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总结唐和唐以前医学发展的成就,纂著了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要方》)、《千金翼方》《以下简称《翼方》),两方合称《千金》。《千金》针灸学有许多震古烁今的重大研究新成果,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是针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针刺法的论述较前有所发展,仅考述于后。一、针具《内经》有“九针”,《千金》皆沿用之。但常用的针分两类,即“白针”、“燔针”。白针包括毫针、锋针、铍针及大针。燔针是指火针,火针亦是锋针。《翼方》卷29针灸下日:“九针最妙”。《…  相似文献   

2.
考察《黄帝内经》,可见在西汉以前曾有过《九针》与《刺法》两篇针刺专著 ;《九针》与《刺法》后来发展为古《针经》;古《针经》进一步增益与改编 ,成为《黄帝针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先立《针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谓“《九针》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均指《黄帝针经》。《黄帝针经》就是至今尚传于世的《灵枢经》,乃《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 ,这在当今学术界已成共识。此书本为古代针灸学术著作 ,可是自从更名为《灵枢经》以后 ,医学界片面地推崇它作为医经的一面 ,反而忽略了它是传世最久的针灸专著。…  相似文献   

3.
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鬼垒……不可错也。”现将十三鬼穴及针法明示于下。1.鬼宫人中穴也(《铜人》)。又名鬼客厅(《千金》),鬼市(《千金翼》),水沟(《甲乙》)。手法男子左边进针,右边出针;女子右边进针,左边出针。必须横穿才可。2.鬼信少商穴也(《灵枢》)。  相似文献   

4.
杨兆钢教授毕生潜心钻研岐黄医术 ,熟读《内经》、《难经》 ,精研《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学典籍 ,从事芒针研究三十余年 ,经验丰富 ,造诣精深。杨师将中西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紧密结合 ,使芒针技法系统化、理论化 ,从而升华为芒针治疗学理论 ,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他的专著《芒针疗法》、《中国实用芒针治疗》、《实用针灸学》相继问世 ,展示了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杨师的专著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四十余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 ,为促进芒针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此 ,他荣获了国家及省市级多项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中西医结合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述出针补泻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针刺提供参考。方法:以出针的临床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整理《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各版本《刺法灸法学》中与出针补泻相关的内容,并回顾后世学者对出针补泻手法的研究和应用,来论证出针补泻的重要性。结果:出针补泻的应用和重视程度不够,但古今文献对出针在补泻手法中的作用均有记载,且后世对出针补泻的重要性论证丰富,出针补泻的疗效观察确切可靠。结论:出针过程中的补泻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出针的补泻。  相似文献   

6.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7.
留针的意义与依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医籍进行考证 ,提出 :留针的意义有三——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 ,留针以行补泻 ,留针以催气、候气 ;留针的依据有五——应天时季节 ,应考虑患者体质 ,因经而异 ,根据所刺腧穴 ,根据病情 ;留针有禁忌 ;留针久暂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有一部与《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齐名的医学书叫《黄帝针经》,随着历史的变迁湮没,现代人知之甚少,但它却是十分神奇的医术。虽然它叫“针”经,治疗时却不用针,而是象熏腊肉一样熏烤、熏蒸,真是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9.
讨论标本根结理论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重要作用的相关性,故以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和原穴、《黄帝内针》的四肢三焦理论、治病求本的思想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存在的联系以及与标本根结理论存在的联系探析《黄帝内针》取穴部位的理论依据,并附《黄帝内针》验案1则,以期对《黄帝内针》有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正九针是指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针具。九针之名始见于《内经》,共有3篇专论九针的文献,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及《灵枢·九针论》,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大小、形状、用途以及创立理念等,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的毫针、长针、大针,在《内经》时期就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留针的意义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针,又称“置针”、“卧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在腧穴内,以加强针感和针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中,对留针已有论述,尤以《灵枢》对此阐述颇多。迨至金·窦汉卿《标幽赋》、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以及杨继洲《针灸大成》等书亦相继阐发。近代针灸名家承  相似文献   

13.
经络的循行路线,《内经》早有详载,其后《难经》、《甲乙经》,以至近代著述,多皆宗此。针灸家和气功家,一向注重经络感传。如名医华佗就相当重视,据《三国志》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  相似文献   

14.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4):239-240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徐疾”的含义,是全句的关键所在。《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此有不同解释,笔者认为二者不可能都符合原义。为此进一步探究,作《“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义》(《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同道表示不同观点。笔者重温《内经》,反复比较和推敲,认为原文中“徐疾”仍应该指脉象,理由如下。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并非针刺方法首先,不妨去掉《素问·针解》和《灵枢·小针解》两文的注释部分,单从保留的原文来看,其词句结构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至“以针为之”完全…  相似文献   

15.
甄权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针灸医家,对他精湛的针术,医书、史书均有记载。如《千金翼方》云:“安康公李袭兴(按:《新唐书》作“李袭誉”)称武德中出镇潞州……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手次指之端(相当于“商阳”穴,而《铜人经》于“少商”穴下引录此文,后世针灸书咸从之,误也,考证从略)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噉如故”。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甄权编撰的针灸著作有:《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  相似文献   

16.
Tu针辨     
曾上Jie 《中国针灸》2002,22(4):282-283
■针"是《内经》中所记载的古九针之一。它的渊源和其他的针具一样,都是来源于远古 的"砭石"。"■",《说文》解释是"锐器也"。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字 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古时候的一种刨土工具。对"■针"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的《灵枢经》中。《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针,长一寸六分……■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灵枢·官 针》又说:"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灵枢·九针论》也说: "■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相似文献   

17.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18.
刘樊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42-543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上古医者非常重视灸法的作用。艾灸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难以比拟的。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运用甚多,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外治灸法的记载颇为丰富,并有专篇论述。如《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   

19.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63-2163
金元时著名针灸医家窦默著《针经指南》 ,制针灸歌诀《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二文 ,内容丰富 ,说理明析 ,言简意赅 ,以歌赋形式 ,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为古医籍的佳作 ,为后世学者习诵的名篇。窦氏偏主用针 ,且尤重用毫针。认为“治病莫如用针” ,首创“下针十四法” ,为后世论针法奠定基础。《真言补泻》对针刺手法有具体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 ,是窦氏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善用八脉交会穴 ,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20.
甄权(公元540~643年),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医学家,针灸学家。根据史册著录,甄权曾经撰著有《针经抄》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针经抄》系就古代《针经》所作的改编或节录,旨在阐明针灸的理论;《针方》和《明堂人形图》则是关于针灸经穴方面的著作。可惜的是,甄权的这些书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由于甄权对我国针灸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