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黑变及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黑变及动力学影响。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大黄组、诃子组和六味安消胶囊组,后三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灌服30 d。处死动物,检测炭末推进率,观察结肠黑变情况,并对盲肠及近段结肠末染色切片行图像分析。结果大黄组豚鼠结肠有黑变,以盲肠及近段结肠为著。病理改变类似人类。大黄组(87.71%±25.87%)、诃子组(67.63%±19.05%)及六味安消胶囊组(91.14%±16.13%)炭末推进率较正常组(40.38%±6.99%)明显增快(P<0.05)。图像分析显示,诃子组、六味安消胶囊组盲肠、近段结肠固有层色素颗粒灰度及阳性面积比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组盲肠、近段结肠固有层色素颗粒灰度(盲肠133.18±1.72,结肠137.40±1.39)及阳性面积比(盲肠4.65%±0.76%,结肠2.36%±0.42%)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可致豚鼠实验性结肠黑变病,六味安消胶囊致结肠黑变作用不明显,诃子有预防结肠黑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肠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scoli ,MC)最先由Crureilheir于 182 9年首先描述 ,185 7年Virchow将其定名并一直沿用至今[1] 。MC是指结肠粘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黑褐色素颗粒。除结肠外 ,尚可累及肝脏、淋巴结、十二指肠及胆囊等。1 流行病学特点文献报道MC发病率国外明显高于国内。国内大宗统计资料显示 ,MC发病率在 0 .0 6% ( 6/ 10 0 0 0 )~ 5 .9% ( 134 /2 2 83)之间[2 ,3] ,差别较大。MC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 60岁以上。病变部位以近端结肠多见 ,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 ,包括阑尾[4]…  相似文献   

3.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结肠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而非炎症性疾病。其色素沉着主要与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有关。目前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MC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结肠腺瘤、结肠癌等细胞增殖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现针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MC的新进展作一概述,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结肠黑变病色素性质和病因与泻剂关系的研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荟、大黄是两种作用特别,应用广泛的中药,大量的患者长期应用,但这两种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争议,并已引起医药界和社会的关注,目前临床上所报道的毒性反应主要集中在结肠黑变病上。对于结肠黑变病的病因,结肠黑变病与芦荟、大黄类泻剂的关系国内外作了不少的研究,但仍未得到公认的结果,本文结合在研究的课题对此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结肠黑变病5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病因、预后以及与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2005-01/2008-1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结肠镜检查发现的57例结肠黑变病患者临床特点.结果:2006-2008年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0.78%<0.92%<1.73%);57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占52.6%, 但男性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男性与中年女性发病率高(P <0.005);57例患者均有服用泻剂史,口服蒽醌类泻药(6年以上), 如潘泻叶、芦荟胶囊、麻仁润肠丸、排毒养颜胶囊43例, 果导片(6年以上)12例, 减肥茶(6-12 mo)2例;31例患者有便秘、每周<3次, 粪便干燥, 或呈块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21例;腹痛、腹胀2例;肛门坠胀不适者2例;腹泻、便血1例;有1例并发结肠癌;停用泻剂后随访3例6-12 mo, 2例黑变病减轻, 1例治愈, 预后良好.结论:结肠黑变病可能与便秘、长期服用泻药有关;好发于中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可能与结肠癌有关.  相似文献   

6.
