ组患者48 h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比Ⅱ组多(P<0.05).结论 0.4μg/ml的舒芬太尼能明显延长0.4%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妇科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的影响.方法 90例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均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Ⅰ组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Ⅱ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Ⅲ组不应用帕瑞昔布钠.三组术毕均留置硬膜外导管以0.12%罗哌卡因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罗哌卡因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48 h镇痛满意度(8.3±2.1)、Ⅱ组镇痛满意度(7.2±1.8)明显高于Ⅲ组镇痛满意度(5.7±2.6)(P<0.05).Ⅰ组VAS评分分别为8 h(2.64±0.18)、12 h(1.33 ±0.52)、24 h(1.08±0.57),明显低于Ⅲ组8 h(4.65±0.54)、12 h(3.86±0.77)、24 h(3.09±0.67)(P<0.05)三个时点的VAS评分.Ⅲ组有效按压次数(9.69±8.68)明显高于Ⅰ组(5.56±6.34)(P<0.05);Ⅲ组实际按压次数(18.36±12.59)明显多于Ⅰ组的实际按压次数(11.67±15.16)(P<0.05).Ⅲ组罗哌卡因总用药量(239.78±19.31)明显高于Ⅰ组(187.46±22.59)和Ⅱ组(209.39±19.12)(P<0.05)的用药量.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妇科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并减少硬膜外自控镇痛期间局麻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何惠芬  刘东梅  黄建英 《全科护理》2009,7(33):3019-3021
[目的]观察用Spinocath导管针行连续腰部麻醉用于高龄病人全髋置换术的效果与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择期高龄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80例,ASAⅡ级~Ⅲ级,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40例。两组以0.1 mL/s速率蛛网膜下隙注入0.4%罗比卡因1.0 mL~1.2mL,60 min后Ⅰ组蛛网膜下隙、Ⅱ组硬膜外腔分别追加0.6 mL~0.8mL或5 mL~6 mL维持麻醉。比较两组病人痛觉、运动阻滞的异同及不良反应。术中做好心理支持、尿道护理、体位安置与生命体征观察。[结果]两组蛛网膜下隙用药后镇痛效果满意,阻滞平面均未超过T10。Ⅱ组硬膜外腔用药后8例病人出现痛觉阻滞不全、9例阻滞平面超过T10、6例血压下降≥30%,显著多于Ⅰ组(P〈0.01);Ⅰ组罗比卡因和麻黄碱的用量显著小于Ⅱ组(P〈0.01)。[结论]用Spinocath导管针行连续腰部麻醉用于高龄病人全髋置换术,配合恰当的护理,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5例ModicⅡ型患者的腰椎终板面积改变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估慢性下腰痛的程度。结果所有45例ModicⅡ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后,统计得出Modic改变率为(15.13±10.75)%,计算VAS评分为(3.90±0.40)分, ModicⅡ型患者的面积改变率与VAS评分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性(r=0.31,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 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即终板面积改变率越大,患者下腰痛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较髋关节前方横切口与S-P切口治疗股骨头PipkinⅠ型、Ⅱ型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前方横切口与S-P切口治疗股骨头PipkinⅠ型、Ⅱ型骨折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方横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治疗19例(A组),S-P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治疗23例(B组).对两组手术入路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9.3±1.6)、(16.6±1.7)cm.手术时间分别为(60.7±10.6)、(85.4±13.1)min,出血量分别为(100.5±43)、(373.9±9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髋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法:A组为(85.5±5.3)分,B组为(83.2±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发生并发症2例,B组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愈合时间:A组(14.0±1.4)周,B组(14.7±1.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PipkinⅠ型、Ⅱ型骨折手术治疗,髋关节前方横切口入路具有切口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氯普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腰麻)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下肢手术患者120例,均采用2%盐酸氯普鲁卡因施以腰麻。根据不同用药剂量随机均分为:Ⅰ组30mg(1.5ml),Ⅱ组40mg(2.0ml),Ⅲ组50mg(2.5ml)。记录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记录肌肉松弛程度(Bromage评分)。记录蛛网膜下腔注药后1,3,5,7,10,15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1)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分别为T9(T12~7)、T9(T12~6)和T9(T12~4),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2.0±0.2)min、(2.0±0.3)min和(2.0±0.1)min,P〉0.05;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6.0±2.2)min、(7.0±1.9)min和(8.0±2.1)min,P〉0.05;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60.2±12.1)min,(85.1±18.4)min]、[(85.1±14.4)min,(125.2±22.1)min]和[(97.2±20.3)min,(135.4±32.4)min],P〈0.05。(2)各组肌松程度(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麻醉后1,3,5,7,10,15min时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50mg盐酸氯普鲁卡因比较适合腰麻行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配伍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高浓度组(0.25%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0.125%罗哌卡因),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进行镇痛。记录患者在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开始下床活动时间,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浓度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及72h的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患者(P〈0.05);2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差异[(25±2)h比(27±4)h,P〉0.05];2组患者的术后24~72h肌力评分平均大于3级;2组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相对于0.125%的罗哌卡因,采用浓度0.25%的罗哌卡因配伍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伍用丙泊酚混合液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112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人。Ⅰ,Ⅱ组患者在注射1.5~2mg/kg异丙酚前1min分别注射2mL生理盐水、2mL100μg/kg氯胺酮,Ⅲ组患者注射与其相同剂量氯胺酮和异丙酚的混合液。应用注射异丙酚时的VRS评分和苏醒后VAS评分法分别对各组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①VRS评分: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患者无痛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Ⅱ和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②VAS评分: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100μg/kg氯胺酮或与异丙酚同时注射均能明显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