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结肠黑变病(MC)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近3年来诊断的90例全MC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0例中,便秘58例,45例长期或间断服用蒽醌类泻药,腹泻8例,并发结肠癌3例,结肠息肉28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结论]全MC的发病与服用蒽醌类泻药及便秘有关,便秘及服泻药时间越长、服药量越大,其MC程度越重。全MC还可能与炎症性肠病及腹泻本身有关。该病是一种良性疾病,与结肠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停用刺激性泻药,纠正习惯性便秘可以逆转病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肠道疾病的诊治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总结我院2001年6月至2004年2月肠镜检查的825例中,共发现结肠黑变病(MelanasisColi.MC),21例,其检出率2.68%。在同期资料中有便秘者90例,MC在便秘史病例中的发生率为23.3%,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探讨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结肠黑变病国外文献报道较多,国内文献很少。我们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5~1990年2283例纤维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黑色病变并取活检经病理证实的134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主要对其中22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大肠病变,与便秘和服用泻药关系不密切。电镜观察见纤维母细胞亦有吞噬色素的现象等。说明对中国人的大肠黑变病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结肠黑变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lipofucinlike)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随着肠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见增多,表明该病在我国并非少见。1991年9月至1997年5月我院1950例电子肠镜检查中,发现本病3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17~70岁,平均46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3.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24例,便秘与腹泻交替3例,轻度大便不爽7例,排便无异常1例,大便情况无记载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经结肠镜、病理学诊断的结肠黑变病患者49例,其中≥60岁者(老年组)37例,60岁者(中青年组)12例,对2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性别、便秘病程、服用便秘药物时间、吸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疾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中随访17例,1年内复查电子结肠镜示5例黏膜黑变程度减轻,12例肠黏膜黑变程度未见明显减轻,所有随访患者结肠息肉发生率无明显升高,未发现肿瘤新生物。[结论]结肠黑变病患者好发于老年人,尤其见于长期便秘、服用泻药并吸烟的男性患者,不论有无结肠疾病史,结肠镜检查中注意观察有无结肠黑变病、并长期随访,对结肠病变的早期诊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蒽醌类中药致结肠黑变病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蒽醌类中药致结肠黑变病(MC)发病机制.[方法]复习22例M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2例均有便秘及服用含蒽醌苷类中药泻剂经历,结肠镜及病理检查都显示不同程度的MC的表现.[结论]西医认为MC发生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慢性结肠梗阻有关;中医认为MC由肝肾阴虚,气郁血虚,肠壁失养所致.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功能性便秘与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罗马Ⅱ标准选择功能性便秘病人109例,按MC的诊断标准明确其中14例为MC,同时了解便秘程度和服泻药情况,对所有MC患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MC患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偏高,本组结肠镜检出率为0.62%,占功能性便秘的22.02%,功能性便秘发生MC均为重度便秘病人,有长期服蒽类泻药史,以全结肠和升结肠部位多见。病理表现为黏膜内含有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沉积,上皮细胞正常。结论 功能性便秘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尤以服蒽类泻剂为甚,因泻剂可诱导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且凋亡上皮细胞数量与MC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泡型棘球蚴病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泡型棘球蚴病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5只裸鼠进行20%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0.1 ml颈背部皮下注射接种,观察记录病灶生长状况,术后6个月行台盼蓝染色观察原头节细胞活性。结果术后8 d左右可见皮下病灶结节;模型建立3个月后裸鼠存活率为92%(23/25),泡型棘球蚴感染率为100%(23/23);少量原头节死亡,台盼蓝染色蓝色,原头节细胞活力为98%。结论泡型棘球蚴能够成功移植于裸鼠皮下,可为进一步建立泡型棘球蚴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鼠泻剂结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应用大黄和酚酞建立一种大鼠泻剂结肠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84只,分2期,第1期36只,第2期48只,均分为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大黄组(饲料中添加有大黄粉)和酚酞组(饲料中添加酚酞).第1期:大黄及酚酞开始剂量为100mg/(kg·d),逐渐递增,30d后,大黄剂量为3200mg/(kg·d),酚酞为4000mg/(kg·d).第2期:大黄及酚酞起始剂量为200mg/(kg·d),3mo后,大黄最终用量为2600mg/(kg·d),酚酞为3600mg/(kg·d).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肠道传输功能,并行结肠标本HE染色及肌间神经丛嗜银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期试验中大黄组和酚酞组肠道传输均有明显减慢;肌间神经丛嗜银染色大黄组和酚酞组有肌间神经丛嗜银性减弱甚至消失.结论本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具有慢传输性便秘的肠道传输延迟和肌间神经丛嗜银性明显降低等肠道功能及病理变化,简单经济,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6.
介入技术建立心肌梗死猪动物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基于介入技术的猪心肌梗死模型。方法:家猪18只,34月龄,体质量5065 kg,戊巴比妥钠麻醉后以球囊导管推送海绵颗粒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造成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闭塞。结果:17只猪成功建立心肌梗死模型,1只死亡。10只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6只术后8周按计划处死,1只术后第二天处死,无意外死亡。结论:以球囊导管推送海绵颗粒栓塞冠状动脉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方法简便易行,动物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7.
毛旻  张钰  章乐尧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22-1024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支气管内注入建立猪肺气肿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6只;麻醉动物后,行气管插管,测定各组肺功能、血气分析、CT,然后模型组支气管镜下左肺叶内注入木瓜蛋白酶5 ml(6 U/kg),对照组支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5 ml作为对照,每周一次;于实验结束第五周复测各组肺功能、血气分析、CT及模型组左右肺叶的CT值。分析两组猪血气分析、肺功能、CT值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猪的动脉血气分析PO2降低,PCO2升高;总量、功能残气量、吸气气道阻力、呼气气道阻升高,动态肺顺应性下降,左肺叶CT值较右肺叶下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CT示左肺叶内周边肺组织肺纹理减少,肺野透光度明显增强,呈典型的肺气肿的影像学改变。结论木瓜蛋白酶支气管镜下左肺叶内注入法能成功复查猪肺气肿模型。  相似文献   

18.
D-半乳糖致衰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衰老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衰老过程的有效方法.结合动物的生理特性及自然属性,建立不同的动物模型,已成为衰老及抗衰老研究的焦点.D-半乳糖衰老动物模型与其他几种衰老动物模型(如自然衰老模型、臭氧损伤衰老模型、去胸腺衰老模型、SAMP系小鼠衰老模型等)相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结果稳定,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结合该模型近年来的运用和发展,本文对该模型构建原理、剂量、具体方法和评估手段作一综述,并对行为学水平、生化水平、形态学水平、分子生物水平检测指标进行总结.总之,采用D-半乳糖120~125mg/( kg·d)连续皮下注射6~8周是较为可靠、稳定的建立衰老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involvement of macrophages in the passage of intraluminal substances into the lamina propria was examined in the large intestine of the guinea pig. 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 and senna, which, experimentally, induce ulcerative colitis and melanosis coli, respectively, were chosen for examination, since these substances are visible under the microscope without any special treatment. DSS (MW 50 000) and senna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o guinea pigs. In tissue sections of the intestine, the presence of DSS was demonstrated by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while senna was visible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e as brown pigment. In the large intestine of guinea pigs, macrophages were most numerous in the cecum, decreasing in number towards the rectum. Metachromatic reaction due to DSS was first recognized in the epithelium of the cecum, and was subsequently incorporated by macrophages. The presence of DSS, either in the epithelium or in macrophages, was not recognized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r the distal colon. Senna pigmentation was also limited to the cecum and proximal colon, in which pigmented macrophages aggregated in the lamina propria. The two different substances administered orally were taken up in the cecum, and partly also in the proximal colon; the substances passed through the epithelium and were incorporated by macrophage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a weak point in the intestinal barrier in this particular portion of the intestine.  相似文献   

20.
急性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急性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方法选取野生型斑马鱼288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2%、2.5%、3%乙醇处理组,于胚胎受精后5 d给予相应体积浓度比乙醇处理。观察斑马鱼一般生存率和表型变化,用整体油红染色评判脂肪肝发生率,石蜡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2%、2.5%和3%乙醇处理组斑马鱼32 h内生存率分别为100%、(91.21±1.61)%、0%。3%乙醇处理24 h即出现畸形。整体油红染色显示2%乙醇处理组斑马鱼在处理32 h后脂肪肝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病理切片可见2%乙醇处理32 h后斑马鱼肝细胞肿胀,肝内脂滴沉积增多,脂肪肝形成。结论利用2%乙醇处理胚胎受精后5 d的幼鱼32 h成功地建立急性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为进一步开展急性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